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兼论产权和规模异质性下的效应差异

2022-08-05铁心蕊

区域金融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跨区僵尸商业银行

徐 辉 铁心蕊

(1.重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 400024;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 400067;3.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现实中一直存在着已丧失自我发展能力且需依赖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非市场因素维持生存的市场主体,通常形象地称之为“僵尸企业”(李平等,2021;绍帅等,202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杠杆”等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清理僵尸企业更是重中之重。显然,僵尸企业因其效率低下、持续亏损等弊病而阻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厘清僵尸企业的诱因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为依托市场化手段清理僵尸企业提供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

部分学者从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对僵尸企业诱因展开研究,并认为僵尸企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供给低效以及产能过剩,甚至妨碍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Berger et al.,2010;郭丽虹和汪制邦,2021;马新啸等,2021;谢申详等,2021)。可见,及时清理僵尸企业已刻不容缓。以Fukuda & Nakamura(201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精简组织结构、动态优化资本结构、实施透明的会计准则等手段有助于激发僵尸企业活力(Hollander & Verriest,2016;Jaskowski,2015)。

也有学者对僵尸企业产生的外部因素开展研究。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地区经济增长或者政治晋升,借助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方式过度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等活动,无形之中导致大量业绩差、无“造血”功能的企业难以及时退出市场而成为僵尸企业(Fuku⁃da & Nakamura,2011;聂辉华等,2016)。政府投资计划短期内能对经济发挥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易加剧产能过剩,刺激杠杆率迅速提高,而且政府融资的隐性担保也加大了对落后产能的出清难度(游家兴等,2021)。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可见,市场机制将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Kanagaretnam et al.(2018)创新地将全球化纳入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中,借助外资管制放松这一市场化机制综合评估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同时,现有研究也表明,僵尸企业的生存与银行密切相关(蔡宏波等,2020)。鉴于银行信贷在维持僵尸企业生存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影响银行向僵尸企业的信贷供给,进而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产生影响(刘冲等,2020)。另一些学者认为,大量僵尸企业的出清极易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飙升,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为此银行便会向僵尸企业主动“输血”,以掩盖其坏账(Kanagaretnam et al.,2018;刘冲等,2020)。可见,银行信贷优惠也是导致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关键因素,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王海等,2021)。

然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具有“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职能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其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有何影响,鲜有文献涉及。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可能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区股份制性质的商业银行,可能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降低信贷配置效率,不得不向僵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助于发挥融资灵活度高、甄别“软信息”能力强等比较优势,加剧银行业竞争,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企业(王海等,2021),倒逼低效率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可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有待于经验数据的验证。

本文可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僵尸企业层面提供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回顾上述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以及政府补贴、税收优惠、银行信贷优惠等外部因素对僵尸企业诱因展开深入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工作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然而,上述研究忽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角度实证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这一发现为清理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全面评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实施效果提供新的视角。第二,本研究基于银行业市场结构视角,揭示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利于加速非国有型和中小型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这一发现为“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提供科学的经验支撑,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可行的方向与启示。

三、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

1995 年9 月,《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发布,明确指出撤并城市信用社,并分期分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由城市企业、居民以及地方财政共同投资入股,这决定其具有鲜明的地方股份制性质。1998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城市合作银行”变更为“城市商业银行”,这一变更也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的性质由合作制向股份制转变。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得到空前发展,加速中国金融改革进程。21世纪初期,我国持续推进城市信用社重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大幅上升,其资产规模快速扩大。2005 年《城市信用社监管与发展规划》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力度。2012 年4月,浙江省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成功改组为宁波东海银行,预示着城市信用社的重组工作顺利完成。

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鲜明的地方股份制性质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具有明显的地缘性优势和地方政府控制特征。具体而言,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本地化优势极为突出,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由“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凸显了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鲜明地域性,更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同本地企业高度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获取本地企业“软”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地缘性、时效性等比较优势,更加熟悉本地潜在客户的资信状况。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导致地方政府通常会持有其较高的股份,这就为当地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置决策提供了契机,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直接实施人事任免、信贷干预,可能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错配问题。

