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延长县猪炭疽病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2022-08-06贾培龙冉红志陈敏艳张旭辉

中国动物检疫 2022年8期
关键词:炭疽杆菌疫病

贾培龙,冉红志,陈敏艳,张旭辉

(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0016)

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影响宿主皮肤、肺、肠等组织的人兽共患病,临床上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凝血不良为特征[1]。在猪上,炭疽常呈局限性变化,一般在宰后可见下颌淋巴结病变。炭疽杆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通过采食受污染草料、饲草以及饮水等途径传播[2]。此外,附着在尘埃中的炭疽芽孢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易感动物[3]。炭疽杆菌繁殖体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形成芽孢后需100 ℃ 2 h、121 ℃ 15 min 方可将其灭活,在自然环境中可生存40~60 年[4]。若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芽孢就会污染环境、土壤、水源等,从而形成永久疫源地[5]。2022 年2 月9 日,延安市农业农村局报告,陕西省延长县一养殖户饲养的21 只猪先后发生不明原因死亡。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随即派出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经过,追溯疫情来源,并指导市县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1 方法

1.1 病例定义

1.1.1 可疑病例 2022 年2 月以来,该养殖场内出现天然孔出血、凝血不良,以及发烧或食欲废绝的牛、羊、猪等家畜。

1.1.2 确诊病例 经实验室血涂片镜检,符合炭疽杆菌形态学特征的可疑病例。

1.2 调查范围和方式

1.2.1 调查范围 发病养殖场、周围养殖场(3 km范围内,结合地理环境和自然屏障确定)以及与该场有关联的养殖场。

1.2.2 现场调查 与养殖场场主以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兽医中心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疫病发生过程、周边养殖情况、地理环境、调入调出情况及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等,并做好记录。

1.2.3 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采集死亡猪血液样品共计8 份,用耳尖采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观察菌体结构。

1.2.4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采用Excel 软件整理现场收集的数据及信息。

2 调查方式

2.1 现场调查

2.1.1 地理位置 疫情养殖场所在的延长县为较为典型的陕北地貌。该养殖场位于交口镇段家河村(N36.692 319˚,E110.017 972˚)的路边山坳内,两侧为丘,设施简陋(图1)。该场存栏生猪47 头,系自繁自育,近期未外调生猪;存栏羊61 只,其中寒羊5 只、杜泊羊1 只、白绒山羊55 只;存栏牛共6 头,其中夏洛来牛5 头、西门塔尔牛l 头。场内无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及消毒设施,东西两侧为绵延数公里的山丘,西侧距离村道仅100 m。猪场饲喂的饲料均从饲料经营店购入,饲喂的青饲料为本地农民种植的玉米秸秆。

2.1.2 发病经过与临床症状 2022 年2 月2 日早上,死亡哺乳母猪1 头,截至2 月7 日上午,存栏的47 头生猪中,共死亡21 头,其中2 头哺乳母猪、18 头仔猪、1 头育肥猪。育肥猪口腔、鼻腔、肛门流血,凝血不良,采食下降,伴有发烧。出现症状后,畜主尝试用头孢、青霉素、穿心莲等药物治疗,但没有效果。

2.2 疫病分布

2.2.1 疫病空间分布 养殖场共有2 个圈舍,分别养殖生猪和牛羊;猪和牛羊圈舍呈对向分布,中间隔一条马路(图2)。截至扑杀前,场内饲养的6 头牛及61 只羊均未发现炭疽典型临床症状,仅猪死亡21 头,死亡率为44.68%。

2.2.2 病例时间分布 2022 年2 月2 日,死亡哺乳母猪1 头,但未引起重视。2 月3 日,死亡仔猪3 头;2 月4 日和5 日,各死亡仔猪7 头;2 月6 日死亡育肥猪1 头,畜主随后将情况上报交口镇政府;2 月7 日,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采样送检,并根据现场情况对养殖场进行了隔离;2 月9 日,将剩余26 头生猪全部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具体时间分布曲线见图3。

2.3 诊断与处置

2.3.1 实验室检测 2022 年2 月7 日上午,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对6 日死亡的生猪进行耳尖采血,并制作血涂片送至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验。经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涂片镜检,8 张血涂片在10×100 油镜下均可见呈竹节状排列,菌体为深蓝色,周围荚膜为粉红色的粗大杆菌(图4),符合炭疽杆菌形态学特征。

