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研究
2022-08-05张英杰蒋相国
张英杰,蒋相国
(1.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2.襄阳市农科院 湖北 襄阳 441057)
一、示范目的
为提高花生综合生产效益,推进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针对鄂北花生产区地下害虫蛴螬、土传病害根茎腐病、叶部病害等主要病虫危害,本项目2021年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集成示范花生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通过在重点产区建立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绿色综合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以引领带动鄂北区域推广应用。
二、示范地基本情况
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安排在宜城市王集镇,核心示范面积200亩。前茬作物小麦,属丘陵坡岗地,粘性黄壤土质,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适宜花生种植,常年花生病虫害危害偏重。该示范区为鄂北生态典型产区,集中成片,具有较强的辐射推广和带动能力。
三、实施核心技术
1.选用抗(耐)病品种。示范品种为适宜麦茬夏播的高产早熟抗病型花生新品种中花16,按示范要求统一供种,保障种子纯度和质量。
2.药剂包衣拌种。播种前选用60%高巧+40%卫福按药种比1∶50包衣拌种,以控制地下害虫蛴螬和根茎腐病等土传病害。
3.高垄健身栽培。推广机械化垄作种肥一体分行播种技术,实行标准化种植,按高产目标配套平衡施肥、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水旱轮作等优质高效绿色健身栽培措施,减轻田间病虫危害。
4.理化诱杀。利用昆虫趋化性在花生虫害始发期开展性诱剂诱集,色板诱杀,安装杀虫灯诱杀,降低田间夜蛾科、蓟马类虫口基数。
5.生态调控。花生田周边地头零星种植蓖麻和甜荞麦,吸引天敌,趋避或毒杀金龟子,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天敌数量,增强自然控害能力。
6.化学药剂减量防治技术。花生初花期选用阿米妙收、百盾、芸苔素等高效低毒型杀菌剂精准施药及复配减量施药防治叶部病害,视虫口发生情况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防控食叶类害虫。
7.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结合花生生长期叶部病害、食叶害虫药剂防治及叶面施肥,集中连片示范植保无人机喷药,减少农药用量,提高作业生产效率。
四、示范概况
(一)基本情况
前作:小麦,2021年5月25日收获。土壤类型:岗地壤土,地势平坦,中等肥力。耕地和整地方式:前作小麦收获后于5月26日机械旋耕灭茬整地,旋耕平整地后待播。
(二)施肥(时间、种类、方法)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花生生长需肥规律合理施肥,亩配方生物有机肥40 kg,播种时随机械垄行间一次集中施入。
(三)栽培管理
1.种子处理。5月25日,高巧(卫福):20 ml高巧(10 ml×2袋)和25 ml卫福(1袋)混合均匀后,适量水(种子重量的3%~5%)稀释后,倒至10公斤花生种子中,搅拌均匀后阴干,翌日播种。
2.播种方法、播种量。播种方式和方法:机械起垄播种,一次性完成起垄、开沟、施肥、播种、喷药、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播量:每穴播健籽2粒,折合播量15 kg/亩。播种时种肥隔离,肥料、除草剂同步施入。
3.生态防控。播种完成后花生田周边地头人工点播种植蓖麻。间隔10~20米栽植1~2株,随同花生生育期生长管理。
4.虫口诱杀。7月5日,花生田虫害始发期,设置黄色或蓝色粘虫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20张/hm2;设置性诱捕器15个/hm2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
5.灌排水。6月12日、6月18日、6月28日、7月2日清沟排渍。
6.病虫草害防治。5月26日随播种机械喷金都尔80 mL封闭除草,6月28日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倍液植保无人机喷雾防治甜菜夜蛾,7月10日、7月25日阿米妙收2 500倍液植保无人机飞防叶斑病二次,7月25日配套喷施芸苔素1 000倍液生长调节剂。
7.收获。9月15日人工收获。
五、示范结果
(一)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期等不同生育期分别调查花生田间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结合周边农户非示范田块病虫危害调查情况,2021年受花生生长中期持续阴雨气候条件影响,整体虫害发生较轻,虫口种类和密度低于常年。从虫口诱集测报情况看,主要为少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棉铃虫零星发生,蛴螬中等发生危害。病害发生情况相对较往年重,尤其以土传性根茎腐病较为突出,其他病害有叶斑病、白娟病。
(二)调查取样方法
