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双强型”村书记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江苏省选派干部任村第一书记的经验启示

2022-08-05赵红侠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村干部书记党组织

王 刚,赵红侠

(1.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徐州市分行,江苏 徐州 221000)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要完成好这一历史任务,首要的是选配好乡村振兴带头人。[1]“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一个地方的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有没有强有力的“火车头”。当前,农村工作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一支“政治素质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书记队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加强党在农村执政的牢固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一、推行“双强型”村书记队伍的经验启示

(一)推行“双强型”村书记队伍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村党组织带头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地方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抓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实践证明,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识别、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方式,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后进村转化、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一些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创新。

(二)“双强型”村书记队伍是加强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

“雁群飞得快,全靠头雁带”。“双强型”村书记站在政治高度想问题、谋发展,注重党建引领与本地实际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努力践行党赋予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代农村党的建设的忠实践行者,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领导者。在“双强型”村书记的带领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增强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优化了村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党员干部队伍活力

由下派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给村党组织带来了新动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逐步解决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不足、后继乏人的问题。下派干部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会管理,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一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四)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不懈努力和倾情付出下,2019年江苏省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年江苏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见表1),年均增幅均高于8%,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1 2015-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双强型”村书记思路广,知识丰富,掌握着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多种生产要素,有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双强型”村书记带领示范效应,使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

“双强型”村书记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引领作用,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建设“双强型”村书记队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农村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奇缺,大部分乡村缺少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缺少精通现代农业种植管理的人才。有的乡村基层组织长期处于软弱松散的状态,严重动摇了基层的稳定和发展。一些村干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简单,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的发展,致使村级负债沉重,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出现了“青年党员发展难”和“基层书记选任难”两个关键难题,两个关键难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高度正相关,一茬一茬的人离开了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心村”。[2]人才、人口的流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大多是年龄偏大的老党员,年轻的党员较少,大多数村多年也发展不了新党员,缺少新鲜的血液,基层党组织缺少活力,党员教育活动开展得较少。大多数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一般,发展能力不强,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年轻的工作能力不足、基层工作经验不够,年老的精力不足、干不动,上级的政策和精神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致使基层党建工作严重滞后,群众意见较大,干群关系紧张。

(二)选派干部有的责任心不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熟悉农村工作

选派干部,目的是向乡村振兴的薄弱村派驻精干力量,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在实际工作中下派干部有的责任心不强,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有的错误地认为驻村帮扶就是走走形式,“镀镀金”,增加基层工作经历,为以后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没有把心思真正地放在群众工作上,更谈不上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群众增收致富、为民服务了,在无形中消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群众欢迎的是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干实事的干部,最痛恨的是不干实事的领导干部。有的由于工作繁忙,人员紧张,没有真正跟单位业务脱钩,“婆家”“娘家”两边兼顾,造成驻村干部疲于奔波,精力分散。

(三)农村人才严重缺失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大批学历比较高、素质比较好的中青年人不断地往城镇迁移,农村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造成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见表2)

表2 江苏省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从江苏省2020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乡村人口每年都在大量的流失,人口比重不断地减小,到2019年农村人口占比下降为29.4%。相反,城镇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农村人口流失必然造成精英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留下来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

如果农民的主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单纯依靠下派干部和“空降部队”,很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三、建设“双强型”村书记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2021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把基层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驻村第一书记责任在肩、重任在肩,一是要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二是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推动村级组织民主化管理。要发扬脱贫攻坚的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推动乡村治理,使人民富裕、乡村美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建强基层村党组织,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十四五”时期,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坚强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一支“双强型”的村书记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的组织基础,稳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的执政骨干。所以,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要素是人才,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选优配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1.发展年轻党员,壮大基层组织。实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战略工程,把文化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年轻人吸纳入党,培养成才,培养成能人,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推动党的事业持续发展。[2]

2.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的基层党组织,积极倾听群众的呼声,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二)建立基层党组织人才资源库

1.建立“双强型”村书记“蓄水池”。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全部依靠“外来人”“空降部队”,需要采用精挑细选、精准培训等措施建设农村基层“领头羊”队伍,打造一支本乡本土、永远撤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要依托下派干部政治观念强和带领群众致富强的“双强型”优势,大力选拔和培育“双强型”后备村干部队伍。

摸清村党组织状况,摸清党员队伍状况,摸清致富能手、致富能人状况,摸清后备干部队伍状况,从村中挑选年龄较轻、政治素养较强、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掌握成熟的种养加工实用技术的人作为培养对象。特别是本村的致富能手、能人,有一技之长,农村发展紧缺急需的“经济型”人才,建立“双强型”干部“蓄水池”。对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以上的能人,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或有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的能人重点培养。把致富能人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能人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4]创造条件让能人上岗。

2.广开门路,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各类“紧缺”人才。乡村从来不缺人才,只是缺少愿意建设自己家乡的人才。每个村都有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领导干部和其他高层次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发展的滞后,许多的人才离开了农村涌向了城市,他们对农村有特殊的情怀,愿意为家乡的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要重点挖掘这部分人才优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一是注重从本地致富能手、能人、民营企业家、农村电商及互联网新型销售人才中物色选拔。二是以乡情为纽带,聘请从本村走出去的退休党员干部或退居二线领导干部或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回村任职。三是从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吸纳,努力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充分利用他们致富门路广、会管理、有门路等优势,重点培养和分类培养,使之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新能手。总之,谁能带领群众致富就用谁,谁能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就选谁,谁能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就让谁干。

3.创新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索农村公务员模式。以往只是公开选拔乡镇公务员,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可以探索农村公务员模式,提高其政治待遇。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优秀人员担任村书记,明确其职级和地位,享受镇级副科级的待遇。可以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结构,增加新鲜力量,增强班子整体活力。

(三)选好“双强型”村书记,育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1.政治站位要高,立场坚定。政治标准是第一位,强化政治意识,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党的教育活动,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严把能力关,做到发展本领强,当好致富领路人。一是“双强型”村书记要理清乡村发展的思路,根据各村的自然资源、民俗传统、乡村文化、区位优势等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本村特色产业。二是培育主导产业,以市场为主导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积极培育专业大户、能人,构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当地的龙头企业。

3.挖掘致富能人。“双强型”村书记不仅自身具有“双强”本领,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能人,支持乡村能人的发展,让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变成带领大家致富的带头人,真正做到“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

(四)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力度

1.加强对“双强”培养对象的教育培训。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提升村干部的文化层次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坚持“送出去”“请进来”,分批选送“双强型”村书记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苏南学习,到华西村学习,到小岗村学习,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学习,到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带回“生意经”,发展本村经济。市、县(区)委组织部、党校每年举办“双强型”村书记培训班、“村书记论坛”,学习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政策法规、领导方法等,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会管理、能干事”的新型村书记队伍。各乡镇结合实际,与相关高校联合举办农业科技、技能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技能大师到村授课,讲解种养殖方法,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村干部科技素质、致富能力,科技兴农。

2.挑选后备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党员致富大户可挂任为村党组织副书记,非党员致富大户可挂任为村主任助理,挂职的后备干部可享受同级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利用村党组织、村委会换届的契机,把优秀的后备干部及时推上村级领导岗位,村党组织书记有缺额时,要优先推荐后备干部作为村党组织书记的人选。

3.优先从“双强型”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优先推荐“双强型”村书记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五)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稳定基层队伍,应大力提高村干部以及基层人员的待遇。一是按岗定责、定薪,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三是要提高基层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留住人才;四是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考核挂钩。

猜你喜欢

村干部书记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读书记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集书记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