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研制背景、体系构建与现实意义

2022-08-05马思远张振龙李耀章仇乃民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业余体育项目年龄段

马思远,张振龙,李耀章,仇乃民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1]。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促进国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2],并且《“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举办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研制并推广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普及项目文化,扩大项目人口。”[3]而目前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主要包括3类,即《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各个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制定的部分体育项目业余锻炼标准,可以统称为“体育锻炼标准”。尽管以上标准的实施对象和实施措施各有侧重,但是其本质、目标和任务基本相同,即本质是业余体育锻炼,目标和任务是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由于以上3类标准的隶属部门和管辖部门不同,形成了条块分割管理和部分行政管理制度交叉的局面,并且存在治理碎片化、执行乏力和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囿于以上3类标准的名称、等级设计和评定指标各异,在认识上出现了混淆,甚至有一部分标准的评价作用失效[4],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构建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以下简称“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是应时、应势而为,以问题为导向,依据身体素养理论统筹设计等级评定指标和进阶等级,消除“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与《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评定制度藩篱,以期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地、科学地、一体化地发展,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

1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研制背景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针对运动员制定的运动技术等级标准有2类:《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和为业余健身制定的“体育锻炼标准”。《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最初施行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次修订,至今更为规范与科学,并且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和评价功能。而为业余健身制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则较为庞杂,并且其社会影响力在逐渐下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其原因如下。

1.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长期割裂发展影响了两者的协调发展

原国家体委于1979年明确提出:“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抓提高”的工作方针,一改新中国体育经常化与普及化[5]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和《奥运争光计划》使竞技体育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那么群众体育的发展必然会相对滞后[6]。由于对竞技体育的高要求及相应资源的优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则因资源分配不平衡,进而形成了二元失衡的发展局面[7]。而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割裂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长期割裂,将不利于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因此,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群众体育的发展便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日渐突出的问题[8]。由此,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9]。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就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驱动链断裂,社区体育治理成效越来越不显著

我国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从制定到施行,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管理,这是由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竞技体育要赶超西方体育强国,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才有可能实现竞技体育的突破式和超越式的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驱动治理竞技体育高能又高效,其中的单位制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单位制以其高效的组织动员力,能很快地将发展体育运动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实践。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住房制度改革,大部分居民住房的单位属性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依靠单位组织体育活动和治理体育的做法,因有些社区的体育组织不健全,这些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政府驱动链断裂,越来越呈现出社区体育内生动力不足和政府驱动社区体育效果甚微的境况[10]。

1.3 “身心二元观”导致一些人对体育锻炼产生了知行分离,以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体质健康难达预期

已有的“体育锻炼标准”仅以提高运动技能、强化体能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身体活动本身的意义。人之所以要有身体活动,是基于其生存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动行为。而随着社会进步,有些人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观念陈旧,身体活动对其而言在逐渐弱化。难以激发这些人仅为了体质健康而进行身体活动的积极性,这既不是这些人对身体活动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也不是政府体育部门采取干预措施不力,而是这些人不重视身体活动,其思想根源在于身心二元论。这一认识论将人分为心智和身体2个部分,认为:心智高于身体,身体的意义仅在于服从心智[11]。这种主张将心智和身体相对立,不仅扭曲了原本相互交融的身心关系,使身体沦为工具,贬损了身体活动的价值与作用,而且使人的心智失去了身体基础,从而导致了知行分离。因此,要改变这些人的固有认知和陈旧观念,就要使这些人从仅关注提高运动技能可以促进健康的实际效用,转向关注将身体活动时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和运动技能提高融为一体,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某些仅以“运动技能或体能论英雄”并将体育锻炼达标数据作为评价体质健康唯一标准的做法,抑制了人在身体活动中的体验的敏感性和深刻性。由此,参与者不仅无法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且也起不到增强参与者的运动自信和身体自尊的作用。