2.3.2 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延长县农业农村局及延安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相关规定对疫情进行了上报,并向卫生健康、野生动物保护、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了及时通报,成立了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工作组,按照疫情应急实施方案要求,有序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对疫点周围3 km 范围内的易感动物和风险动物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共扑杀、无害化处理生猪64 头(其中同群生猪26 头、同村生猪17 头、病死猪21 头)、羊61 只、牛6 头、鸡86只、鹅16 只、狗1 只、猫5 只。对堆放秸秆及草料处的土壤,用5%甲醛液进行多次浸润消毒后,统一运送至焚烧场地进行焚烧后掩埋。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易感家畜1 356 头(只)全部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疫区、受威胁区为重点,全面排查全县家畜发病死亡情况,共排查养殖场(户)3 830个,涉及猪15 896 头、牛4 240 头、羊46 345 只,均未发现异常死亡现象。对已经售出的猪肉,协同公安部门进行紧急追回销毁;对已经食用肉品的人员,严密监视其健康状况。经疫情紧急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生扩散的风险较小。

2.4 病因推断与假设

2.4.1 交通工具带入 延长县是炭疽病老疫区。经调查,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46 个养殖场户,自1 月份以来均未从外地调入畜禽。但疫情养殖场主2021 年末于距养殖场约100 m 处的塬上平整土丘,挖掘整理成一块平地,用于堆放玉米秸秆及青草料。2022 年1 月12 日至14 日先后4 次驾驶机动三轮车到该平地取草料和秸秆用于饲喂动物。据了解,此平地附近曾作为养殖场不明原因死亡病畜的掩埋场,当时掩埋时未做消毒防渗处理,其上也未搭建遮雨棚等防护设施,故遭遇强降雨多次冲刷及挖掘整理平地时,存在病原体暴露外泄的可能。养殖场主用三轮车拉草料饲喂家畜,加大了接触传播的风险。

2.4.2 人员带入 该养殖场圈舍与民宅相邻,且无任何生物安全设施,村民串门频繁,存在由其他村民、养殖户带入,后经养殖场主携带传播给生猪的可能。

2.4.3 野生动物传入 该养殖场所在的村两侧均为绵延不绝的群山,分布有野猫等野生动物,病原有通过野生动物传入的可能。

2.4.4 饮水传入 该村民自打水井一口,专户专用,未与其他村民合用。生活用水、牲畜饮水皆来自此井,近期未更换水源,病原从水源带入可能性不大。

2.4.5 最终推断 综合该起疫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断疫情因疫源地强降雨冲刷及土壤被开挖,导致病菌暴露,污染草料、秸秆和场地,经交通工具、养殖场主等带入引发的可能性较大。

3 讨论

作为地方流行性疾病,炭疽病常点状散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吸血昆虫多、雨水多的夏季。炭疽污染环境、土壤后往往会形成历史疫源地。本次疫情便是由于雨水冲刷及疫源地土壤被开挖,导致病菌意外暴露引起的。因此应减少与疫源地接触,对疫源地进行经常性消毒,特别是夏季和雨季。对于曾经掩埋过涉疫动物的场地,要做好永久性标记,防止被再次开挖。

这次调查还发现,对于猪这种非草食动物,炭疽病不仅会造成皮肤病变等局限性变化,也会出现天然孔出血、凝血不良这样的典型症状,这为兽医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此次疫情提示,在关注牛、羊等炭疽易感草食家畜防控的同时,也要注重猪的监测,必要时,对历史疫源地内的猪进行炭疽疫苗接种。

本次疫情中,一个较为反常的现象是猪临床特征明显(如天然孔流血),大量急性发病死亡,而牛羊未出现临床症状及死亡病例。经现场调查,走访询问,会议商谈,推测原因:一是猪可能存在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病程较急,故出现猪的大量急性死亡;二是疫情发现较早,炭疽杆菌只传入猪圈,尚未进入牛羊圈舍。对于这一反常现象,应重点关注,共同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4 结论

调查认为:导致养殖场生猪死亡的原因是炭疽杆菌感染;历史疫源地经雨水冲刷或土壤被开挖导致炭疽杆菌暴露,通过人员、草料、交通工具传入引起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需要强化对炭疽历史疫源地的调查摸底和标注,对于历史疫源地要控制土壤被随意开挖,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包括猪、牛、羊在内的所有易感家畜的炭疽防控。

猜你喜欢

炭疽杆菌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