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8-06王佳佳

英语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面人中华传统

王佳佳

引言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英语课程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进行文化教学(陶芳铭202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科书及各种教学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语言知识,锻炼语言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能用语言表达、介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精神(教育部2020)。

反观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存在“一重、二轻、三忽视”的情况。“一重”指教师更重视融入西方文化。“二轻”指教师轻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和拓展,轻视指导他们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三忽视”指教师忽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这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热爱。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一、微项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微项目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被定位为有指导的探究式学习。根据项目时长,项目化学习有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大项目,也有几天或几个星期的微项目。

夏雪梅(2020)提出项目化学习的六个阶段,即入项探索(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探索)→知识与能力建构(深入文本,提供指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观点)→形成与修订成果(评判分析,形成成果)→出项(展现成果)→反思(回顾项目,总结反思)。

在夏雪梅的研究基础上,将微项目精简成五个环节,即问题驱动(Q-question)—合作探究(R-research)—修订成果(R-Revise)—出项呈现(P-present)—评价反思(E-evaluate)。一个微项目的时间约一至两周。

与普通课堂相比,微项目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以下优势:

1.将学习广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微项目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习范围更广,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局限,使其对文化更感兴趣。

2.将学习深度从文本深化到内涵

微项目学习关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提高其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其文化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文本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3.将学习中心从讲授转变为探究

微项目学习更注重以学为中心,指向深度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文化的过程中合作、分析、反思、内化和吸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不断体验探究带来的思维碰撞,感受知识、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将学习任务从单一发散为多元

学习任务不再是以往枯燥的练习,而是多姿多彩的海报、调查报告、视频、艺术展、倡议信等。多元的学习任务叩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他们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综合,包含家国情怀、个人价值观念、基本道德、文明礼仪、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陶芳铭2021)。

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共13 个,其中,九年级最多,有5 个单元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表1),所占比重达35.7%(九年级英语教材共14 个单元)。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相比七、八年级达到了更高水平,他们能读懂更长的英语文章,也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在教学中用微项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更了解、更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

表1: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统计

三、运用微项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框架设计

本次微项目的教学框架设计如图1 所示。这五个环节为一个循环,项目由问题驱动开始,而评价反思是终点,也是下一个项目的起点。

图1

四、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微项目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要求教师能分析单元内容,聚焦单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能挖掘单元主题背后隐含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组织学生进行微项目的探究,进而使其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内容

Unit 5 的单元主题是“中国制造的物品”,涉及的很多物品都和传统文化有关,如Section A茶的制作,Section B 山东潍坊的风筝,阅读部分Beauty in Common Things 介绍了孔明灯、剪纸、陶艺三种艺术品。这三种艺术品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的向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看到过这些艺术品,但是对其起源、制作方式、意义不清楚。对他们而言,这些艺术品有点“古老”,属于老一辈人的物品,如同中国古建筑,已经开始慢慢从生活中远去。而且,很多类似的艺术品已在消亡的边缘。因此,如果能设置“如何拯救传统艺术”的驱动性问题,进行微项目的探究,不仅能使学生更了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学情

1.已有基础

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好,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喜欢思考,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会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探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已完成了第一课时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学习,接下来的项目化学习在此基础上展开。

2.现存困难

因为学生对微项目的学习并不熟悉,所以在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个支架性任务,进行多次课上或课下的指导。其中,问题驱动环节为一课时,合作探究约三天,修订成果五天,出项呈现一天,反思一课时。总共11 天。

(三)教学目标

在微项目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1.通过分析、提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通过合作、探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知识框架。

3.通过修改、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思考内省。

4.通过呈现、展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内化。

5.通过评价、总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强化。

(四)微项目设计实施步骤

1.【Question】问题驱动,以问促思——分析文化现状

入项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开始。因此,好的入项要尽可能真实。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有产生解决这个驱动性问题的强烈意愿(夏雪梅2020)。

首先,教师在第二课时开始时播放蓝印花布的制作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一段有很多传统艺术形式的视频,如琉璃的制作、油纸伞的制作等,并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并了解;然后,呈现一组数据,大部分传承人的年龄为60—70 岁,相当一部分为80—90 岁,少部分为40—50 岁,这使得很多传统艺术面临消失的危险。学校艺术节即将来临,教师提出“如何拯救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

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头脑风暴”,就这一话题提出相关的问题。下页表2 为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第一栏为学生提出的问题。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观点激荡”。“观点激荡”是“头脑风暴”的进阶版,以他人的观点为基础,在认可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主要句型为“是的,而且……”(夏雪梅2020)。小组由一位学生记录。下页表2 第二列为小组讨论出的答案。

在问完子问题后,小组基本确定了研究方向,并运用KWH 模式,即What I know、What I want to know、How I will learn 进一步进行分析。小组确定探究的具体内容、方式和分工,见下页表2 第三列和第四列。

表2

2.【Research】合作参与,探究文化——探寻文化背景

在组内分工探究两天后,由教师引导,小组进行一次合作讨论。在讨论“如何拯救传统艺术形式”这一话题时,进行角色分工,如一人扮演艺术协会会长、一人扮演教师、一人扮演手艺人、一人扮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负责人,其中一人同时扮演主持人,一人扮演记录员。这种讨论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专家的眼光看待事物,使问题的考虑更全面,也能使全体成员参与。

小组的记录如下: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捏面人”这种艺术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做些事情来拯救这种艺术形式。首先由学生A 谈谈“捏面人”目前的状况。请各位专家作出一定的评价。