1.4 无体育项目支撑的“体育人口”,在统计学上缺少可靠依据

体育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可以体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在我国政府制定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和进行战略研究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体育人口的统计主要包括2个部分:一部分是大、中、小学生;另一部分是城乡人口抽样调查时统计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可见,“体育人口”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是2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体育人口”有明确的概念内涵,并且体育人口的数量不是无限增长的,当增长到一定幅度,在某一时间段就会成为一个常量化的数值[12]。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在2017年约为4亿1 300万人,在2020年约为4亿3 500万人,同比增长1.64%,其中:全国7岁及以上人口中全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为37.2%[13],预计到2025年体育人口达到5亿。体育人口要稳定增长就要有体育项目的支撑,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冯建中在“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中首次使用了“体育项目人口”,并明确要求“各单项体育协会要积极创建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类体育项目和培育项目人口”[14]。在一般情况下,某项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参与某个体育项目的稳定性和经常性有一定关联。要想使某个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提高就要对这个体育项目感兴趣并且经常以这个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综上所述,体育人口的统计存在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将大、中、小学生全部统计为体育人口,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二是对城乡人口进行抽样调查时是否应加入体育人口的年龄、性别、所在区域等人口结构性指标;三是体育人口的数量如何才能合理地稳定增长;四是体育人口的结构如何才能更合理。

2 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2.1 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

现行的3类“体育锻炼标准”都以测试数据评价运动参与度,而以运动技能和体能评价体质健康,则忽视了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身体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会使身体沦为工具。这其中的思想根源是“身心二元观”,这一观念不仅使身体沦为工具并且使身体失去了应有的重要性,而且使离身的心智脱离了身体基础,容易导致认知的偏差[11]。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制定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运动技能高超的职业运动员,而是侧重身体在身体活动中的能动性,并激发民众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依据。

1)身体现象学理论。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而言,身体活动在本质上是身心一元、主客一体的,即人的任何身体活动不仅涉及物质形态的人,还与人的认知、动机、情感、意志品质等多种精神因素紧密相关。身体是能思想的物体,思想与身体、主体与客体相互依托,不可分割[15]。“身体能利用行为,经过行为的本意达到行为的转意,并通过行为表达新的含义”。当身体同化一个新的含义时,身体行为习惯就能形成[16]。这其中的“转意观”对重新认识人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具身认知观。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身体现象学基础上形成了具身认知观。持具身认知观的学者认为,人是通过物质而不是意识与世界产生联系,是通过身体作用于客观世界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17]。认知主体的身体会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因此,要更加关注身体实时所呈现的状况,并将其作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18]。这一理论诠释了身体对认知活动的意义,也是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

3)身体素养理论。该理论以具身认知观为基础,强调身心一元,从人的身体活动的动力来源于身体活动者自身的角度探究身体活动的意义。该理论着眼于人的身体活动与积极的生活方式的契合关系,立足于人的整体,从认知、情感、身体等相互关联的多方面触发人进行身体活动的动机,并且使人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与增强运动自信,最终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理论早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战略性体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例如:加拿大政府出台的《加拿大体育政策2012》、美国2014年修订的《K-12国家体育教育标准》[11]、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优质体育教育:决策者指南》[19]等。

2.2 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作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统合该体系中的各类标准的名称、等级设定和行政管理方式,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评定标准,解决不同行政部门的相同制度并行等问题,创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机制,综合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基于此,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应遵循统合贯通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和综合促进原则。

2.2.1 统合贯通原则

针对“体育锻炼标准”多项制度并行、条块分割管理、治理碎片化、标准等级名称各异、等级评定指标不一致、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等问题,我国政府从宏观层面要统筹协调“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的各利益攸关方的关系,创新社会体育治理机制,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促进需求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协调之间的矛盾;相关部委从中观层面要统一认识、整合资源、统一部署、厘清权责、共商对策,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效能,在统合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谋划、科学设计与统一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评定指标,贯通“业余体育锻炼等级”与“运动员技术等级”,形成由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双轮驱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盘棋”发展的格局。

2.2.2 协调发展原则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情、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偏离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就要及时调整。在历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原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中,曾多次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这也表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双轮驱动”对实现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旨在破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割裂发展的难题,夯实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2.2.3 综合促进原则

