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现象表征、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

2022-08-05张加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项目品德

王 建,张加林

体育品德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1]。同时,培养体育品德也是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可知,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是以“育人”为本还是以“育体”为本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2]。随着时代变化,学校体育德育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体育的德育目标由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目标”转变为六七十年代的突出社会价值;20世纪90年代施行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21世纪施行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德育目标进一步调整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体育品德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众多学者围绕体育品德的意义、培养途径、评价展开了研究。例如:有学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体育弟子规”等[4-6]。还有学者认为,体育落实“立德树人”具有价值自足性,应在保障学生基本体育权利的前提下建立体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7]。在体育品德评价方面,有学者认为虽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但是仍然存在评价难的问题[8]。

围绕体育是否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外国学者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与心理教育(品德教育)密切相关,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就充分肯定了体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认为学生的优良品德是可以通过情感和行动表现出来的[9]。还有学者提出,体育课程与品德课程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即呈现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情感要素[10]。可见,这些外国学者主要从体育的内在作用或外在价值角度研究了体育与品德教育的相关性,并在体育与品德教育的关系上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有些外国学者开始进一步探究培养体育品德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环境[11]、教师教学行为及期望值[12]、教师与学生的同伴创造的动机氛围[13]、教师对道德行为的态度和自觉践行[14]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品德。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同时,一些外国学者开始对体育如何促进品德教育展开进一步探讨。例如:有学者提出,公平性游戏、集体性篮球运动对儿童体育品德形成有重要的影响[15-16]。此外,还一些学者提出,要通过完善体育课中的体育品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例如:有学者依据班杜拉的品德脱离理论研制了《品德脱离量表》,以此了解学生的不良体育品德表现,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制定教学策略[17];还有学者提出,可以依据“情境-直觉-判断-事后推理”模型判断学生的品德,建议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围绕情感和直觉两方面进行体育品德教育[18]。综上可见,上述外国学者对培养体育品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但是在促进体育品德形成和体育品德评价方面的研究的精细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具体为:多数文献是以经验研究为主,停留于对现象的描述和逻辑推理,体育品德培养知易行难的问题仍然悬而未解[5]。那么,体育品德的培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具有良好的培养体育品德功能的课程结构应是什么样的。基于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按照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品德的思路(现象表征→影响因素→成因机制→优化建议)展开,旨在对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品德提出强化建议。

1 访谈法

1.1 访谈对象选取

采用目的性抽样法确定访谈对象。即围绕具体研究问题抽取符合研究目的并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访谈对象,以某市在学校工作的体育管理人员、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区级以上教研员、高中体育教师为主,共选取28人,年龄为30~60岁,其中:男性为17人、女性为11人;既有新入职教师,也有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年长教师,这些教师中教龄最长的为40年、最短的为2年,但是大部分具有长期的体育课程教学或研究经验。

1.2 访谈过程

确定访谈提纲后,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访问者的主要任务是聆听、观察和记录,并在访谈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访谈内容有2个方面:1)目前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如何。2)哪些因素影响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为了确保第一个问题访谈结果的有效性,笔者围绕“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认同”“高中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高中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品德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高中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品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高中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品德评价的可操作性”5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引导。访谈时间为2019年5月1日至6月5日,每名受访者受访时长约为35 min。访问者在访谈的同时向受访者收集了教案等相关资料。之后,笔者阅读了大量培养体育品德的相关论文和图书,以获取有效信息。最后,运用软件“NVivo 12”整理访谈录音,并形成“word”格式的访谈资料文本,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时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和分析。

