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冲的长相

2022-11-08张宏生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相貌张飞林冲

张宏生

林冲的长相是不少《水浒》爱好者喜欢谈论的话题。

《水浒传》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比较早期的素材是南宋末年周密的《癸辛杂识》所引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三十六个人汇聚了《水浒》中的重要人物,后来在山寨中和林冲并列为“五虎将”的其他四个人——大刀关胜、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双鞭呼延灼,都在其中,唯独没有林冲。龚开是周密的同时代人,他这个记录的重要来源是南宋孝宗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东都事略》。

在成书于宋,可能增补于元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林冲终于被补进去了。书中写到宋江杀了阎婆惜后,躲到九天玄女庙中,在香案上看到一卷天书,上面有三十六个将领的姓名,而且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一样,每个人都有绰号,这时,林冲就赫然在内,他的绰号就是“豹子头”,只是他原来在官府里的身份是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之一。不过毕竟梁山五虎将终于在这里聚全了。

梁山好汉的绰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曲家源在《水浒一百单八将绰号考释》一文中将其分为八类,其中第七类是“用凶猛的野兽、有毒的蛇虫做绰号,表示自己本领高强,令人畏惧”,以《大宋宣和遗事》中的这三十六人而言,属于这一类的有扑天雕李应、插翅虎雷横等,而豹子头林冲则在第四类“用身体相貌特点起绰号”,作者解释说:“豹子是哺乳纲猫科猛兽。林冲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第七回),因有此名。”但这一类的区分标准似乎不太严格,像美髯公朱仝、紫髯伯皇甫端、白面郎君郑天寿、一枝花蔡庆等都在这一类,和“豹子头”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豹子头”既可以说是一种“身体相貌特点”,也可以形容“令人畏惧”的勇猛,甚至是凶猛。在这个意义上,也能靠到第七类上。

不过,到了这里,关于林冲的长相还有未尽之意。

《水浒传》的写法,在不少地方都有一个类似之处,即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往往串联在一起,前一个人物带出后一个人物,像林冲的出场就是鲁智深的故事带出来的。话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后,在文殊寺已然待不下去了,其师傅智真长老修书一封,将其介绍到开封大相国寺,被安排看管菜园。菜园旁边的一些泼皮无赖本想暗算他,结果被他收服,大家经常在菜园里看他表演武艺。这一天,鲁智深拿出自己六十二斤的禅杖,“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正使得活泛,墙外有人喝彩:“端的使得好!”鲁智深循声看过去,在这种地方,小说按惯例要对那个人描写一番。穿着方面是:“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这还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相貌:“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水浒传》第七回)描写林冲相貌的后四个字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其中说有会看相的人惊叹班超长得“燕颔虎颈”,认为是“万里侯相”。但要说一模一样的字面,却是出自《三国演义》。该书第一回写刘备眼中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里,除了“燕颔”也就是燕子的下巴不大好对应之外,“豹头环眼”和“虎须”如果指一个人的相貌,都颇为形象。

从这些描写来看,显然,林冲的形象和张飞颇有渊源。还是在《水浒传》中,第四十八回写二打祝家庄,宋江被一丈青扈三娘追赶,林冲来解围,小说这样描写众人眼中所见:“嵌宝头盔稳戴,磨银铠甲重披。素罗袍上绣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个“满山都唤小张飞”,说明林冲和张飞的相像,得到了整个山寨的认同。

不少人也已经注意到,林冲不仅长相和张飞一样,其他一些地方也相同。例如,他们使用的兵器都是丈八蛇矛。张飞在《三国演义》中位居五虎将的第二位,而林冲在《水浒传》中也同样位居五虎将的第二位。

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却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不像,这就是性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相貌和性格往往有着一致性,所以,《三国演义》在用八个字写张飞的相貌之后,还要再用“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八个字加以申述。读者肯定都同意,长着豹子一样的头,经常大睁着两只威猛的圆眼睛,钢针一样的胡子向旁边支棱着,这样的相貌,自然就是“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当然也就是耿直、粗犷,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

