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内涵、框架和保障

2022-08-05谢勇旗孙青

职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主体主体思政

□谢勇旗 孙青

“双主体”育人是职业院校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还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是“双主体”育人主要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还没有深入到教学模式这个微观层面上,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双主体”育人效果。其次,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总体上还比较传统,仍然以浅层的识记、理解及简单应用为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评价创新、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再次,尽管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做中学,做中教”为理念,应用了较为流行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但受时间、空间、资源、师资和管理的影响,还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时间和教学时间冲突严重,很难按要求深度参与到教学中。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没有深度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最根本的原因。 为此,校企双方必须围绕教学这个核心开展合作,构建并实施“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双主体”育人的最大功效。

一、“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一)概念界定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行动导向为基本框架,以翻转课堂再造教学流程,由校企双方协同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一种适合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均涉及校企两个方面。

1.双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的第一要素,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均起着统领作用。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目标分为两大部分: 其一,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评价和创新能力,同时把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和劳动态度的培养融入教学中,满足企业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其二,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研究挖掘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和企业文化,并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同行,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合作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到合作企业就业意愿等,从而满足企业对毕业生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

2.双导师。 教师团队是“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既包括学校自有的专职教师,也包括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方面优于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而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技能操作、实践经验方面优于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者的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高水平创新型课程教学团队, 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确保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结果。

3.双资源。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支撑。“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资源;第二类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案例、岗位技术标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微课、线上课程等资源;第三类是体现行动导向教学和翻转课堂理念,教学内容模块化、任务化,与数字资源相关联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三类教学资源表现为双向性,需要校企双方的人员共同参与、协同研发,既可以用于学校教学,也可以用于企业人员培训。

4.双评价。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双评价”是指在评价模式上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且越来越突出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既可以在远程进行, 也可以在现场开展。因此,学校要结合企业生产工作安排,合理设计线上与线下教学环节,以便于企业技术人员协调工作与教学时间,能够及时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5.双场地。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两个重要教学场地,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支撑。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融合、教学体系与岗位需求相融合、实践教学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系统架构与资源共享相融合的思路[1],由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双场地的建设工作。 双场地要内外互补、相互支撑,能够满足技能教学、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有其理论依据,职业教育“双主体” 育人教学模式的组织主体凸显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和参与,教学目标体现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要求,教学流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展开,课前课中的具体安排打破了传统教学框架,因此应当遵循如下理论。

1.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中心组织的生存发展依赖外部组织提供必要资源,而外部组织能为其提供这种必备资源,并且在为其提供必备资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相应需求[2],中心组织能够满足外部组织所提的需求,即中心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存在资源依赖关系,可以相互提供必要的资源,并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两个合作主体之间存在资源依赖关系,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自身所拥有的特殊教学资源,比如典型生产案例、新技术新工艺、生产设备设施、兼职教师等;学校可以为其培养承载其企业文化和技术技能的毕业生,校企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 因此,“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应以资源依赖理论为依据,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通过统筹双方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

2.翻转课堂理论。 职业院校的教学流程通常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然后是学生在课后通过问题解答和操作练习等形式达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相比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颠倒,两个教学环节互换了位置,先是课前让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同学协作等形式解决存疑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3]。在国外,翻转课堂重点指教学流程翻转,而在国内除了教学流程翻转外,还有“教”和“学”的翻转,即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位置在教学中真正彰显出来[4]。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可以通过视频、微课或远程的形式在课前呈现,有效化解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工作”与“教学”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 另外,随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转变,学生走向了教学中心,在培养重点上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3.行动教学理论。 “行动教学”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改革教育学家朗格曼于1911年提出, 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主导教学思想[5]。行动教学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是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必备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知识和技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自我评价产品质量和工作结果的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职业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行动教学遵循流程行动化、学习自主化、方式小组化、目标认同化、结果产品化、情境职业化、总结反思化七大原则。这七大原则确保了行动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基本出发点[6]。 教师在准备和收尾阶段下功夫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所有教学环节均由学生按照小组分工独立或尽量独立完成,是行动教学有别于其他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 另外,行动教学在培养学生现代化生产所日益要求的坚韧毅力、工作责任、独立操作、信息获取、制定计划、自我评价等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教学[7],这也是“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必须依据此理论开展教学的原因所在。

二、“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

依据上述理论和五大关键要素,在实践中构建了“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 所示。 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学实施分为“学”和“教”两条主线,教学管理依据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思政按照两条主线融入到“学”和“教”的全过程。其中,学生的“学”包括10 个步骤:课前3 个、课中5 个、课后2 个;教师的“教”包括7 个步骤:课前2 个、课中4 个、课后1 个。 在师资安排方面,课前和课后实施双导师制,课中以专职教师为主。

图1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框架

(一)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聚合等功能[8]。“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扣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能力提升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 重点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撰写教学目标。 所撰写的教学目标要做到相互关联、具体明确、可测可评。 按照行为目标编写规则,一个教学目标一般包括ABCD 四个要素。A(Audience)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B(Behavior)指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一般用行为动词+动宾结构短语来表达;C(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主要有辅助工具或手段、提示或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行为完成的情景等;D(Degree)指预期结果的标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9]。 需要注意的是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情况省略行为主体和行为条件,但行为本身和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理解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微观性,防止以“目的”代替“目标”;从学生个体所存在的差异性角度出发,适当考虑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个性化教学。