1.3 资料分析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 12”整理与分析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关于文本编码和归类的方法,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的顺序对访谈资料文本进行逐级编码。具体步骤如下。1)开放式编码。将访谈资料文本中的每个实词或句子进行标准化命名,然后分析了初始文本中的词频,形成了初始编码表,并逐步转化为本研究范畴的概念,主要保留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概念。2)主轴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主要是发现和建立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联,以体现访谈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19]。在统计初始编码词频的基础上,结合高中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访谈资料,筛选重要的或出现频次多的初始编码。之后,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到相关概念,根据其内在逻辑关联进一步归类,形成类属。最后在软件“NVivo 12”中将这些编码标记为自由节点。3)选择式编码。作为构建理论框架的关键阶段,选择式编码是在主轴式编码范畴,经过系统地分析,选择一个核心范畴,根据统摄大多数类别的核心类别,梳理出“故事主线”[20]。本文运用“因果关系-现象-脉络-中介-行动/互动-结果”这一范式[21],在厘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的基础之上,对访谈资料的“故事主线”进行梳理,对主范畴及其关联范畴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故事主线”初步构建理论框架。之后将初步构建的理论框架再次套入原始材料中,最终将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确定为核心范畴。4)信效度检验。通常用同意度百分比与K系数作为编码信度检验的方法。同意度百分比公式为:同意度百分比(信度)=相互同意的编码数量/(相互同意的编码数量+相互不同意的编码数量),两研究者之间的信度要大于70%[22]。基于此,笔者邀请另一位研究人员(熟悉软件“NVivo 12”、编码程序与体育品德访谈内容)按照笔者建立的节点系统对访谈资料重新进行编码,计算同意度百分比。结果显示:相互同意的编码数量为231个,相互不同意的编码数量为36个,按照同意度百分比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本研究编码的同意度百分比约为87%(大于70%),说明编码信度较好。在效度方面,以笔者与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访谈前填写《访谈保密承诺书》。具体方法为:其一,采用证伪法,即当访谈资料的观点出现前后不一致时,对这些观点进行技巧性追问,或者通过寻找权威专家(例如该领域专家、体育组长)对事实再一次进行核实与比对,确保访谈资料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二,在研究后期采用参与者检验法进行验证。即将研究结果反馈给参与本研究的受访者,根据其意见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应修改,确保访谈资料的有效性[23]。

2 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现象表征

情感分析是通过对主观性文本中的句子或短语的情感色彩(贬义或褒义)进行归纳和推理,从而识别出评价体育品德的情感类型,主要有4种:非常负向、较为负向、较为正向、非常正向[24]。本文通过软件“NVivo12”中的情感识别功能,对原始访谈资料中有关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认同、高中体育选项课中设定的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育品德内容、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育品德教学方法、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育品德评价进行判断,并逐一进行情感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认同情感分类

由图1可知,受访者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认同度较高,给予非常正向评价的人约占36%,给予较为正向评价的人约占25%,由此,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给予正向评价的受访者人数约占61%。而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给予负向评价的受访者人数约占39%。对访谈资料中关于高中体育选项课的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体育品德评价的可操作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后发现,受访者对上述4个方面均作出负向评价,对上述4个方面作出负向评价的人数占比依次分别约为54%、64%、68%、75%。综上可见,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在教学实践层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效果,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体育品德培养的悬置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施行后,由于有些高中体育教师一时难以把握体育品德的本质特征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暂时搁置培养体育品德。由访谈结果得知,有些体育教师对培养体育品德的理念理解不深,甚至认为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体育品德培养过程,无需进行体育品德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体育品德成了某些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标签式”目标,这些体育教师依然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授课,缺乏对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嵌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品德培养目标泛化、培养体育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评价缺失的现象。例如,有受访者提到: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教什么”“如何教”“如何体现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并没有涉及,存在仅传授运动技能知识而忽视培养体育品德的意识和行为的现象,容易将体育课程的“育体价值”等同于“育人价值”,使得学生对体育品德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体育品德难题。主要体现为:在竞赛中与教师或裁判争吵的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在运动竞赛时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等体育品格尚未形成,等等。毕竟体育品德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如果没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或手段,学生在心理层面的体育品德获得感就会减少,外在的体育品德行为就难以体现。

