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绿色发展的要求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2022-08-05常思源
常思源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生命健康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8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化工产业制造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和人士的关注。发展工程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技术、AI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高端技术在化工行业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对工程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化工产业要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绿色生态化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建立化工教育新形态绿色生态的理念和模式,是为现阶段面临困境的化工产业战略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基础。要推动绿色生态化工建设,需要破除原有专业范围的限制,推进化工产业和环境保护、治理、修复的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1 化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1.1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路径
为了“双碳”战略目标顺利实现,首先需要建立符合生态和环境要求的化工产品生产规范,这就需要培养新型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模式。产教融合的育人过程为校、企双方共同执行,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才率,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十分契合,以工作中实际的过程进行实习实践,以真实的工作规范要求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互联性,这样提前进行岗位的适应性训练将大大减少校企间转变的时间,增强目的明确的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1.2 专业与产业融合互助的需求
产教融合可促进大化工类专业和产业的深度交流互通,以企业的需求提供对应的人才,让职业院校走进市场,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使得学生、学校、企业和谐发展。于学生而言,以产教融合实践实习过程代替传统实训,真正实现校企无缝连接;于职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适合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满足了市场对人才基本需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实力和知名度;于企业而言,产教融合满足了对人才和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从技术底层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1.3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发展中的必需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发展中经历着升级,主要的原因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亟待升级,过去粗犷的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瓶颈,城市化面临的人口危机以及广大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新型产业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中必需的驱动力,然而这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极高。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地,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是高度符合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发展中的需求的。
2 当前化工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困境
化工类专业产教融合实施困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
2.1 宏观层面:政策和市场的失衡
政府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自由经济市场自我调控在产教融合中实施过程的平衡问题是目前社会难以形成共识的堵点。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调控自由市场、调节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运行机制。职业教育层面的产教融合是力求职业本科、高职院校通过自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产业系统进行对接,形成“教育—产业—教育”双向支持的螺旋机制。高效运行螺旋机制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及其权力边界,特别是“政策”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中所到达的边界,以求在“放任”和“越权”中找到平衡点。
2.2 中观层面:中间性组织作用淡化
现阶段所进行的产教融合项目主要由学校和企业自行管理、实施以及评价。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学校没有市场主体性,这一自由运行模式和过程特别需要注重保护成果所有权、固定资产,以及学生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行业协会、省市科学技术协会等非政府的中间性组织则需要发挥产教融合落地方向性指引,辅助实际的协同育人、共同创新生产新知识、科技成果转化。中间性组织还在“赛证融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多以政府组织为主,能够促进“政、校、行、企”多方参与,多方合作,多方联动。相对而言,政府组织的技能大赛更新较慢,难以及时覆盖当下技能型人才全部需求。当有新技术、新技能迭代出现时,就需要中间性组织提供指导性方向,引导培养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更新相关新形态绿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
2.3 微观层面:校企产教融合顾虑
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热情不高,面临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做大做强。参与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固然会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很大可能与投入的成本不符合,共同培养的人才虽然有很高的岗位匹配度,但可能短期就离开另谋高就而造成巨大的培训损失。另一方面,相对的中小型企业缺乏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即便参与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也难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保障,难以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无法发挥产教融合的价值和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服务于地方产业的,但是课程的设置还是难改传统,强调以“学校设计”为中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仅仅停留在意见征询阶段,象征性地征求企业工程师的意见。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毕业高校到工作院校,缺乏企业工作的真实经历,接触不到产业真实的需求,对岗位认知停留在了表面上,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以离散的知识整合代替整体的教学过程,这两者的认知经历的差别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不契合。
3 政、行、校、企“四位一体”实施产教融合的途径探索
3.1 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许多新政策、新规范和新要求,释放出的大量高教领域改革的行动信号,最终就是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专业学科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操作都需要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教育。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将共同设计开展的实验、实训环节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统一,全面而真实地认识中国梦实现的发展趋势,鉴定中国梦的实现伟业。相关职能部门层面,如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教务处,遴选立项课程思政专项教研课题,编发课程思政建设动态工作简报,营造浓郁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3.2 明确学校培养特质
我国化工类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生产分工来设置专业的做法已经严重脱离现代化化学化工专业发展的要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AI技术等对传统化工行业正在进行重新“洗牌”。学校培养化工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则必须在时代的变革中主动求变,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过程。新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现实需求多学科协创共生的状态。现如今大多数化工相关企业都已完成了自动化改造,达到环保绿色的要求,实际生产现场更多的是通过移动互联远程操作控制大型设备生产。因此,对技能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贯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全方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教育部新设“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专业标准制定负责单位,学校把该专业化工、绿色制造理念、管理学、生物发酵等于一体,将为现代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3.3 建立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化通过联合企业、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相关研究所等各方面资源,深度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共同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力突出、聚焦创新发展的产业人才。进一步瞄准社会需求和技术前沿,积极利用学校优势学科与行业企业资源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攻关、学生培养、人员培训等业务,以专业群为基础开展学科建设,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满足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和快速迭代。江苏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由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担任理事长单位,职教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们对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始终放在首位;坚持“绿色高端”的转型方向,推动江苏化工高质量发展;坚持“务实创新”的推进策略,突出落实学校、企业责任关怀主体责任。更多更好地培养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深刻理解责任关怀理念的复合型化工人才。
3.4 共同研发课程和活页式教材
校、企双方实现相互兼职、通畅交流、培育两通的产教融合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相关领域专家,让相关领域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走进学校开设“专家课堂”,让学生通过讲座了解企业、产业发展方向、最新技术进展,拓宽学生对本专业技术视野。进一步以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更新或设计新课程。利用校企合作、共享、共用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练习操作过程。统一监管培养,全过程监控,共同评估学生技术水平能力,共同完成学生思政、理论、实践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材是学生培养之根本,教师应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最新形态教材的要求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以育人为基本导向,通过及时更新的技术、工艺、规范体现活页式教材的特色,时刻紧跟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与产业快速发展匹配的活页式教材,达到“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的学习效果。活页式教材编写需要突出实践为先,设置引导问题,带动学生思路,与实践操作过程相对应,以总结实践全过程。教学实践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变通、灵活领悟教材,指引学生主动思考实践过程,灵活掌握操作技巧,在实践中形成工业生产实践习惯。
结语
绿色生态化工是大化工行业、产业必将发展之路,产教融合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通过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明确学校培养特质、建立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共同研发课程和活页式教材等途径加快产教融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