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服药物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2-08-06孙丽君
孙丽君
(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急诊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误服药物及有毒化学物品是儿童急诊科的常见病例,误服中毒也是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5 大原因之一。儿童容易发生误服事件主要与小儿无知、好奇、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婴儿常喜欢用口咀嚼物体的特点有关,也与小儿生活环境有关。本研究旨在分析误服药物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儿童误服提供防治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12 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48 例误服药物患儿,分析其临床特点。
纳入标准:①经医生确定为误服;②误服物明确;③误服患儿年龄为0 ~14 岁。排除标准:①不确定是否误服;②临床资料不完善;③患儿同时合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年限内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48 例误服药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看护人员类别及文化程度、误服药物种类、误服原因、转归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 版进行统计处理,所得数据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 误服患儿性别、年龄分布
148 例误服儿童中,男88 例(59.5%),女60 例(40.5%),男女比例为1.5:1;0 ~1 岁9 例(6.1%),1 ~3 岁75 例(50.7%),3 ~7 岁52 例(35.1%),7 岁以上12 例(8.1%)。其中以1 ~3 岁组最多,其次为3 ~7 岁组,见表1。
表1 148 例误服患儿性别年龄分布
2.2 误服患儿看护人员情况
148 例误服患儿中,看护人员为祖辈的有93 例(62.8%),看护人员为父母的有34 例(23.0%),其他人员有21 例(14.2%);看护人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有57 例(38.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有91 例(61.5%),见表2。
表2 148 例误服患儿误服发生时看护人员情况
2.3 误服药物类型及构成比
148 例误服患儿中,主要误服药物类型为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及其复方制剂等)31例(20.9%)、降压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23 例(15.5%)、精神类用药(奥氮平、氯硝西泮等)19 例(12.8%)、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20 例(13.5%)、杀虫除草药(有机磷农药、蚊香液、蟑螂药等)13 例(8.8%)、家用产品(洗衣液、洗洁精、洁厕剂等)22 例(15.0%)。此外,儿童常用药维生素D、干燥剂以及外用药等误服也并不少见,共20 例(13.5%),见表3。
表3 148 例误服患儿误服物质类型
2.4 误服原因
148 例误服患儿中,因患儿自身原因导致的误服有126 例(85.1%),因看护人疏忽大意,看错用药剂量或记错给药时间而导致患儿误服有22 例(14.9%)。
2.5 急救方法与转归
148 例误服患儿中,118 例(79.7%)于门急诊催吐洗胃,评估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予以留观;17 例(11.5%)收住院,有特效解毒剂的病例优先给予解毒,同时予以输液促进排泄、监测生命体征,部分予以血液灌流;13 例(8.8%)未予特殊处理回家观察。139 例(93.9%)预后良好,8 例(5.4%)出现脏器功能损害,1 例(0.7%)出现死亡。
3.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意外伤害已成为多数国家儿童及青少年的首位死因。我院儿童意外伤害主要分为中毒、误服、外伤、异物4 类。其中误服在急诊内科中最常见。当患儿出现中毒反应且脏器功能损害时归入中毒,当患儿无相关中毒症状时归入误服。儿童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若误服药物量大或误服物质毒性强,则会导致患儿体内毒素吸收加快,迅速发病,如果无法得到快速准确的诊治,可出现严重后遗症。因此,研究儿童误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手段意义重大。
误服与儿童年龄的关系。本文显示,误服患儿中,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占主要部分(85.8%)。这主要与儿童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好奇心重、爱动、喜模仿有关。(1)幼儿期的儿童活动范围较婴儿期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强,因此容易发生意外创伤及误服事件。(2)学龄前期的儿童生长速度较慢,但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心高,模仿性强。因此,当儿童处于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时,家长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将药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在教育中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避免发生误服事件。
误服与儿童性别的关系。本文显示,148 例误服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5:1,与田剑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误服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原因可能在于男孩普遍较女孩更活泼爱动,更容易去模仿成年人而导致误服的发生。