但是,林冲的娘子被高衙内调戏,他匆匆赶去,“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对着前来助阵的鲁智深,强自解嘲:“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不妨看一看张飞怎样对待不合理的“现管”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写刘备征讨黄巾军有功,被任命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这一天,郡守派督邮前来考察官员,这个督邮对刘备非常傲慢,百般刁难,意在索贿,“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见张飞做出这等事来,刘备要和结义兄弟同进退,只得将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辞官而去。结果是“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张飞身上,人们都觉得很自然,所以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换了张飞,看到有人调戏自己的妻子,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不会举起拳头后,却“先自手软”。后来,林冲在小旋风柴进的庄上受到洪教头轻视,到达充军之地沧州后被差拨辱骂,上了梁山之后又遭到王伦猜忌,如果换了张飞,也肯定是一点就着,而林冲偏偏就能演绎出那么多曲折的故事来。

不少学者的研究都已经指出,《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有一些是比照《三国演义》的(如后面要谈到的关胜,更为典型),这种比照,往往贯穿于故事演进的过程中,但是,有的形象维持了原来的样貌,有的形象则由于说书人、平话作者或其他相关书写者的发挥,渐渐发生了变化。所以,一种可能的情形是,早期的《水浒》故事,确实是按照张飞的形象去塑造林冲的,但是,经过世代的累积,这个形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增加了新的内容,最后整合成稿的那位作者(姑且认为是施耐庵)对不同的来源加以整合和串联,因而林冲的故事就成为现在《水浒传》中的样子,但是,百密一疏,最后整合定稿的这位作者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早期流传过程中的林冲故事及其表现的性格,却忽略了他的这个相貌,在一般的古典小说的系统中,可能是不协调的,所以没有一起改过来,因而就导致这样的反差。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早期长篇小说一样,《水浒传》也是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定稿的过程中会对前代成果有所取舍,难免顾此失彼,由是未能很好地照应情节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读到马幼垣先生的《三论穆弘》一文,他对穆弘在小说中隐形般的存在和他崇高地位之间的矛盾做了精彩的分析。穆弘也是《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的人物(都写作穆横),在《水浒传》中,其人上应天罡,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四,位列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书中对他的赞词是:“面似银盆身似玉,头圆眼细眉单。威风凛凛逼人寒。灵官离斗府,佑圣下天关。武艺高强心胆大,阵前不肯空还。攻城野战夺旗幡。穆弘真壮士,人号没遮拦。”“没遮拦”一语说明了他的勇猛。但实际上,虽然也是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同一位置的杨志、徐宁、索超等,都比他武艺高强,而且在梁山更有存在感。相信看过《水浒传》的读者,对穆弘可能印象都不深,他有这样的地位确实令人不解。按照马先生的看法,这是《水浒传》的最后整合者对穆弘的故事有所增删的缘故,肯定删掉了他的不少事迹,让他甚至变成了隐形人,但却忘了改动他的绰号和在梁山上的崇高名位。这个例子颇可以和林冲互参。

那么,后来的人,不管是说书艺人,还是平话作者,为什么要对林冲的形象做这么大的改动呢?这方面似无具体资料,只能猜测。

金圣叹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将《水浒传》命名为六才子书之一,评价甚高,甚至认为成就还高过《史记》。他对《水浒传》所做的批注很有特色,影响甚大,例如对该书一开始为什么从高俅发迹写起,他认为:“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这个“乱自上作”,说得非常深刻。

