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庭斯植
2022-08-08周裕锴
周裕锴
《江湖小集》卷三十六《采芝续稿》后附有斯植跋曰:“诗,志也,乐于情性而已,非所以有关于风教者。近于览卷之暇,心忘他用,得之数篇,目之曰《续稿》,然不可谓之无为也。”此跋书于宝祐四年丙辰(1256),可看出斯植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是娱情而非教化。
斯植的149首诗中,五律有61首,占五分之二强,成就也最高。其五律大体如曹庭栋所评:“其诗雅炼深稳,脱去禅家落套语,不愧风雅之目。”(《宋百家诗存》卷四十)五律中送别、寄赠、感怀、山居诗较多,不脱宋初九僧窠臼。试举其一首《山居怀旧隐》:
静地独登临,虚闲称此心。猿声过木少,花影入池深。春殿依残日,晴烟散远林。因思南岳寺,长起石床吟。
此诗排在《采芝集》之首,或许斯植自认为可堪压卷。前六句扣题中“山居”,首联写独临静地与虚闲之心相称;颔联、颈联四句写“静地”的景物,猿声、树木、花影、池水、春殿、残日、晴烟、远林,皆为景语。尾联扣题“怀旧隐”,可知斯植曾住南岳寺。诗的结构严谨,善于白描写景,是典型的晚唐体。
不过,多读斯植的五律,便会有景物意境雷同的感觉。比如清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录其诗佳句若干:
相逢春草外,归隐石房西。(《喜人归幽栖》)
春风思华岳,夜雨梦潇湘。(《水石山居》)
住当南岳寺,门对赤城霞。(《寄梅叟法师》)
月过东西浦,潮(江)分远近山。(《金陵怀古》)
水国今宵别,天涯隔岁归。(《送觉上人》)
春归芳草暗,云入暮(楚)山长。(《访故人》)
野云低水树,春雨闭山城。(《送隐士游京淮》)
钟声两寺合,人影一溪分。(《多福寺》)
路长沙鸟尽,人在翠微深。(《岩栖分韵得深》)
落花千点恨,疏雨一帘风。(《暮春雨中感怀》)
野店春寒雨,江城橘树林。(《送故人之天台》)
断云连雨雪,落日远人烟。(《送敏上人归永嘉》)
鸟啼山雨急,春尽故人稀。(《遣怀》)
烟波春雨渡,灯火夜渔村。(《客路和胡元鲁出入韵》)
岛雨连秋曙,江风入雁声。(《塞北》)
满山晴叶雨,四壁老蛩秋。(《山中寓意》)
一夜霜欺鬓,连朝雨送愁。(《丙辰夏季雨中》)
这些联语皆工于写景,亦含情思,但正如王士禛所评:“此君及赵汝鐩五言,皆多佳句,而无远神。”这大概是江湖诗人的普遍不足吧。其诗句固然“雅炼深稳”,然其句法多为意象并置叠加,意境重复较多,缺少独特的场景描写。据统计,斯植的61首五律中,用字的重合率惊人,如春(26)、山(26)、雨(25)、云(23)、月(19)、风(18)、花(17)、树(16)、水(14)、江(13)、草(12)、石(11),这使得不少诗看起来似曾相识,变化不多。
斯植的七律学晚唐杜牧,俊爽流丽,寓理于情,如《效樊川体》:
吟边绕架书千卷,壁上梅花水一瓢。世事尽从忙里过,年华空向静中消。山云宿雨笼残日,汀草浮香满小桥。对此不须惆怅去,野人今已悟吹箫。
颔联似乎效法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理意味更浓。而颈联炼字非常精彩,用“宿”形容山云之浓厚,用“笼”形容云层包围残日,这也是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用法。特别是“浮”和“满”,写出汀草的芳香在水上漂浮,在小桥上弥漫,极富诗情画意。《旅怀》也颇有几分樊川风格:
十年不倚谢公楼,满眼凄凉上客舟。往事尽随流水去,青山长忆故人游。海门风起天将暮,渡口云生树欲秋。络纬自啼花自落,更堪回首是他州。
虽写羁旅之愁怀,却别有一股豪宕沉雄之气,不作低回哀怨之语。尽管是“满眼凄凉”,登上客船,然而接下来的颔联却不乏洒脱之致,往事随流,而青山长在。颈联写景,境界阔大而饱含苍凉。尾联的“他州”呼应首联“客舟”,惆怅作结。
斯植有一首七律题为《赋老将用官字韵》,其韵与前举雪岑行海《次徐相公韵十首》相同,应是与静佳朱继芳的唱和之作:
猎猎征旗促晓鞍,几回临阵练兵官。黄沙满塞黄云暗,白马嘶风白日寒。汉语肯随蛮地改,战袍犹带血腥干。如今韬略浑无用,瘦骨萧条甲胄宽。
由于是唱和之作,斯植对塞外沙场并无切身体验,所以整首诗显得比较肤廓粗糙。诗所写为塞北事,本当用“胡地”,却用“蛮地”这样形容岭南的词语,显得别扭。“黄沙”一联纯为写边塞战场的套语,缺少语言锤炼,比行海之诗稍逊一筹。相对而言,斯植的《从军行》写战争题材,更接近唐人风格:
茫茫塞月笼寒雾,万里征人不知数。年少难消壮志多,精锐连营肃貔虎。从军何日见军回,但见日日长淮雨。烽烟散漫满路歧,边声飒飒秋风起。天涯荒草马成群,放去弯弓乱飞舞。夜深更听胡女歌,古来白骨多于土。
跟盛唐诗人《从军行》中的英雄主义气概不同,这首诗除了“年少”两句之外,基本上都渲染从军之苦,烽烟散漫,秋风萧瑟,天涯荒草,战马成群,胡女悲歌,只不过塞上黄沙为长淮烟雨所取代,塞上白月为长淮寒雾所取代。战场移到宋蒙之间争夺的江淮地区。既是怀古,也是伤今,是对“古来白骨多于土”的战争的哀伤。
斯植五言绝句佳作相对较多,不乏精品,如王士禛欣赏的《远山》:“万里色苍然,寒林夕照边。旧过南岳寺,曾向雨中看。”以及《鸣鸠》:“何处芳草多,相呼向深坞。竹外立寒枝,山南又春雨。”也许这两首还属于有佳句而无远神,那么以下两首就颇有几分王士禛标榜的神韵的意味了:
青山何人家,芳草满樵路。猿鹤未归来,残月照烟树。(《和路字》)
千峰云未还,数树芭蕉绿。风雨暗黄昏,何人共幽独。(《宿云轩》)
“残月照烟树”的景色朦胧而凄清,意境清幽夐绝。而风雨黄昏芭蕉树下的无人独宿,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和孤高。两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僧人山居的环境和心境。当然斯植并非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在《淮边柳》诗中,他借柳写人:“寂寞淮边柳,春来自舞腰。恨生争战地,不得近官桥。”表达了对生长于边境战场的平民百姓的同情。
斯植的七绝水平也不错,孔汝霖编《中兴禅林风月集》选其6首,是入选者中最多的,甚至超过道潜、居简这些僧诗大家,可见时人的评价。如《故宫怀古》:
暮天云尽远山空,夜夜西风入汉宫。铁笛一生千古恨,月明人在女墙中。
气韵沉雄,境界高远,放在唐人选集中可以乱真,与刘禹锡、杜牧怀古诗相比,不遑多让。又如王士禛《居易录》卷二提及的《雪中寄岩泉》:“吟罢新诗只自看,晓风吹恨上阑干。夜来雪满前山路,谁对梅花说岁寒。”句意清新可读。
《采芝续稿》中可编年的诗最晚是《丁巳灯夕前六日观抱拙寄敏斋韵因事有感走笔以赋》一首,丁巳即宝祐五年(1257),这比斯植宝祐四年的跋晚一年。无论如何,《续稿》中的诗大致截止于该年,此时虽然国势日蹙,但还不似后来贾似道为相时的战事危急,所以斯植诗对国事的关注似不及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