2)体育品德培养的表面化。即多数受访者肯定了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存在象征性执行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体育教师即使设定了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目标,但是主要还是通过口头灌输、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创设,将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严重。有受访者提到:“授课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特点设定了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但是具体的教学组织方法并未提前进行设计,体育品德培养效果预设不足”。以篮球教学为例,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注重技战术的传授,而对比赛礼仪、合作分工、比赛规则等讲授较少,对如何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理的体育品德教法更是研究不足。学生缺乏对运动情境的深度体验,运动项目培养体育品德的内在价值没有体现。久而久之,优秀的体育品格无法在体育项目体验中形成,甚至容易造成知行不一现象。即学生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口头上喊着“遵守规则、全力以赴”,但是在实际比赛中“违反规则、消极气馁”等体育品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实际上,体育品德失范现象不是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体育品德的问题,也不是体育品德培养如何与体育课程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体育项目内在的育人价值的问题。

3)体育品德培养的偏离化。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学,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本体性特征,那么培养体育品德理应在学习运动技能的情境下进行。相对于体育品德培养的悬置化和表面化,一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培养体育品德的要求,人为放大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功能。尤其是在评课和说课环节,一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融入培养体育品德的内容,生搬硬套,陷入将体育课程教学与品德课所有内容相联系的误区。毕竟体育课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德育任务,例如:遵守法律、培养爱国主义、促进团队友爱等的德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程来实现。这种对体育品德的培养无处不在的现象,使得体育课程教学再次陷入了“体育万能而又无一能”的功能泛化窘境。此外,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割裂的现象。例如: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而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却成为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导致创设的运动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体育品德产生认知偏差,甚至还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学生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对体育教学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本体性目标把握不准;还有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学习感受与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目标不相符,会对体育品德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学科属性认识不足,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本体功能,以及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具体教学过程缺乏认知。

3 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影响因素

对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后,从中抽取了17个初始概念。对这些初始概念进行类属分析后,共归纳出4类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影响因素

1)一部分普通高中对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支持条件不足。分析访谈资料可知,一部分普通高中对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支持条件不足体现为3个方面:①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观念淡薄。一位受访者提到: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并不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标准,受“学习成绩至上”观念的影响,当前,有些普通高中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品德的培养并不重要,因此,有些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中仅传授运动技能。②缺乏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校级层面的制度保障。虽然培养体育品德已经纳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但是许多普通高中在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中较少涉及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或者即使涉及也比较模糊,缺乏一些指导性措施,例如:《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体育品德教育手册》。③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足以及体育教师顾虑发生教学安全事故。体育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能会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快地进步和成长[25]。由访谈结果得知,在一部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中,因师生缺乏互动使一部分学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也没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因受“安全体育课”思想的影响,在体育选项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身体活动水平较低、比赛性练习不足等,无法达到培养体育品德的目标。

2)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素养不高并存在认知偏差。从表1的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影响因素发现,①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道德的认知有偏差。受“竞技教学论”“体质教学论”思想的影响,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存在体育品德要由专门课程培养的认识误区。一位受访者就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应突出体育的元素,培养体育品德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这种理解上的误区就会使体育课程培养体育品德陷入悬置化。②培养体育品德有时受教龄的影响。由访谈结果得知,有些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更加擅长于挖掘体育项目的德育价值,注重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③有些高中体育教师的体育道德素养不高。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育人使命产生了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育人动机功利化、责任意识欠缺等。④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实践较为消极。由于对育人使命产生了认知偏差,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德育现象。⑤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实践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敏锐感知体育品德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不足等。⑥有些高中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相统一[26]。

3)有些高中生对体育品德的认知不足以及在体育选项课参与体育项目时对体育品德的体验不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①有些高中生对体育品德的认知有偏差。有些高中生只有在喜欢体育选项课并且感知到体育选项课的重要性时,才会产生体现体育品德的行为。毕竟有时认知水平与情感对行为有决定作用[27]。由访谈结果得知,受到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许多高中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②有些高中生的运动能力较弱。有些高中生因为在中小学时运动技能未得到有效提高,运动基础较为薄弱,更为甚者还欠缺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加之在高中体育课中选项时比较盲目,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③有些高中生对体育项目参与较为消极。体育品德是否形成需要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体育项目时进行评价[28]。而高中生对体育品德的认知不足、运动技能基础薄弱都会使其在参与体育项目时表现出消极态度。④有些高中生在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育品德获得感较少。在培养体育品德的过程中,有些高中生在体育选项课中身体活动体验不足,就达不到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有学者通过课堂测试发现:在一节高中体育选项课中,高中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约占22%,身体活动静态时间约占42%[29]。可见,在这节体育课中,这些高中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明显不足,如果再缺少运动比赛体验,那么这节体育课对体育品德的培养就可能收效甚微。

