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生物学视角的儿童自我调节发展探讨
2022-08-05董坤伟
董坤伟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自我调节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在不断适应环境中的一种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其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及行为调节都有重要影响。自我调节涉及的领域包含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以及基因学等学科,环境成分有教养、环境和经验,也让自我调节的研究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所以对自我调节也有不同定义。
在现阶段研究来看,自我调节对人的多方面情绪和感知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自我调节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些情绪和感知状态的控制能力,更多的是表现在认知控制和情绪控制上。而这其中,注意控制对于认知和情绪控制有奠基作用,因此,需要动态地来分析自我调节,正确分析注意、认知以及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关意识、行为以及情绪等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自我调节中包含了很多的生物学机制,有神经系统、脑前额皮质以及边缘系统等作用。综合相关研究,本文主要是从生物角度来分析自我调节,通过教育心理生物学对自我调节进行剖析,探索主要控制作用修改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研究认知、情绪等行为对于自我调节的影响机制,这些对于自我调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自我调节与行为关系分析
1.1 注意调节行为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Martha(2007)等人在研究中,通过对以气质为基础的注意控制和执行注意系统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前额扣带回(ACC)在自我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气质指的是以生物性为基础的个体在情绪反应上的不同,一般这种反应调节会在人1岁到2岁之间出现。Rothbart(1994)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气质忧伤的早期调节以执行主义系统为基础,这进一步推动了注意控制的发展。而因为注意控制和思维、情绪、反应等有很大联系,所以注意控制对于自我调节的影响非常大。例如,一些儿童的行为抑制或者是攻击性行为。
执行注意系统一般在婴儿10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变化,根本原因是认知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起到了作用。Martha在研究中指出,注意控制、认知控制以及情绪控制间是有紧密关联的,且和自我调节的行为、遗传以及生理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虽然注意控制对于认知控制以及情绪控制有一定影响,但是认知以及情绪也会对注意控制发展产生影响。而在最初10个月的发展变化完成后,和执行注意系统相连的注意控制在学步儿童以及学前期间发展会达到顶峰,这也是气质的基础和前提,也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儿童进行控制的一种能力,在儿童周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后,需要保持安静,这就产生了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体现的是气质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幼儿27~30个月大的时候,自我控制就已经出现,在3~4岁时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升,在7岁时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从婴儿发展到儿童,其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相应个体差异也更加稳定,加上自我控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其对于自我控制行为和认知的影响会比较大。
1.2 认知调节行为
研究发现,认识控制中的工作记忆和自我调节联系很密切,在Engle的工作记忆模式中,包含一个容量有限、范围广的控制注意成分,这种成分和执行注意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是在冲突以及反应竞争中保持短时记忆的一种表征。可见,执行注意成分并不是对全部认知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在要求进行优质反应抑制、监控错误修正等过程中是需要的。对此,研究者将执行注意中的个体差异充当记忆能力,并指出这种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关。通过研究,发现0~3岁儿童主义控制和涉及工作记忆的相关认知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得出,早期幼儿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有密切联系,也是和学习准备相关的一切认知表现的前提。
不同于一般的调节能力,工作记忆和认知调节在幼儿时期以及儿童时期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生物学研究,发现认知调节和额叶功能有一定关联。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他们在认知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会逐渐走向稳定的发展趋势。
1.3 情绪调节行为
情绪调节行为和工作记忆类似,情绪调节对于注意控制也有直接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一般在情绪唤醒的不同阶段中表现出来。开始行为系统的自我控制,一般是2岁以上儿童才能达到的水平,这时候需要定性为系统自我控制为自主控制唤醒和情绪分配资源。要实现执行注意,必须要具备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只有达到一定的自我控制水平,才能够有效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减少发怒、担心以及不适情况发生。情绪调节也需要经历相应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婴儿对家长的完全依赖到后来的个体独立,情绪调节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研究认为,早期的情绪调节是受到先天生理因素控制的。而在婴儿3个月后,对唤醒的自主控制已经表现得比较突出了,在1岁时,还会出现很多有目的的控制。
在婴儿早期,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以及交流行为,能够促进幼儿和家长互动。婴儿在2岁时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进行交流了,且能够控制冲动,这样使得幼儿的情绪调节从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这是一种发展和进步。而研究者认为,情绪自我控制在3~4岁已经完全出现,且这种自我控制变化和执行注意控制发展有直接关联。
2 幼儿认知及心理发展不同点
第一,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幼儿通过感知,对事物的表象形成认识,其中,具体形象的表象对于幼儿的认识过程影响比较大。一些知觉印象甚至会左右幼儿的思维活动,例如,摆放两排相等数量的棋子,如果两边的棋子等距离摆放,呈现在幼儿眼中的棋子数量是相等的,但是如果将一排棋子聚拢到一起,幼儿很可能认为聚拢一侧的棋子数量少,因为这些棋子摆放在一起的长度更短。所以,幼儿此时的认知是以棋子排列的形式为参考的,所以他们的形象思维更强。