已有的3类“体育锻炼标准”主要以运动技能、体能,辅以身体形态作为评价依据,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参与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行为和情感认知,并且缺乏贯通性,各年龄段的体育锻炼标准各行其是,多数侧重于短期的目标与任务,而且有些目标与任务是被动的、割裂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难以形成协同和耦合效应。本研究要构建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以身体素养为理论基础,既注重人的整体性,着眼于身体活动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契合关系,又强调从不同年龄段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调动人进行身体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运动能力,综合促进身体素养提升,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

依据身体素养理论和以上基本原则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在广泛调查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命名、运动技术等级的设定、年龄段划分、评定指标及其权重,以及评定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3.1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命名

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各个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制定的部分体育项目业余锻炼标准的名称各异,例如: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的业余锻炼标准称为《全国XX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健美操、乒乓球、铁人三项等项目的业余锻炼标准称为《XX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网球和攀岩的业余锻炼标准称为《XX业余选手技术等级标准》,此外,还有称《大众XX运动锻炼等级标准》《XX运动国民锻炼标准》等,以上这些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制定的目的都是促进广大居民锻炼身体,并且都属于业余性质,但是名目繁多、评定指标各异,这就在认识上会引起混淆以及会使各类标准的评价结果效用不一。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于2014年10月启动了研制运动项目业余锻炼标准等工作。在相关工作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既然“标准”的目的是促进体育锻炼,就不必用“选手”或“运动员”的称谓,这容易在不同主体之间造成误解。业余锻炼标准的评价不仅要重视运动技能,更要侧重青少年对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和老年人的运动参与。如果运动技能是体育锻炼的“标”,那么体育锻炼者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和参与行为才是“本”,所以“标准”的名称要兼顾“标”与“本”,唯“标”失“本”既不是制定“标准”的初衷,又重蹈了仅评价运动技能的覆辙。经过业内专家较长时间的酝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最终将此次研制的体育锻炼标准的名称确定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20]。这既体现了体育锻炼的业余性,又对运动技术等级设定和等级评定指标赋予了丰富而科学的内涵。

3.2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运动技术等级设定

当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过程中是按照不同年龄段测试3~5个体育项目,依据分数评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等级(见表1)。

表1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设定

截至2022年4月,我国已制定了39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标准”,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等级不同,且各具特色。有的分为3个等级(一级至三级或初级→中级→高级),有的分为5个等级(一级至五级或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四级运动员),还有的与《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衔接分为6个等级(四级至九级),也有的分为3等9级(一级至三级为初级、四级至六级为中级、七级至九级为高级)和4等12级[21](一级至三级为入门级,四级至六级为提高级,七级至九级为专业级,十级至十二级为精英级),不一而足。此外,还有采用段位制的,并且等级设定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武术、跆拳道等。上述这些等级(或段位)在实行过程中容易使人混淆。

基于以上,本研究依据统合贯通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经过大量的专家访谈、调查和论证,最终将业余锻炼等级标准设定为3阶6级:四级至五级为高阶、六级至七级为中阶、八级至九级为初阶。其中,九级为身体素养综合评价最低的一级,四级为身体素养综合评价最高的一级;四级与《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三级相衔接,共同形成业余体育锻炼等级与运动员技术等级一体化评定的标准体系,由运动员技术等级(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与业余锻炼等级(四级至九级)共计11个等级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业余锻炼等级与运动员技术等级衔接的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体系

3.3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年龄段划分

人从婴儿到老年,其认知能力、运动技能、体质健康状况等方面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2]。依据有关年龄段划分的研究[23],本研究参考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年龄段进行划分,具体划分为:幼儿阶段(0~6岁)、儿童阶段(7~12岁)、少年阶段(13~18岁)、青年阶段(19~35岁)、壮年阶段(36~45岁)、中年阶段(46~59岁)、老年阶段(60岁及以上)。这种划分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运动认知能力、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参与兴趣形成等方面是否具有激励作用和是否存在差异还未经验证。对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进一步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年龄段划分的合理性征求了专家意见,最终结合业余锻炼的等级设定情况和人的实际需求删除了婴幼儿期(0~6岁)。具体步骤如下。