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跨省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分行。至此,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拉开了跨区经营的序幕。紧接着,2008年便有20 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实施了跨区经营战略。其中,以北京银行、浙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品质高、业绩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依托跨区新设分支机构以及合并重组等方式相继向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型。显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对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日益重要。不可否认,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区经营战略后,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型企业之间搭建了金融共生关系。然而,一旦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优惠信贷与客户实际偿债能力严重失衡,这种金融共生关系就极易引致僵尸企业形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僵尸企业纷纷退出市场会导致不良贷款大量涌现,银行出于降低坏账率目的可能会向僵尸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重要原因(Xu,2016;李旭超等,2021;余典范等,2020)。可见,银行续贷被视为僵尸企业存续的重要原因。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助于增强银行业竞争,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一方面,从银行业竞争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利于提高地区中小型银行占比,削弱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垄断地位,进而加剧银行业竞争程度,迫使银行应用新技术以甄别无效率企业(李志生等,2020)。特别地,竞争加剧会刺激银行推行稳健的贷款政策,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进而削减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力度,加速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从信贷配置效应层面上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其本地化优势,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资金流向效率高、前景好的企业,优化信贷配置效率,提高僵尸企业的融资门槛(诸竹君等,2019)。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所引发的网点数量扩张还可以缩短银企距离,既有利于银行事前识别目标企业是否具备效率优势,又有利于银行事后监督目标企业经营过程,由此降低银行坏账风险,提高信贷配置效率,倒逼僵尸企业加速退出市场。

当然,部分学者可能认为,地方政府可能会利用城市商业银行扶持一些无效率企业而降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事实上,银行是遵循利润优先原则遴选贷款对象,尤其是那些回报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将会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优先选择的融资服务对象。因此,对于偿债压力大且“造血”能力差的僵尸企业,其生存风险会加剧。

综上,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缩短了银企距离,有助于提升信贷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企业,进而倒逼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考虑到城市商业银行于2006年开始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以及中国上市公司于2007年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为此本文将研究区间设定为2007—2021年,并以中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借鉴Brandt et al.(2014)的思路匹配企业面板数据,并进一步按照以下步骤筛选样本:将ST、ST*以及其他处于非正常交易的样本予以剔除;剔除数据库中包含的非正常经营与统计错误的样本;针对部分年份缺失或者未披露的数据,参照王万珺和刘小玄(2018)的做法,采用多重插值法予以补齐。按照以上步骤处理后,得到僵尸企业的有效观测值为17256。

同时,将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同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进行匹配,旨在厘清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此外,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许可证查询信息,收集、整理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信息,并据此统计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从而度量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指标。为了尽可能地规避离群值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均进行了上下1%分位的缩尾处理。

(二)研究变量

1.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借鉴张敏等(2018)的研究思路,采用城商行省内异地分支机构数量加1 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程度。

2.僵尸企业生存风险(EXIT)。为了正确度量僵尸企业生存风险,首先需要准确识别出僵尸企业。对于僵尸企业的识别,在参照FN-CHK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王万珺和刘小玄(2018)的研究思路,僵尸企业还需同时满足以下标准:获得信贷补贴;实际利润小于或者等于零;现金流小于短期负债;企业年龄大于三年。然后,借鉴Hess & Persson(2011)的研究方法,利用Cloglog模型计算僵尸企业的生存风险。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企业层面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采用当年企业员工数加1的自然对数度量;企业资本密集度(KL),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与企业员工数的比值度量;企业年龄(AGE),采用存续期与企业成立年份之差进行度量;企业性质(SOE),根据实际控制人性质,若是国有企业,则赋值为1,否则为0;企业出口行为(EXP),若企业出口交货值大于0,则赋值为1,否则为0。二类是行业层面控制变量。劳动密集型行业(LAB),若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则赋值为1,否则为0;高新技术行业(TEC),若属于高新技术型企业,则赋值为1,否则为0。三类是企业层面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人均GDP 的自然对数(LGDP)、人口密度(PDEN)、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FD)、第二产业比值占GDP的比重(STRU)。此外,本文还引入了行业、年度以及地区虚拟变量,旨在控制可能存在的行业、年度以及地区效应。

(三)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借鉴Hess & Persson(2011)的研究,构建Cloglog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

式(1)中,核心解释变量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X表示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僵尸企业的自身特征、行业、地区以及年度等因素;r表示非给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基准风险率;μ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j用于控制不可观测的异质性;β为待估计的回归系数。以上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定义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 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的均值为1.125,最大值为4.223,最小值仅为0,表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其标准差观察到。同时,僵尸企业生存风险(EXIT)的均值为0.279,标准差为0.485,说明僵尸企业之间的生存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性质(SOE)的均值为0.556,这表明样本企业中有55.6%的企业具有国有属性。此外,高新技术行业(TEC)的均值为0.153,这意味着样本企业中有15.3%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型企业。