对于《水浒传》的众英雄,一般的说法是“逼上梁山”,但若分析众人上梁山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恐怕并不是受到官府逼迫而不得已,但用在林冲身上却非常恰切,他是真的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高俅由于球踢得好,受到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赏识,被任命为殿帅府太尉,所做的第一件坏事,就是挟嫌报复,陷害王进。好巧不巧,这王进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而且意识到高俅的恶毒时,也是说:“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这都好像是为后来的林冲预埋伏笔。梁山好汉虽然都恨高俅,将其视为奸臣,但真正认识高俅的恐怕没有几位。在这方面,林冲比较特别,他显然是认识高俅的,而且,似乎还比较熟悉。小说第七回写林冲在阅武坊巷口买了一把宝刀,十分喜爱,其内心活动是:“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他能够向高俅“几番借看”,说明在高俅那里他也是个有脸面的人。不料第二天太尉府就派两个“承局”来传话,说高太尉要他带刀入府,去比刀。林冲见了这两个人,心中有点疑惑,说:“我在府中不认得你。”他连太尉府中办事的人都这么熟悉,可见常去。而之前为了方便高衙内行事,他曾经的好友陆谦将他赚到自己家中饮酒,通过陆谦的口,也说出“太尉又看承得好”的话,说明高俅不仅认识林冲,而且颇为赏识。有人说,八十万禁军教头实际上的地位没那么高,不过,若从林冲和高俅的关系看,恐怕也并不很低。林冲是《水浒传》里较早的受到官府逼迫而不得不走上造反道路的人(第十一回的回目就有“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字样),而且又和高俅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以他的经历来表现“乱自上作”,反映官逼民反,比较有代表性。这或者是其形象逐渐演变成目前这个样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还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思考这个问题。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往往有类型化的倾向,像《水浒传》这样的英雄传奇,要写各路英雄上梁山,情节的趋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怎么写。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就指出:“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故意要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另外,《水浒传》中密集地汇聚着这么多绿林好汉,性格的趋同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前人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如对小说里写的那些急性子的人,明人叶昼就分析过:“《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回评)按照原来以张飞为原型的思路,一度为林冲设计的性格应该也是急躁的。这一点即使在现在《水浒传》的文字中,也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来了。例如他正在和鲁智深饮酒,使女锦儿慌慌急急来找,说娘子被人调戏,“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这都能够见出些本色。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巧遇他曾经在开封帮助过的李小二。这李小二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这一天看到从开封有人来(即陆谦),请管营和差拨说话,偶然听到他口中冒出“高太尉”三个字,觉得有点蹊跷,李妻想请林冲来认一下,李小二就说不能鲁莽:“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的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这个印象,应该是在开封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果然,当他们把这件事告诉林冲,并描述了开封来客的模样后,林冲立即判断这个人就是陆谦,于是,“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这些地方,都能看到林冲故事形成的过程中另外的一些痕迹。因此,可能的一种情形是,现放着梁山上这么多急性子的好汉,再增加一个同类型的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如果按照事情本来的逻辑,林冲扳过高衙内,若几拳下去,可能就像鲁智深打镇关西一样,一下子就出了人命。以高衙内的身份,林冲多半会获得重罪,那就不会是刺配沧州的结果了。如此,下面的不少精彩故事便没法继续,“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怕也缺少了不少内涵。

因此,果真如前人所说,林冲形象本来按照张飞来塑造,结果后来发生变化,走向了另外一个方面,那也真是一个有趣的思路。因为,这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期中国古典小说的形成过程。

《水浒传》有些地方按照《三国演义》来塑造人物的得失,关胜和林冲恰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在梁山五虎将中,他排名第一,正好和《三国演义》中关羽一样。在《水浒传》中,某些方面,他简直就是关羽的复制品。《水浒传》第六十三回写梁山好汉攻打北京,势头甚猛,宣赞向蔡京推荐关胜,以退梁山之兵。在他的口中,这关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蔡京见了之后,果然如此:“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而《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刘备初见关羽,描述其相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差不多一模一样,而且,他们的兵器一样,都是青龙偃月刀;坐骑一样,都是赤兔马。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关胜要比关羽矮一点,一个是九尺,一个是八尺五六,这也很正常,毕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关羽的地位崇高,作为武将,恐怕没有人能够和他平起平坐。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其儒雅的一面,第七十七回就曾引诗赞曰:“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描写关胜的时候,自然不能忽略,于是第六十四回写张横为了建功,深夜前去劫营,却被关胜识破,设计擒获。张横掩至中军,眼中看到的营垒中的关胜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帐中灯烛荧煌,关胜手拈髭髯,坐看兵书。”这样的儒雅风度,当然也是从乃祖身上得来,《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羽得知刘备消息,辞别曹操,前去相投,一路过关斩将,至荥阳,太守王植欲设伏兵烧死关羽,从事胡班受命安排,行事之前,先去馆驿窥探,他眼中的关羽是“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胡班见了,大为折服,被其感召,乃将王植的密谋告诉了关羽。这两个情节,虽然一个是设计,一个是被设计,但都和伏兵有关,或者彼此也有渊源。当然,《水浒传》中更为渲染的是关胜的勇,为了这一点,作者让林冲和秦明双双上阵,关胜以一敌二,“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书中虽然写关胜觉得自己有点“力斗二将不过”,但林冲和秦明是何等人?他们都是和关胜并列梁山五虎将的人,一个排名第二,一个排名第三,关胜能够力敌二人,可见神勇。