依据年龄段划分与人的生长发育、情感认知、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形成等方面的相关性,遴选了12位有一定权威性的异质专家,并向其发放问卷征询意见,其中:体质研究方向的专家为4人、运动生理与心理学研究方向的专家为4人、锻炼标准研究方向的专家为4人(见表2)。

表2 专家信息统计结果(n=12)

在本研究中,2轮专家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Cr)对咨询结果有重要影响。而专家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实践与理论分析的客观程度(Ca)及专家对问卷中的问题的熟悉程度(Cs)决定,计算公式为Cr=(Ca+Cs)/2。根据相关计算方法得出:Ca=0.88(说明专家意见体现了其实践和理论分析具有客观性),Cs=0.87(说明专家对问卷中的问题非常熟悉),Cr=0.91(Cr≥0.7,说明所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非常高)。变异系数(Cv)可以解释不同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统计方法可操作性的评价的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不同专家的评价的协调程度越高。以协调系数(W)表示各位专家对评定指标评价的一致程度,通常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表示。

变异系数(Cv)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平均数即所有专家对一个指标的评分的平均数,标准差计算与此相同。

协调系数(W)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被评分指标的数量,Ri是第i个被评分指标的所有专家评分之和。

第1轮协调系数为0.64(介于0.6~0.8之间),说明专家评价的一致程度较高,但是有3个年龄段的变异系数均大于0.25(见表3),说明专家对这3个年龄段的划分存在不同意见。这些专家意见可以归纳为:年龄段划分要便于业余锻炼等级标准推行;要将运动技能学习与我国学校教育的各个学段衔接起来,使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等级申报与学制相衔接,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和进行运动技术等级申报;要注意运动技能提高与身体发育水平之间的相关规律,并且要区分人在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根据专家的建议,课题组经过讨论将业余锻炼等级标准适用人群的年龄段调整为:儿童(6~12岁)、少年(13~18岁)、青年(19~35岁)、中年(36~59岁)、老年(60岁及以上)。

表3 第1轮问卷调查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将第1轮问卷调查得到的年龄段修改结果再次反馈给专家,进行第2轮意见征询。第2轮问卷调查结果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86(介于0.8~1.0之间),各年龄段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见表4),说明专家对年龄段的划分认可程度非常高,意见不存在分歧。因此,将业余锻炼等级标准适用人群的年龄段确定为:6~12岁(儿童)、13~18岁(少年)、19~35岁(青年)、36~59岁(中年)、60岁及以上(老年)。

表4 第2轮问卷调查结果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等级评定指标维度的确定及各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3.4.1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等级评定指标维度的确定

身体素养理论不仅旨在解决因身体活动不足引起的全球人口健康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体育生活化,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均有深刻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11]。

从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而言,不同国家对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的界定基本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协会于2013年修订的《K-12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身体素养共分为5个部分:身体能力、知识理解、情感认知、参与行为和社会适应[24];加拿大的众多体育组织于2015年联合发布了《加拿大身体素养声明》,其中的身体素养包括: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相互关联的要素[25];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了《定义身体素养的共识声明》,其中的身体素养是由体力、心理、社会适应、认知4个方面构成[26]。以上最具代表性的并且得到国际体育和健康组织高度认可的是加拿大的国际身体素养协会界定的身体素养的内涵,即身体素养包括动机和信心(情感)、身体能力(身体)、知识与理解(认知)、为生活而参与身体活动(行为)4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信心以及对运动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对体育项目的情感和认知、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技能、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3个方面。根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客观要求和认知-情感相符理论[27],将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等级评定维度确定为3个: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