第二,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无意性。对于幼儿而言,幼儿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在活动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所以,他们的行为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随着幼儿认知的不断积累,他们在教育引导下,对于自身的行为和心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第三,逐渐形成个性萌芽。在幼儿3岁之前,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始逐渐萌发,但是萌发的个性特征实际上并不明显,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性表现范围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十分深刻,一般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出情绪的易变性、强烈的好奇心等。幼儿个性表现相对广阔,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倾向性。不过对于一些不良的个性倾向,可以通过纠正来转变,避免幼儿的不良发展趋势形成。
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办法中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幼儿园需要始终将幼儿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康的观念,注重提升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要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需要幼儿园提升幼儿自我调节教育要点的关注度,在工作中能够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尊重幼儿,给他们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在教育中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差异,保护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把握儿童的自我调节发展机制,以此来指导早期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 基于心理生物学视角的儿童自我调节对策
3.1 父母做好引导,奠定心理基础
自我调节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我调节能力越差。儿童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他们会在实践中逐渐获得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这样他们在开展某些行为时才会有所思考,预估结果,从而决定是不是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去学习如何控制和调节,在孩子出现失控行为的时候,及时提醒他们,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情绪状态中,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都是有利的。父母应该清楚,孩子之所以出现不好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所以要理解这些不足并接受这个事实,为孩子做好耐心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儿童会遭遇一定的挫败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感受,很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建设上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心理作用转向生理作用,不仅对儿童的自我调节产生影响,也会导致儿童的生理出现一些不好的发展变化。
在目前的学期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忽视了儿童的自我调节发展的,开展儿童自我调节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只有具备积极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更好地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是终身有益的。而作为儿童心理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等。此外,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在育儿过程中,应该要坚持家校共育,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需要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关键部分。
3.2 注重正向刺激和反向引导共用,促进儿童自我调节进步
基于幼儿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分析,对幼儿进行自我调节能力锻炼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需要技巧,需要对心理学、生物学知识熟练把握。上述研究提到,注意、认知以及情绪等对于幼儿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教育中,要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做起,从注意控制、认知发展以及情绪控制等方面,来强化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幼儿的注意、认知以及情绪控制关键时期,家长、幼儿园教师等应该做好合理的引导,给予孩子一定的正向刺激,肯定他们在自我控制中的良好表现。同时,对于一些不当的控制行为,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反向刺激,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对自己也是不利的,并指出应该如何去控制、端正幼儿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认知,也能够不断强化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例如,幼儿之间出现冲突后,崩溃大哭,情绪失控,家长要认识这种行为表现是比较常见的,而这也反映了孩子在情绪控制上的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所以崩溃。对此,可以在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后,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告诉幼儿这种情况为什么发生,应该如何处理,而幼儿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哪些值得肯定,哪些是不对的。通过全面的分析,建立幼儿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在传授经验,让幼儿在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结语
在面对儿童的教育中,需要把握关键的早期干预时期,遵循“小步子”的教育引导原则,确立相应的儿童教育目标。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关注儿童的大脑开发,激发潜能,及时有效地干预指导和训练对于提升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作用,能够降低不利影响因素的影响。此外,要在生活和学习中特别关照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信心,多进行鼓励,让他们克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逐渐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生存和自理能力。只有把握好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对于儿童开展科学的学前教育。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时刻关注,只有呵护好儿童的心理健康,才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心理生物学中关于自我调节的发展影响因素比较多,本文从注意控制、认知控制以及情绪控制等方面研究他们对于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指出幼儿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分析基于心理生物学应该如何做好幼儿的自我调节引导和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