结合不同生育期病虫发生及流行调查,采取“梅花五点”取样法,苗齐后分别于示范田及周边对照田每点固定10 m2,调查测定面积共50 m2,按照花生不同病虫害调查分级标准分别统计蛴螬、根茎腐病、叶斑病等本年度主要病虫发生率、危害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1.根茎腐病。5个样点,每个点10 m2,做好标记,调查苗期根茎腐病枯萎死苗情况,统计出苗期、出苗数和始花期的植株数量,记载小区内病、死苗数,计算发病率及死苗率。
2.叶斑病。调查5个样点初花期前的叶斑病发病株率和发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收获前调查同一样点的发病株率和发病级别,并计算病情指数。
3.蛴螬危害调查。5个样点中每点挖土1 m2,收集荚果,调查虫果数,记算样方内虫量、虫口密度、总荚果数、被害荚果危害等级及相应个数,计算蛴螬的防治效果、花生危害指数、虫口减退率。
4.产量结构调查。收获时分别收集5个样点的荚果,调查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称量花生的鲜重,折合成亩产量。
六、结果分析
(一)根茎腐病防效分析
对比示范处理区与对照区在花生出苗情况及苗期病死株率表现,根据5点平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同种播种及田管条件下,示范处理区出苗率93.6%,较对照提高5.3%。初花期调查根茎腐病发病情况,处理区10 m2平均苗数267株,病株14株,保苗率95.02%;对照区平均苗数219株,病株46株,保苗率82.64%,处理区比对照区保苗率提高4.3%。(见表1)由此看出,示范处理区采取农药拌种等综合措施到位,对保证一播全苗、控制苗期根及茎腐病病害有较好的作用。
表1 各处理苗期根茎腐病调查表
(二)叶斑病防治效果分析
根据花生生长初花期、收获前叶部症状观察,按叶斑病9级调查标准,围绕叶部病害等级及病情指数,结合示范处理区及对照区叶斑病等级及平均病害指数差别比较分析,示范田处理防治效果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叶斑病发病普遍,植株基本都有病斑症状,但发病等级、病害指数差别较大,示范田病指为28.90,显著低于对照区47.8,叶斑病综合防效39.54%。表明选用阿米妙收、芸苔素在花生初花期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交替施药防治,对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蛴螬危害控制效果分析
示范处理区田间蛴螬平均虫口密度(5 m2)为6.3头,对照区16.9头,示范田残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可见药剂处理有效控制了田间蛴螬数量,与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62.72%。根据处理间荚果危害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示范处理区蛴螬荚果被害率及危害指数为8.63%、5.25,对照区为22.39%、28.78,分别较示范区降低13.76%、23.53,蛴螬综合防效81.76%。(见表2)
表2 各处理生长期病虫害及产量调查表
(四)产量结构分析
根据成熟期5点平均10㎡测产,分别单独进行刨墩、摘果、去杂,晒干后合并称重干果计算产量。示范区平均产量310.16公斤/亩,比周边常规对照区亩产288.14公斤/亩增产22.02公斤,增幅达7.64%。
(五)经济效益分析
按2021年襄阳市花生市场价6.0元/公斤计算,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花生示范处理区比常规对照增产增效显著。其中示范处理区比常规对照区亩增产22.02公斤,单位面积亩新增纯收益132.12元;示范处理区农药减施3次,化学农药减量施用52.9%,同时无人机飞防操作每亩节约人工投入80元以上,亩平均减少肥药成本60元,示范处理区累计亩平节本增效272.12元。(见表3)
表3 各处理生长期病虫害用药及效益分析表
七、小结
示范结果表明,在前期试验示范和梳理、优化现有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鄂北区域花生生产特点,综合采用健康栽培、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植保飞防等技术,熟化组装集成可复制推广的鄂北区域花生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示范效果显著。该模式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抗性品种、机械高垄栽培、药剂拌种、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捕、生态调控、植保无人机“一喷多防”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及操作次数。与农民常规区相比,花生产量和效益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21年项目辐射带动襄州、宜城、枣阳等3个县市建立6个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辐射示范总面积8.2万亩,为有效提升鄂北产区花生化肥农药科学使用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促进长江流域花生生态环境安全、推动花生产业绿色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