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中复胃汤治疗脾虚气滞血瘀型萎缩性胃炎

2022-08-05林盛毅吴娅妮

吉林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萎缩性脾虚抗炎

周 锴,林盛毅,吴娅妮

(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0 月-2020 年12 月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的70 例脾虚气滞血瘀证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 例。治疗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3~68 岁,平均(55.03±10.84)岁,平均病程(3.23±1.90)年,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18 例,伴肠上皮化生(IM)29 例,伴异形增生(Dys)4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24~69 岁,平均(55.06±10.80)岁,平均病程(3.80±1.84)年,伴Hp 感染17 例,伴IM 26 例,伴Dys 3 例。2 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文献[6]标准拟定,从临床、内镜、病理方面综合评定。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版)》[7]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脾虚气滞血瘀证:中脘痞闷,胁肋胀满、胃纳不馨、少气懒言、嗳气矢气,胃脘隐痛,舌质暗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或细弦。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萎缩性胃炎中医及证候诊断标准;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3)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胃癌、胃溃疡者;2)长期使用NSAID药物及抗血小板抗凝药者;3)慢性肝功能不全、慢性心衰、慢性肾功能减退者;4)过敏性体质或对本次实验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胃复春片口服,每次4 片,每天3 次,饭后服。连续治疗3 个月(1 个疗程)后复查胃镜(富士能电子胃镜,型号:EG-250WR5)。

1.4.2 治疗组 口服调中复胃汤治疗。方药组成:白术30 g,茯苓30 g,炒白芍15 g,炒枳壳9 g,预知子30 g,野蔷薇花9 g,鸡矢藤15 g,莪术12 g,桃仁9 g,薏苡仁30 g,炒谷、麦芽各30 g,神曲炭30 g,生甘草9 g。中脘疼痛明显者加炒延胡索9 g,制川楝子9 g;嗳气欲呕者加制半夏9 g,生姜3 g;胆汁反流者加金钱草15 g,海金砂15 g,茵陈15 g;胃嘈烧心者加铁树叶15 g,蒲公英15 g;泛酸者加煅瓦楞子30 g,煅海螵蛸30 g;大便秘结者加炒决明子30 g,火麻仁30 g;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炭9 g,灶心土30 g;神倦乏力者加生黄芪15 g,仙鹤草30 g;口干欲饮者加女贞子12 g,石斛9 g。加水1 200 mL,浸泡30 min,文火煎30 min,取药汁300 mL;再加水600 mL,煎30 min,取药汁200 mL。2 汁混合,共得药汁500 mL,分2 次口服。治疗3 个月后复查胃镜。

1.5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症状、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疗效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综合疗效及胃镜疗效、病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版)[8]制定。3)监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35) 例

2.2 2 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n =35) 例

2.3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n =35)分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n =35)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

2.4 安全性比较 2 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

3 讨论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CAG 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查安生[9]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之本,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长年吸烟、饮酒等损伤脾胃,造成“湿、毒、痰、瘀”阻滞胃络。结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日常忙碌以致素体虚弱,故CAG 患者以素体脾虚为本,气滞为标,病久入络形成瘀血,胃络阻滞以致此病。

调中复胃汤方中白术味甘气温,健脾助运利湿,茯苓甘淡平,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二者共为君药。薏苡仁化湿健脾,枳壳、预知子、野蔷薇花理气消胀,鸡矢藤健脾清热、消疳止痛,莪术、桃仁活血止痛除胀,以上诸药共为臣药。研究[10]发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配方中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比率达50%~60%,CAG 则更高。炒谷芽、炒麦芽具生化之功,合神曲炭助脾胃运化、消食除胀,为佐药;甘草和中解毒,与芍药相配能缓急止痛,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助运,理气活血之功。本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以平为期,同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对各种兼症,对症用药,执简驭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具有调节胃肠道运动及肠道微生态、修复胃肠黏膜损伤、抗炎、抗癌等多重作用[11]。茯苓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12]。白芍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止痛等作用[13]。枳壳具有调节胃肠、抗炎抑菌、免疫调节、抗癌等多重作用[14]。莪术可阻止微动脉收缩、促进血流恢复、明显改善病变组织之微循环[15],薏苡仁、鸡矢藤等均具有抗炎止痛、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调中复胃汤可健脾理气活血,具有良好的修复胃黏膜、抗炎镇痛、预防肿瘤生长等作用。萎缩性胃炎修复较慢,当嘱患者坚持治疗,守方常服,终会获效。

猜你喜欢

萎缩性脾虚抗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家兔血常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白藜芦醇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与帕金森病治疗的探讨
“抗炎”是防治重大疾病的关键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临床观察
保肺定喘汤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