4)培养体育品德的理论体系不完善。从本研究的相关访谈资料中发现,培养体育品德的理论体系不完善是一部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①体育选项课设定的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不合理。虽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体育品德的课程目标,但是有些高中体育教师仅将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写入了教案,但是缺乏实践性,体现为未结合教学实际设定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未根据体育项目的特征对体育品德的培养有所侧重。②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中的体育品德理解不深刻。由访谈结果得知,由于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把握不准确,从而设定了与教材内容关联不紧密的体育品德培养目标。③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培养体育品德的情境创设不足,缺乏将培养体育品德的方法与运动技能学练相结合的合理的教学设计,存在空洞说教、教学组织形式随意化的现象。④对体育品德的评价方法匮乏。由于在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缺乏体育品德表现量化评价的标准,传统的体育品德评价以体育课出勤、学习积极性等评价为主,体育品德评价的方法较为匮乏。一位受访者也提到:高中体育选项课在教学过程中体育品德的培养、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形成一致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究。

4 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机制

要找到一部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原因,仅分析其影响因素还不够,要进一步探究各个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及其内在关联性。笔者根据“因果关系-现象-脉络-中介因素-行动/互动-结果”的逻辑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梳理,勾画出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机制全景图(见图2),进而发现了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现象表征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多重假设:高中体育教师的体育道德素养不高和体育品德培养实践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高中生的体育品德表现消极;高中生的运动能力较弱、对体育品德存在认知偏差、参与体育项目的获得感较少可能会导致参与体育项目消极;缺少培养体育品德的条件会导致高中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不足,等等。根据以上假设初步构建体育品德培养失范成因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将这些假设嵌套到原始访谈资料中,通过回旋性比较分析该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后再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本文对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3个主要原因展开分析。即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认知偏差会导致体育品德培养失范;培养体育品德的支持条件不足会产生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培养实践能力不足、高中生在体育项目参与中体育品德表现消极、体育品德培养理论体系不完善等);高中生在参与体育项目过程中对体育品德情感体验不足会导致体育品德培养失范。

图2 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机制

4.1 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导致体育品德培养失范

有些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认知偏差会影响其体育品德培养实践。

一方面,高中体育选项课是实践性课程,其具有的培养体育品德的属性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关键是在体育运动中如何有效地培养体育品德,其中就包括在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要对高中生的正向体育道德行为予以肯定和强化,对于负向体育道德行为予以正向引导。但是,当前一部分高中体育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功能和育人使命,对体育选项课仍停留于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认知层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未将体育选项课的立德树人任务转向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上,片面地将体育选项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等同于培养体育品德的过程,存在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能使体育品德自发形成的认识误区。而高中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参与体育项目仅是形成体育品德的起点,如果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有认知偏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学生不符合体育道德规范的行为[16]。

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的体育品德未形成全面认识也会影响体育品德的培养效果。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理论,学科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30]。《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且内在统一的。因此,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实践中不能陷入片面培养体育品德的误区,孤立地为了培养体育品德而进行教学设计。况且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又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一言以蔽之,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目标要在创设的运动技能学练情境下实现。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以合理的运动能力培养实践作为培养体育品德的中介,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结合其蕴含的体育品德知识点,建立体育品德知识点与运动技能的有效联结,才有可能使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实现有机统一。而从体育品德的形成过程而言,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认知是培养体育品德的前提[31]36,如果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存在认知偏差,同时又实现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那么就会出现体育品德培养偏离化现象。

4.2 培养体育品德的支持条件不足会间接导致体育品德培养失范

由图2可知,体育教师、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理论、培养体育品德的支持条件是有效培养体育品德的4个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高中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

