APP下载

大语文视域下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8-08颜志善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颜志善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大语文教育观,将古诗词阅读向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拓展,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会意象提升审美情趣,结合炼字提升诗学素养,在对比分析中积淀文化底蕴,感受诗人情怀,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结合生活激发个性理解。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关键词 大语文视域 古诗词阅读 培养策略

学者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认为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要打破封闭式教育的格局,转而放眼整体教育,让学生达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也是大语文视域下应该积极挖掘的教学资源,通过阅读古诗词,学生能激发对生活的感悟,提升个人审美情趣,体会到诗人的精神世界,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基于大语文角度,高屋建瓴,探究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富有丰富的意象,学生可以深入品味这些意象,体会其中蕴藏的审美情趣。由于这些意象中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适当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引导他们参与到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他们的视野也更广阔,从文字赏析拓展到生活感悟,符合大语文教學的要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作品全文没有一个‘秋’字,为何能准确地传递出秋天的独特感受呢?同学们找出作品中的意象,在脑海中还原秋日夕照图,然后说说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发现,作者看似只是简单罗列意象,但是他所选择的意象都很有特点,如马是“瘦马”,一个“瘦”字,就展现出孤独行旅之人内心的寂寞,暗示没人照顾的凄凉状态。此外“枯藤”的“枯”,一方面暗示秋天,草木凋零,另一方面其实也暗示行旅者的内心十分孤单寂寞,情绪低落。此外,教师还给学生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发现马致远曾经献诗上龙楼,努力追求功名,但是晚年还是选择了归隐,在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经历,所以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虚实相生的美。结合这些信息,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指导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体会意象的过程中,学生解读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深入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和诗词创作者进行精神互动,所以阅读效果自然会更为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基于大语文视域,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不能局限于理解字面的意思,而要拓展开来,思考该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是否包含了什么特殊的意味。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推敲”的典故,并引导其深入感悟这些字词中蕴藏的诗学内涵,从而感悟文字之妙。

如学习《游山西村》时,教师让学生以“游”为诗眼,赏析作品,思考:“为何全诗没有‘游’字,但是却能体现出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层次分明的感觉呢?古代的诗学评论家认为这首作品:‘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字词,并结合诗学理论加以推敲。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浑”展现出酒菜并不奢华,但是“足”字则体现出山民好客的热情,表现出了“农家乐”的和谐生活状态。“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体现出信马由缰的感觉。同样“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无时”体现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认可。总结了上面的字词,学生发现作者虽然没有写“游”,但是却处处写出了游览的闲适心情,而且的确是“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还写出了内心情感。

诗人在创作古诗文的时候,常常会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融入进去,而在炼字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也要挖掘出这些深层内涵,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古诗文独特的美,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变得更丰满。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大语文视域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了解、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刻底蕴。大语文理念要求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拓展视野,搜索各种和古代文化、生活有关的信息,然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总结归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望岳》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其实杜甫有三首不同的《望岳》,同学们结合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深入探究作品表达的内容、风格和体现的情趣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说说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能否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学生发现这些作品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青年时期,作者意气奋发,展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中年时期的作品,展现出报国无门的悲伤情绪,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动极思静、动静结合”的人生观。晚年的作品则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敛安命”的思想。由此可见,这些作品虽然创作的主题相同,但是由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变化,所以作品中蕴藏的思想也不一样。在对比中,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传统文人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化底蕴。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到各种资料,进而对古代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获得更深刻的了解。这些资料不仅能体现大语文的拓展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勾连比较,从而更好地挖掘古诗词的深层内涵。

古诗词常常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作者会将眼前所见的景物和自己心中感悟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写出情景交融的作品。在大语文视域下,教师也要拓展文字赏析的角度,将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制作符合诗歌情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感官,通过想象的方式深入体会,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并激发自己的情感。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因为和其他政治家的政见不合,所以自求外放,在各地辗转,他无法和家人团聚,因此在看到明月的时候,自然会生出一种思乡的情怀。“可是,为何作者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样怨恨明月的离人情思,同时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开脱的话呢?”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性格十分开朗、洒脱,所以他在一开始情绪低落,但是在饮酒赏月后,心情逐步变得豁达,所以才有了最后的感悟。“千里共婵娟”体现了古人“神交”的观点,认为时空虽然相隔,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深入赏析作品的情感后,学生也被这种豁达的情感所感动。

在图文并茂的赏析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捕捉古诗词悠远、空灵的气息,从而陶冶情操。这种赏析也能起到隐性学习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品味鉴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开思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堂,基于大语文视域,组织学生参与到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这样就能让他们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走入诗词的王国,深入感悟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作者通联:福建永春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