误服与看护人的关系。(1)本研究发现,看护人为祖辈的误服患儿明显较高。一方面,祖辈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看护人年龄较大,用药依从性差,他们在给患儿用药时往往凭经验用药,有时还会看错用药剂量。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以及镇静催眠药等。本文结果显示,儿童误服的药物种类中,最常见的除了感冒药(解热镇痛药类),就是降压药、精神类用药及降糖药等老年人常备药品。而老年人安全意识薄弱,经常将药品放在儿童能接触到的地方,从而导致祖辈看护的儿童中误服发生率更高。(2)本文结果显示,148 例误服患儿中,看护人文化程度高的儿童误服发生率明显较低。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的看护人接受的安全教育水平不同有关。研究表明,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父母,其子女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要明显下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家庭结构也相对较好,更有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误服药物的特点。儿童误服药物种类多样,本文中,误服药物最常见的为解热镇痛药类(20.9%),其余依次为降压药、降糖药以及精神类用药等老年人常用药,分别占本研究中患儿的15.5%、13.5%、12.8%。(1)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不够健全,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解热镇痛药及其复方制剂是家庭常备药。为了能让孩子更配合地去服用药物,厂家通常将这些药物制作成儿童喜爱的较甜的口感,因此患儿可能会趁家长不注意时偷偷去拿这些甜甜的药物。解热镇痛药服用过量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肝衰竭等,因此若发现患儿误服过量解热镇痛药,应尽快确定过量或中毒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快速判断本单位是否可以实施救治,若无法救治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将患儿转至更高水平的医院。如果误服药物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可给予乙酰半胱氨酸解救,布洛芬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2)降压药、降糖药以及精神类用药等老年人常用药一般为患儿主动误服,该类药误服率较高考虑与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识差,未将药物妥善保管有关。此外,许多青少年现在学业紧张,精神压力大,加之父母从小过度保护,抗压能力差,容易出现抑郁症等情感障碍。此类患儿起病缓慢,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其主要特征,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者常伴有消极自伤及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有研究显示,青春发育期的儿童心理行为及精神方面不稳定,当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易发生轻生行为,其中很多是通过误服过量药物(包括精神类药品)来实现的。(3)杀虫除草药的误服在本文中占8.8%,相比其他类别的药物误服发生率要低,这可能是由于地域差异导致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偏倚所致。杀虫除草药的影响人群广,除了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引起中毒外,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误服、误用乃至自杀都促进中毒。误服杀虫除草药的伤害较其他药物误服的不良后果要严重很多。本研究中,杀虫除草药误服最多的类型为有机磷农药。据统计,有机磷农药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之一。根据WHO 估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百万人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中发展中国家农药中度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我国每年的中毒病例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大约占20%~50%,病死率在3%~40%。及时进行规范的干预和救治可明显降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死率。本研究中,患儿误服有机磷农药均是由于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其中4 例患儿经洗胃后未见特殊不适症状,1 例患儿洗胃后在留观室出现嗜睡、瞳孔针尖样改变,后收住肾内科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缓解。(4)像洗衣液、洁厕剂等家用产品的误服情况也并不少见。国外也有研究显示,家用产品,尤其是清洁产品,是涉及非药物制剂的儿童误服中毒病例的最常见原因。虽然在本研究中患儿误服家用产品的病例不少见,但都没有引起患儿中毒,原因可能在于儿童通常是因为好奇而误服此类物质,但由于口感不好往往误服剂量并不多。
误服的急救处理措施。不同的误服药物临床处理方法不一,清除尚未被人体吸收的药物/毒物,阻止其进一步被吸收以及加快已吸收的药物/毒物的排泄是临床首选的处理方式,其中洗胃是最常见的处理办法。临床上需要根据药物的中毒剂量来评估患儿是否需要洗胃。比如临床上我们很难遇到误服超过中毒剂量的维生素D的案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推荐洗胃,但可以多饮水来促进排泄,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除了洗胃、催吐、导泻等基本处理方法,对一些毒性非常大的误服病例,有条件的话还建议尽早实施血液灌流,从而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儿童误服的防治建议。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若用药不当,有可能损害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误服的发生。基于此项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增强看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紧密看护,将家中药品放在安全的地方,从源头杜绝误服药物的发生;(2)通过书面宣教、微信宣教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老师、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发生误服后的不良后果,引起重视;(3)相关部门应对儿童用药的包装做特定的设计,使儿童无法轻易自行打开药品;(4)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一旦发现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误服药物患儿,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儿童误服药物的发生与儿童年龄、看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密切相关,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儿童误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