3.4.2 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1)情感认知对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是指某个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例如:喜欢、愤怒等。情感共鸣是指一个人在他人的情感表现或情感变化造成刺激的情况下在情感上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根据认知-情感相符理论,情感共鸣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表现为对引发情感共鸣的某个人或某种物的精神依赖,这种精神依赖产生的价值导向会影响人的行为取向,即多数人会试图使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相符、认知和行为保持一致[28]。而从态度三因素理论而言,一个人对某人或某物喜欢与否只是影响这个人的态度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这个人的态度还会受其自身情感认知和他人行为的影响,并且一个人的正向认知会对其积极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29]。因此,对于个人而言,作为文化符号的体育知识在本质上是具身化的,与个人的情感、意志、运动记忆是统一的整体,会内在地影响人的运动感觉、运动知觉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30]。

2)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会伴随情感认知和运动参与。运动兴趣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稳定因素。某个人对某个体育项目的情感最初主要是通过主观判断形成的,并且对该体育项目的情感会影响其运动参与,然后这个人可以通过经常性的运动参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当一个人对某个体育项目有了情感认同,就会产生参与该体育项目的具体化结果。根据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运动动作是一系列人体局部动作的连续反应,并且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联想等认知成分的参与。这与行为心理学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

3)运动参与能稳定运动技能水平并能直接触发人对某个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身心二元论”长期否定身体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这一认识的局限性因为“具身认知观”的形成而有所改变。“具身认知观”肯定了身体在运动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在本质上是身心一元、主客一体的,即一个人的任何身体活动不仅与其物质形态的身体相关联,而且与其认知、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实际上,身体活动对人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会对人的物质层面的身体产生作用,而且也会对人的意识层面的情感和心理产生作用,即人在参考某个体育项目时可能会达到身心合一、各种感官体验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而可能会更全面而深刻地感知和认识某个体育项目。因此,对某个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是依托于身体活动而对该体育项目产生的认知、对某个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是依托于身体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没有了身体活动,对某个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和参与兴趣就没有了,更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

因此,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之间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运动参与对稳定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感认知对运动参与具有促进作用,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和内化了的外部动机又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认知和运动参与行为[31]。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体育项目没有形成情感认知,就不可能有兴趣参与这个体育项目,也就对这个体育项目的性质和功能形不成情感认同,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终身参与这个体育项目的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而一个人没有形成运动技能就不会体验到运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与积极心理,也就不可能增强运动自信。

3.5 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权重

在以德尔菲法确定的年龄段的基础上,根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对不同年龄段的体育锻炼者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水平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要求,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年龄段的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的权重。

由专家对各项评定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判断重要程度,同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基于此构建了评定指标判断矩阵A=[aij],aij>0,aij=1,且aij=1/aij,即A为正反矩阵。为了消除专家对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各项指标存在的理解偏差,依据层次分析法分析评定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公式为CR=CI/RI,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RI是经过大量理论分析和事实比较后得出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指标权重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指标权重。以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3个维度构建3阶判断矩阵,以A1(6~12岁)判断矩阵为例,将A1(6~12岁)判断矩阵数据输入软件“SPSSAU”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方法为:和积法),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3个维度的CI计算结果均为0.000,那么CR为0.000,说明本研究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具有一致性,并且儿童(6~12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权重值分别为:25%、50%、25%,权重分配合理。

表5 儿童(6~12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判断矩阵一致性分析结果

同样使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将A2、A3、A4、A5判断矩阵数据输入软件“SPSSAU”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见表6)。

表6 不同年龄段的评定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

依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以及专家提出的删繁就简、便于推行等要求,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业余锻炼的目的、对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水平、运动技能提高和身体发育水平之间的规律,对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权重进行了修正,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权重分配情况:儿童(6~12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5%、50%、25%;少年(13~18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15%、60%、25%;青年(19~35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10%、60%、30%;中年(36~59岁)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5%、40%、55%;老年人(60岁及以上)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情感认知、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3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5%、25%、70%。