但是,《水浒传》是写众好汉的故事,从有勇有谋的角度来说,不可能给关胜那么多篇幅,否则其他不少好汉无法安置。即使关羽身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义”,也没有办法让关胜充分表现。事实上,《水浒传》中另外安排了一个人,分走了关胜的部分特质。这就是朱仝。《水浒传》第十三回对他相貌的描写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长得很像关羽,而且绰号就叫“美髯公”(《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羽约法三章降曹后,去见汉献帝,献帝问起关羽的须髯,感叹“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不过,朱仝的排名在梁山虽然高居第十二位,甚至排在鲁智深、武松、董平、杨志等人前面,若以武功而论,却不见得特别突出,他的主要特质就是“义”,正如陈忱《水浒后传论略》总结的:“朱仝是笃于友道人,捕道而放晁天王,捉凶身而教宋江逃脱,解犯人而释雷都头,自去认罪,真实无伪,诚哉君子。”梁山的两个主要首领都受过他的恩惠,但是,这些故事如果安放在关胜身上,以其特定的身份、地位,就不大容易展开,毕竟他是关羽后人,虽然他在为蔡京效力之前,只是“做蒲东巡检,屈在下僚”,对他的家世和经历缺少交代,不过,他“幼读兵书,深通武艺”,门第恐也不低,要将这样的人“逼”上梁山,需要设计特定的情境,而显然《水浒传》的作者出于种种考虑,没有这样去安排。况且,关胜到第六十三回才出场,太迟了,要是在他这里再敷衍出一段丰富的故事,恐怕也有相当的困难。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小说往往是在凑这个108的数字,人物事迹,不免简单。若是看元代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里的关胜,他下山后,很是困顿,有这样一段自述:“某乃大刀关胜的便是。奉宋江哥哥的将令,每一个月差一个头领下山打探事情。那一个月肯分的差着我,离了梁山,来到这权家店支家口,染了一场病,险些儿丢了性命。甫能将息,我这病好也,要回那梁山去,争奈手中无盘缠。昨日晚间偷了人家一只狗,煮得熟熟的,卖了三脚儿,则剩下一脚儿。我卖过这脚儿,便回我那梁山去了。”这样的关胜似乎和《水浒传》成书后的形象相差甚大,但也很可能比较方便加入其他一些内容。不过,《水浒传》作者让关胜比关羽矮一点,又让朱仝比关胜矮一点(关胜是八尺五六,而朱仝则是八尺四五),显然也是刻意的安排。总的来说,在《水浒传》中,相对而言,关胜的形象是比较苍白的,这一点,若是和《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和水淹七军等故事相比,就更加看得清楚。即使他曾力战林冲、秦明二将,又曾战胜索超和单廷圭等,但无论是情节还是场面,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

在这个意义上,关胜相貌像关羽,倒不如林冲相貌不像张飞,塑造得更为成功了。

猜你喜欢

相貌张飞林冲
智海急流
谦虚的铅笔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你的美貌从何而来 柯云路
相面
张飞因酒丧命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
美的相貌从何而来
林冲的生存哲学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