学生A: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且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现在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捏面人”这种艺术了解不多。我用“班级小管家”拜托每个班的班主任进行了校内调查。全校1 023 人,对“面塑”完全不知道的学生占15.5%;表示有所了解、听说过的学生占63.6%;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占1.8%。虽然这只是学生数据,但是能反映出新一代我国人对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得越来越少。

教师:的确,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玩游戏、追明星,他们能了解到这些传统艺术的渠道也不多。

艺术协会会长:目前类似文化主题的活动不多,应多办展览、多拍纪录片、多宣传这类艺术品,让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负责人:我查到之前日本对于相扑运动一度排斥,觉得这是一项不雅的运动,后来又恢复并保护了这项运动。究其原因,这是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这些传统艺术,一个国家便失去了根基。

主持人:的确,现状让人担忧。那么到底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请学生B 来讲一讲。

学生B: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以下几种原因:(1)手艺人多为家庭作坊,因为收入低微,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家长也不愿让孩子继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这种艺术充满热情;(2)当地政府扶持力度不够;(3)人们能接触到这些艺术品的渠道不多。

主持人:好的。我们得想办法保护这种艺术,让它存活下来。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哪些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呢?

学生E:我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料,有人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寻找手艺》,拍摄得很好。然而,看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向大家进行推荐。画海报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贴在校园或公园里,让更多人看到。

学生C:我们小组成员可以一起在网上观看视频,或者请一个手艺人,向他学习如何制作,将制作过程拍摄成小视频并发到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开一个“捏面人”艺术展,通过演讲宣传这些艺术品的历史和意义。

手艺人:也可以邀请手艺人现场表演,教同学们进行制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负责人:另外,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活动拍成照片,附上倡议信,寄给相关部门,让他们了解这项艺术,扩大宣传,从而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艺术。

主持人:那我们来分配一下任务吧。大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任务。

分配好任务后,小组成员继续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探究,整理自己负责的部分。类似的讨论进行了两次。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微项目的探究,发挥各自的长处。

3.【Revise】修订成果,思考文化——完成文化成果

随后两天,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成果进行整理、修改、制订,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讨修改的意见。小组制订的各项成果见图2:

图2

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搜寻权威资源进行学习,包括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使PPT更直观、有逻辑,如何使海报更具震撼力和宣传力,如何制作视频,如何编辑文字内容,如何使艺术品更具鉴赏性,如何写倡议信等。总之,特定的项目成果需要特定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指向真实世界中专业人员所需要的能力(夏雪梅2020)。

在教师指导后,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利用成果改进表(见下页表3)进行记录。

表3

4.【Present】出项呈现,理解内化——展现文化魅力

出项是项目中的“高光时刻”,简言之,就是将自己或团队在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展示给公众。出项的核心在于做一个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的展示会(夏雪梅2020)。艺术展的时间是周六,地点在学校的报告厅。各小组在公众号上发布了邀请函,请家长、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前往参观,还邀请了当地著名的手艺人来校。以下是艺术展的具体过程。

在进入报告厅的走廊两边贴着各小组设计的海报,主题是“拯救艺术品”。进入报告厅后,可以看到不同区块有不同的艺术品展示,边上贴好了艺术品的名称、来源和含义。虽然这些艺术品并不精美,但是蕴含着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看完艺术展后,按顺序进行小组展示。“捏面人”小组先由一个学生介绍调查结果,再由另一个学生用双语作演讲,介绍“捏面人”艺术的历史和内涵,接着播放“捏面人”的视频,最后由手艺人进行现场展示和教学。学生可以将捏好的面人带回去收藏。观众很热情,参与度也很高。最后,由写倡议信的学生朗读信的内容,并展示相关部门的回信。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既锻炼了团队的凝聚力、合作能力,又增强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产生了进一步想要了解的欲望,而且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内化。

在艺术展后,由家长、教师和手艺人为学生的精彩展示和卓越的成果进行表彰。好的出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成长的仪式,要给学生发自内心的激励和仪式感(夏雪梅2020)。

出项也是向其他小组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提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见表4)用于评价。

表4

在出项结束后,请专家、手艺人、教师、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在出项中既有展示的机会,又有学习的机会,以便对项目过程和成果进行再思考。

5.【Evaluate】评价复盘,反思强化——加深文化理解

出项结束后,项目并没有完全结束。教师和学生需要坐下来对项目进行整体的复盘。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复盘,反思以后能强化自身的经验,完善自身的不足,对项目再思考后又能提出新的驱动性问题,使得项目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该小组对自身的项目复盘见表5,改编自夏雪梅(2020)的《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表5

在复盘时,教师作为专家对学生的反思进行一定的指导,指引他们找出项目中的不足之处,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能让项目的效果更好。复盘后,小组进一步提出了驱动性问题:如何让“捏面人”艺术像汉服一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子问题1:可以开设“捏面人”的拓展课程吗?让手艺人师傅亲自讲授。

子问题2:可以请媒体采访我们做的项目吗?这样更多人就能知道我们做的事情了。

子问题3:可以请“捏面人”艺术家出一期“捏面人”的视频吗?这样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并喜爱这种艺术。

到这里,项目又开始周而复始。

结束语

运用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教师挖掘课文的内涵,找到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为解决该问题而反思,并修订成可行的成果方案,然后进行最终展示。每个学生都参与,并进行评价和反思,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真实性的目标努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从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项目学习是学生自我知识重构的过程,其个人能力也在螺旋式上升中得到不断提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开阔眼界,才能真正通过微项目实现英语学科文化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面人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孙空空 捏面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