1)体育品德培养主体行为消极和体育品德行为主体的体育品德表现消极。高中体育教师和高中生是高中体育选项课培养体育品德的2个主体。高中体育教师是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主体,高中生是体育品德的行为主体。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出现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通常可以归因于2个方面:一方面是高中生未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体育选项课的体育项目中;另一方面是高中体育教师未将培养体育品德与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而上述2个方面的原因又受到高中生在体育课的选项动机和高中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的影响。如果高中生对体育选项课缺乏动机就会在课上对体育项目参与产生消极态度;而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缺乏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就会在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

2)体育品德的培养理论与方法体系不完善可能会间接影响体育品德的培养效果。例如: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如果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模糊、缺乏培养侧重点,就无法对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目标引导,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体育品德培养的偏离化现象;如果对某一体育项目培养体育品德的元素挖掘不足,那么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体育品德培养的表面化现象;如果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与体育项目特点关联不紧密,就可能导致体育品德的培养与教学实践脱节,那么就可能在教学中出现体育品德培养表面化和偏离化现象,难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缺乏体育品德的课堂表现评价方法,就难以对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品德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与评价,那么也会出现体育品德培养的偏离化现象。可见,体育品德的培养理论与方法体系不完善均会间接导致体育品德培养偏离化和表面化的问题。

3)学校缺少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客观条件也会出现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如果学校缺少培养体育品德的物质支持条件,高中体育教师就难以有效地创设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也就无法使高中生通过相关情境对体育品德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会导致体育品德培养表面化。②如果学校没有为培养体育品德提供支持条件的制度就会使体育品德的培养缺乏保障。例如:某些普通高中没有制定为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提供相关支持的规章制度,就会使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培养体育品德的情境无据可依,从而会使体育教师出现体育品德培养悬置化现象。③缺少心理体验情境会使高中生对体育品德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如果培养体育品德的课堂情境创设不足,再加之师生缺少互动,就无法使高中生受到良好的体育品德表现的熏陶,从而也会产生体育品德培养表面化现象。

4.3 高中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不足会产生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现象

从思想品德由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组成的4要素结构理论来分析,“知-情-意-行”也可以是体育品德形成的主线,即学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是伴随其对体育品德的认知而产生的内心感受,而对体育品德认知后形成的积极态度又会使其调节自身的体育品德表现[31]42。由此可以推论,学生因对体育品德形成了积极意义的认知就可能对体育品德有了正向情感体验,进而可能会影响其体育品德表现,这一因果关系在行为认知决策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9]。亚里士多德、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中也揭示了品德形成与情感的因果关系,即只有通过正确的品德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使“品德践行就是快乐的行为”这一思想与行为相统一,才能使学生对正确的品德行为形成内化[9,32]。从上述理论而言,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情感体验是体育品德形成的中介变量,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正向情感体验是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的内驱力和“催化剂”。

在高中体育选项课的某些教学活动中,有时情感体验是教师和学生联系与互动的纽带。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指的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后学生内心产生的感受[33]。从情感体验有正向和负向之分而言,如果高中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对体育品德产生了正向情感,则会增强其学习所选项目的动力,并且有助于其对所选项目形成深入体验的情感倾向;如果高中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对体育品德产生了负向情感,则可能会使其对所选项目形成消极体验情感,那么体育品德的培养就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在体育选项课中学生体验到的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多数是枯燥的、烦恼的、单调的,那么学生的体育品德获得感就会减少。由此,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正向情感互动,使学生对所选体育项目产生正向情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情感体验具有内隐性和延迟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侧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以及使用恰当的引导方法。例如:在跨栏练习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也要关注学生跨栏成功后体验到的喜悦,以及增强跨栏失败后不畏困难、敢于再次挑战的信心。如果此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表现,未对学生产生的消极情感给予及时的关注,就可能出现体育品德培养偏离化现象。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是联结学生对体育品德的认知与形成体育品德的纽带,学生对所选体育项目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其对所选体育项目蕴含的体育品德元素的深入认知,有助于其在参与所选体育项目活动时形成对所选体育项目蕴含的体育品德元素的内化。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侧重培养体育品德的整体化情境的创设,在培养体育品德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对所选体育项目形成正向情感体验。