(二)任务设计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性任务, 结果可以是物质产品,如零件、小产品、消费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产品,如市场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等。 学习性任务是“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教师团队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系列学习性任务(或项目)。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源自生产实际。 为提高工作过程的真实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所创设的学习性任务源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在真实或准真实的问题情境或职业情境中行动和学习。 二是关联教学内容。 任务完成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因此所设计的学习性任务必须与知识点、技能点密切联系,能够涵盖绝大多数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三是结合具体学情。 所设计的学习性任务能够衔接当前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难易程度适中,是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完成的任务。 四是激发学习兴趣。 所设计的任务要密切关联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设置学生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团队编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清单。 学生以问题清单为指引,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完成自学,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支撑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并高质量完成学习性任务。问题清单的制定需要以完成学习性任务所需的知识分析和技能分析为基础,其逻辑路线如图2 所示。知识分析是明确为了完成任务必须“知道什么”的问题,也是学生为了获得技能应当知道或理解的内容。技能分析是明确为了完成任务必须“会做什么”的问题,并且这些“会做什么”的操作具有可教性,即通过教学可以达到。问题清单的制定需要遵守五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设计简单的是非性判断题和选择题;二是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学习才能解答;三是不设计与工作任务实施无关的或关联很小的问题;四是所设计问题清单包含了为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五是通过问题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教师所规划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顺利完成学习性任务。

图2 问题清单制定的逻辑路线

(四)流程设计

依据行动学习理论,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分为七个步骤:明确任务(教师公布任务和学生分析任务)、收集信息(教师发布问题,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自学并回答问题)、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学生汇报方案和教师组织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检查、总结评价(学生展示成果和教师组织评价)。课后学生通过与校内外导师交流探讨,联系实际工作岗位,延伸问题,拓展视野,实现知识迁移。 依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流程方面打破了行动导向教学整体均在课堂上完成的固有模式,把分析任务、回答问题、制定计划置于课前,课上不再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是按照计划完成学习性任务。教学过程以自我管理为主,即信息收集、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过程检查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尽可能大的合作学习空间,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

(五)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 包括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按照“双主体”育人教学框架和流程展开学习, 其学法主要包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在课前依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清单完成自学;合作学习是指课前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计划制定,课中分组合作汇报计划、进行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检查、汇报展示等;探究学习主要用于课后问题延伸和知识迁移阶段,学生就有关问题同教师一起交流研讨。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任务设计、问题制定、教学组织、过程指导等方面, 在教法安排上重点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课程类型以及学生的基础学力、知识结构、认识规律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讲解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气质、知识结构、教学基础、教学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应当采取适宜自己的擅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六)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旨在促进“教书”同“育人”相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思政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思政目标设计。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采用分解的方法,将专业思政目标拆分为每一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再将课程思政目标拆分为每一个学习性任务的思政目标[10]。 第二,思政元素设计。一是内部挖掘,结合不同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课程内部的知识点转化成思政元素。二是外部梳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在课程外部系统梳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 第三,融入路径设计。 第一类思政元素来自课程内部,同课程本身是天然一体的,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将其显性化,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二类思政元素来自课程外部,同课程本身是分离的,必须在系统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思政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形成德技并修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四,实施过程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分“学”和“教”两条主线同步推进,最终融合于教学目标。从“学”的主线来看,重点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安排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思辨等方式与思政元素发生交互,自我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教”的主线来看,教师要抓住任务布置、难点讲解、答疑解惑、课堂小结、考核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完成正确的价值塑造。

(七)评价设计

评价是引导课程教学的指挥棒,既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必须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一是评价模式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并且更加突出过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由课前自学、在线测评、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网络日志、在线记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后延伸、知识迁移等内容组成[11];终结性评价重点对学生的计划汇报、成果展示和产品质量等内容进行考核。二是评价实施要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由单一的专职教师评价走向多元主体评价。课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在线评价;课中评价以线下为主,主要包括专职教师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课中完成的产品还要请兼职教师择时在线评价;课后主要根据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情况,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评价。 三是评价手段由传统方式走向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系统采集学生课前自学、参与方案制定、参与工作任务、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劳动态度、工匠精神等方面教与学全过程信息。四是评价内容要使知识技能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12]。

三、“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融入了翻转课堂、行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相比其他教学模式,对师资、考核和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为其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双方要合作建立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第一,技术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主动落实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到合作企业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实践能力,成为既能讲又能做的“双师型”教师。第二,任务设计能力。 教师团队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学习性任务。第三,教学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信息,设计和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开展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第四,教学改革能力。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把学生中心、理实一体、翻转课堂、混合教学、行动导向等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二)改革教学考核办法

“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由来自校企双方的“双导师”共同实施,对教学考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专职教师的教学考核主要由校内同行、学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实施,考核内容由“课堂讲授”转向“教学组织”,由“教案撰写”转向“任务设计”,由“讲义编写”转向“资源设计”,由“考试结果”转向“综合素养”。兼职教师的教学考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重点评价兼职教师是否及时在线、是否有效指导学生和评价学生、其自制微课或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等;二是专职教师重点评价兼职教师参与资源开发、任务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指导等方面工作;三是企业重点评价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岗位要求、生产案例等融入教学的情况,学生对企业认同度的培养情况。

(三)完善教学网络平台

建设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平台为建而建,缺乏有效应用,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13]。 适应“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的需要,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需要重点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提供系列管理、督导和评价工具,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管理;二是保证兼职教师可以远程教学、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结果;三是配套大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在课前能够完成自主学习的需要;四是为教师提供多样化考核工具,包括过程考核、终结考核、结果分析和即时反馈功能;五是能够采集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 为评价考核做准备;六是在教师管理方面, 能够实现对兼职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猜你喜欢

双主体主体思政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论碳审计主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何谓“主体间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