(二)相关性分析

表2 报告了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EXIT)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是0.098,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是正相关关系,这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H1 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与企业规模(SIZE)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是0.009,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规模。此外,僵尸企业生存风险(EXIT)与企业规模(SIZE)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是0.083,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僵尸企业规模可能是影响其生存风险的因素。

表2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主效应检验

表3 报告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影响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检验结果。列(1)基于Cloglog 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的回归系数为0.084,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会加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即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加剧了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同时,列(2)、列(3)分别基于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基于Cloglog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论稳健。可见,研究假设H1通过检验。

表3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检验结果

由此,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跨区经营可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其营业网点数量迅速扩张,迫使国有商业银行缩减营业网点数量,削弱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加剧各类银行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银行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逯东和江沐子,2021;游家兴等,2021)。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垂直化改革和信贷审批权上移,极大约束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干预,而城市商业银行必然强化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信贷投向经营效益较高的潜在目标企业,这样便会减少不良贷款,降低流动性损失,同时也会倒逼低效率企业因难以被“输血”而退出市场(蔡宏波等,2020;王海等,2021)。由此可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加剧银行业竞争,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干预,增强信贷配置独立性,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的“选择效应”,倒逼僵尸企业及时退出市场(李志生等,2020),进而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即其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规模越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越小。企业性质(SOE)的回归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不同属性的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资本密集度(KL)、企业年龄(AGE)、人均GDP(LGDP)以及人口密度(PDEN)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即这些指标的风险比率均大于1,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四)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显而易见,影响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因素较多,而模型中未考虑到的公司特征变量可能会同时影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和僵尸企业生存风险。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工具变量法予以解决内生性问题。选取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一阶滞后项(L.CROSS)作为工具变量。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一阶滞后项(L.CROSS)与当期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是相关的;与此同时,滞后项与当期的随机扰动项不相关。由此可见,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条件。

表4报告了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处理结果。结果显示,考虑到内生性问题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依然会显著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说明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4 内生性的处理:工具变量法

2.其他稳健性检验。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如下稳健性检验。一是替换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采用营业利润识别僵尸企业,重新回归原有模型;二是采用Cox比例生存模型计算僵尸企业生存风险,重新回归原有模型。表5 的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结果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再次表明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5 其他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拓展性分析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战略定位而享受银行信贷优惠和政府补贴等红利,大型企业则因其规模较大、承担就业等一定的社会职责,通常也是“大而不能倒”。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和规模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依据实际控制人性质,将全样本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然后,再根据僵尸企业规模的中位数,将大于中位数的僵尸企业界定为大型企业;反之,界定为中小型企业。

表6 报告了拓展性分析的检验结果。列(1)、列(2)报告了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检验结果,不难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但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组中显著为正。同时,组间系数差异Chow 检验的“经验P 值”为0.003,且在1%水平下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非国有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列(3)、列(4)报告了基于规模异质性的检验结果,不难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CROSS)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但仅在中小型企业样本组中显著为正。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组间系数差异Chow检验的结果得到验证:“经验P 值”为0.007,且在1%水平下显著。由此可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中小型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表6 拓展性分析的检验结果:产权和规模异质性

综上,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更显著。

六、结论与启示

2016年国务院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经济任务,旨在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清理无效供给、推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现有文献对僵尸企业诱因及其处置方式展开了有益探索,但鲜有文献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利用2007—2021 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并结合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分支机构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更显著。充分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

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应主动减少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干预,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在“去产能”以及服务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等层面的积极作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利于形成银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市场环境,构建同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将金融资源与金融要素有效地配置到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领域与薄弱环节,有助于拓展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实现错位竞争。

第二,强化监管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督促城市商业银行及时处置不良资产。监管机构应当监督审查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加大虚假披露、延迟披露以及故意隐瞒的惩罚力度,以督促城市商业银行及时化解不良资产。特别地,当发现过度借贷或不良贷款持续增长,应当及时预警、有力处置,并提高对流动性前瞻指标持续不达标的压力测试频率。

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深度参与银行业市场化竞争,以专业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特点实现错位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后,其区位优势明显,且在民营经济领域具备良好的信贷基础。为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依托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创新业务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经营。此外,有必要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客户信息和信用评估系统,以线上、动态、精准的识别机制替代原有线下、人工的高成本风控,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专业化能力。

猜你喜欢

跨区僵尸商业银行
组织水稻跨区作业,提高水稻机收水平
千余台雷沃谷神履带机随“天中麦客”浩荡出征
笔记本电脑“僵尸”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僵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