5 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强化培养体育品德的建议

5.1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相较于其他学科课程,体育课程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培养体育品德,具有技术实践课的特征。这就要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体育品德培养理念。一要正确认识体育品德形成具有的内隐性特征。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培养体育品德的本质属性,但是只有体育教师在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体育品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既学到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又对体育项目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二要加强对体育项目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走出体育品德培养片面化的误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三者具有统一性。新时代的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能确保学生有合理的运动量、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要能将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遵守规则、践行参赛礼仪等体育品德内容融入到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使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体验过程中将良好的体育品德进行内化。

5.2 着力提高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

新时代的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育人观念,将知识传授、运动技能提高、价值观引导相统一,而且要具备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培养体育品德的能力,具体指的是掌握培养体育品德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结构,会挖掘教材中的体育品德元素,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2)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具体指的是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变化、会选择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营造良好的体育品德培养情境、会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表现等。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而言,还要会有效地运用情境化教学手段,能抓住体育品德培养的最佳时机。3)专业化发展能力,具体指的是会进行教学反思、能形成实践思想、具有研究能力。

5.3 加强体育选项课的互动式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

有些学生的优良体育品德的形成源于对体育品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34-35],有关情感体验理论将情感体验分为本能层情感、行为层情感、反思层情感。其中,本能层情感指的是人自身的本能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体现为感官满足等;行为层情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语言或行为产生的情感;反思层情感则指的是人对自身或他人情感的认同与否等[36]。根据以上分类,在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应依据本能层情感设定合理的情感体验目标,主要激发高中生参与体育项目的主体性意识。对体育选项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按照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量体裁衣”,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研究者认为,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相较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情感更为明显[37-40],因此,对运动弱势学生应做到重点关照。其次应依据行为层情感创设生动的体育项目教学情境,加强教学互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教学导入环节既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体育品德培养情境,使学生在体育项目教学情境中思考问题;又能在教学实施环节把握体育品德培养的关键知识点和最佳时机,以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最后应依据反思层情感在情感体验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在情境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在体育项目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按照“参与-体验-反思-内化”的体育品德生成路径,促进学生形成对体育项目的情感与体育品德表现的深刻体验。

5.4 完善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理论与体育品德评价方法体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体育品德已经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并且有学者[41-42]在体育品德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定论,并且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工具仍然较为少见。与此同时,由于学科德育与体育品德的内涵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并且有些概念太抽象,所以,培养体育品德的方法体系也不完善[35]。由此,根据体育项目特点和高中生的体育学习特点系统性地完善体育品德的培养理论和方法体系尤为必要。基于以上,一方面,可以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体育品德知识和体育品德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可以用情境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对情感表现、意志品质和体育道德进行具体评价。此外,还可以根据体育项目特点研制《体育课堂中的体育品德表现评价标准》。而完善上述体育品德的培养理论和方法体系有2个前提。1)要明确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明确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是评价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前提。体育品德培养目标的设定应根据体育项目特点有所侧重,同时要结合教材中的体育品德表现,做到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切忌培养目标过多。2)梳理体育项目蕴含的体育品德元素,在体育项目整体性教学设计时融入培养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在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经常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间有限无法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做到面面俱到,此时就可以通过组合运动技术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并且既要符合运动技能结构化教学的要求,又要能通过关键运动技术创设培养体育品德的情境。

6 结束语

高中体育选项课是实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现象,分析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影响因素,并且构建了普通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失范的成因机制模型。此模型符合“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按照该模型来分析,认知体育品德是培养体育品德的前提,对体育项目的情感体验是依托体育项目培养体育品德的“催化剂”,形成体育品德是体育品德培养的最终结果。鉴于此,应完善体育品德培养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一步转变普通高中体育教师的育人方式,提高其对体育品德的认知水平和挖掘高中体育选项课的体育项目德育内涵的能力。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体育项目品德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