表7 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权重修正结果

4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4.1 具有显性激励功能

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是基于身心一元论、具身认知观和身体素养理论构建的,符合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认知特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参与促进健康的需求(如图2所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设计,以认知-情感相符理论为培养运动参与兴趣的理论基础,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精力充沛和相对较低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以稳定运动兴趣为目的,遵循肌肉力量发展、神经系统发育、协调性和柔韧性发展等规律,逐步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技能;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宗旨,始终重视运动参与对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的作用,不断推动体育生活化。由此,该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体现出了显性的激励功能。

图2 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3个维度的权重变化

4.2 具有贯通性

为了破解我国体育治理中出现的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多的难题,发挥我国体育领域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本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兼顾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类体育锻炼标准,进行统筹设计与创新,将业余锻炼等级标准设定为3阶6级,使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与《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相贯通,形成完整的体育锻炼等级评定标准体系。现有的评定指标是依据身体素养理论、遵循业余体育锻炼者的情感认知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满足运动参与促进健康需求选取的,本文所构建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贯穿了身心一体、知行合一的理念。

4.3 具有可操作性

本文构建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在施行时,情感认知水平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评定[32],以问题测试、问卷填答等形式测评受试者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水平、对相关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测评分数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情感认知指标的权重计入评定成绩。运动技能可以通过测评运动技术或运动能力,或者两者都测评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受试者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较高水平等级的运动技能可以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等级比赛名次进行评定。运动参与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对身体活动的数据化[33]进行运动参与时间的量化评定。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中设计不同心率区间,区分一般身体活动和运动参与;运动参与的量可以按照周、月、年的运动量区间判断,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运动量是否符合不同等级的评定标准,对符合运动参与量要求的,将运动量换算成百分制分数,再根据不同年龄段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不同维度权重计算出等级评定分数。

5 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现实意义

5.1 指导制定与完善各类单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

本文中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以问题为导向,准确研判群众体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身心一元论、具身认知观和身体素养理论,创新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评定指标维度和等级进阶等关键构成部分,破除业余锻炼标准与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之间的运动技术评定壁垒,激活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群众体育形成新发展模式。本研究构建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在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证且正式成为国家标准之前,可以作为推荐性的行业标准,为各个单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5.2 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不可长期割裂式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要实现协调发展,必须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壁垒,构建运动技术等级贯通、结构完整的赛事体系和科学而精准评定等级的标准体系”[34]。因此,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不能拘泥于运动技术的评定与等级进阶激励,还要遵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发展规律,兼顾少年儿童对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和运动兴趣培养、老年人的运动参与和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不同年龄段在情感认知、运动技能与运动参与3个维度各有侧重的业余锻炼等级进阶体系,打通业余运动员向专业运动员转评的通道。

5.3 推动“体育人口”向“体育项目人口”转变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中提出:以各单项体育协会为载体,加大创建项目俱乐部的力度,科学制定和完善各体育项目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大力发展各体育项目人口数量[35]。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要研制并推广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普及项目文化,扩大项目人口[3]。可见,构建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是发展体育项目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从学理层面设计了评定指标和3阶6级的进阶等级,能指导各单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可以逐步实现各类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普及化,推动“体育人口”向“体育项目人口”转变。另一方面,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中的等级与运动员技术等级相衔接,将会打通业余运动员向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晋升通道,有利于推动体育人口向结构合理和高质量的体育项目人口转变,使体育人口更具有统计学意义[36]。

5.4 夯实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基础

统合3类体育锻炼标准形成的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可以成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设计三维评定指标和3阶6级进阶等级,形成了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行业性标准,可以促进各单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完善。构建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不仅有利于整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理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治理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群众体育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这对夯实体育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 结束语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卫制”到当前的3类体育锻炼标准的并行,我国体育锻炼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当前,如何通过统合3类体育锻炼标准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治理增效的目标,是一个应该深入探究的问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只限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还在于增强运动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而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以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业余锻炼的等级评定,除了能促进运动技能提高,还能增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体育项目的情感认知和运动参与。构建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既能创新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机制,又有助于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既能畅通业余运动员向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晋升通道,又能增强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对激发不同年龄段人群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发展体育项目人口、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业余体育项目年龄段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业余也疯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