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特性、制备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2022-08-04董鸿春付聪杨贤庆柯悦王晓真任丹丹汪秋宽
董鸿春,付聪,杨贤庆,柯悦,王晓真,任丹丹,3*,汪秋宽,3
1(大连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辽宁 大连,116023)2(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300)3(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116034)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等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一般由9个共轭双键多烯链与两端基结合。其主要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前者是碳氢化合物,如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等,后者是氧化的胡萝卜素,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羰基、甲氧基、环氧和呋喃氧等含氧基团,如岩藻黄素、玉米黄质等[1]。类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抗氧化、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质与其化学结构紧密相关,如共轭双键的数量、环氧基团、羰基基团等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活性的差异[2]。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差,易受光、热、酸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异构等[3],且大多数的类胡萝卜素为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4],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而微胶囊包埋、纳米乳液、脂质体[5]等稳态化技术是提高难溶性生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的有效途径[6]。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是指类胡萝卜素被包裹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一种微型囊泡,其膜材为具有极性的磷脂,同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作为一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载体,脂质体有着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保护被包裹的活性物质不与外界环境接触进而避免被氧化分解,改善其水分散性,控制在体内的释放速率,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7]。
伴随着类胡萝卜素在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特点、制备、评价和影响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包封率大小的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特点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具有众多的优良特性,例如分散性、稳定性、缓释长效性、靶向性和细胞膜有较强的亲和性等。
磷脂作为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壁材,其分散在水中会形成呈闭合状态的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类胡萝卜素与亲油性尾部结合进入双分子层内部。磷脂具有亲水性,通过脂质体的包埋,可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的溶解性。JHAN等[8]开发了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复合双载脂质体,并对其溶解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复合脂质体比纯番茄红素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其溶解度提高了200%,溶解度的增加可能与络合物形成有关。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稳定性得到提高,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可以保持一定量的类胡萝卜素不被降解。PEZESHKI等[9]研究了β-胡萝卜素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通过14 d贮藏过程中的β-胡萝卜素的释放率评估脂质体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14 d后,其释放率仅为8.51%,证实了经磷脂包埋的β-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类胡萝卜素通过脂质成分的包埋,避免了被氧化、分解。进入消化道后,被保护的类胡萝卜素不会被体内的酸性环境或者消化酶分解破坏,在组织和血液中的扩散速率减慢,从而延长了类胡萝卜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10]。郑景霞[11]通过人工胃肠模拟模型对β-胡萝卜素和薏苡仁油复合脂质体的缓释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胃液中,β-胡萝卜素的释放特性符合一级模型,β-胡萝卜素的积累释放量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第9小时达到33.13%后保持不变。而在肠液中,β-胡萝卜素的释放符合Korsmeyr-Peppas模型,即β-胡萝卜素的释放曲线分为2个持续释放阶段,但后一阶段的释放速率相对较慢,在第24小时达到最大释放量为64.73%。经研究证实,磷脂等壁材可在胃液中对β-胡萝卜素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肠液中得以缓慢释放。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进入机体后,囊泡能保护被包裹的类胡萝卜素,延长其在体循环中的时间,实现细胞特异性靶向[12]。张必芳[13]通过小鼠试验研究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在体内的消化分布。结果显示,纳米脂质体与油溶相比较,番茄红素在血清和肝脏中的含量均有所提高,但血清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肝脏中含量显著提高,初步证实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对肝脏具有被动靶向性。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12],目前已有研究通过表面修饰增加脂质体的药学特性。MALGARIM等[5]以壳聚糖包覆岩藻黄素脂质体,改善其生物药学特性。通过透射电镜和电位分析,证实了纳米颗粒表面存在壳聚糖膜。与未涂层系统相比,壳聚糖涂层的存在明显提高脂质体与细胞的亲和性。
2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
2.1 制备方法
目前,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其中根据分散方法的差别可将其分为机械分散法和溶剂分散法两大类。
2.1.1 机械分散法
机械分散法是一种通过施加机械能来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主要包括薄膜法、超声法和挤压法。
薄膜法是指首先将芯材和膜材使用有机溶剂溶解,再将有机溶剂用旋转蒸发器去除,加入缓冲液并使其充分溶解,再进行二次旋蒸至形成一层薄层脂膜即为脂质体混悬液。欧春凤等[14]通过薄膜-均质法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结果显示,当m(胆固醇)∶m(卵磷脂)=1∶3、磷酸缓冲液pH 7.0、旋转蒸发温度30 ℃、m(番茄红素)∶m(卵磷脂)=1∶20时,包封率可达到71.65%。该方法制备的番茄红素脂质体颗粒小、稳定性较好、耗时短。
超声分散法包括水浴超声和探头超声,制备脂质体多采用水浴超声分散法。苄春等[15]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叶黄素-花青素脂质体,发现包封叶黄素最适亲水亲油平衡值值为10.9,当复合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1%、膜材用量7.9%、pH为9、温度为60 ℃、时间47 min时,叶黄素-花青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可达到38%。超声技术适用于制备0.025~0.08 μm的脂质体,但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长时间的超声和随后的热积累可能会导致脂质的过氧化和溶质分子的降解,低能量的超声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会破坏磷脂分子。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中,薄膜法与超声技术通常联合使用。范远景等[16]利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并且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PBS缓冲溶液pH 7.0、洗膜温度34 ℃、m(番茄红素)∶m(胆固醇)∶m(卵磷脂)=2∶15∶100,此时包封率可达49.88%。李传灵等[17]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叶黄素脂质体,发现当叶黄素用量为5.34 mg、m(大豆卵磷脂)∶m(胆固醇)=14.35∶1、旋蒸温度为32.9 ℃时,脂质体的包封率最佳,可达到87.49%。
挤压法的原理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对脂质体进行挤压,通过此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较大,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很少采用此方法。
2.1.2 溶剂分散法
溶剂分散法主要包括乙醇或乙醚注入法和反相蒸发法等。
乙醇注入法是指将卵磷脂、胆固醇与类胡萝卜素等溶解于乙醇中,然后将其缓慢注入水合介质中,经加热和真空旋蒸等将乙醇蒸出,然后利用过滤器过滤得到粗脂质体。杨安平等[18]采用上述方法制备虾青素脂质体,最佳工艺为水合介质pH值为7.0、温度为60 ℃、m(脂质体)∶m(虾青素)=40∶1、m(磷脂)∶m(胆固醇)=20∶1,最佳工艺下的包封率为35.28%。焦岩等[19]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玉米黄色素脂质体,当温度为50 ℃、m(卵磷脂)∶m(胆固醇)=4∶1、玉米黄色素添加量为5 mg/mL时,得到的脂质体包封率高达89.82%。乙醇注入法简单可行,但易存在有机溶剂残留问题且耗时较长。
反相蒸发法是指将卵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解于氯仿等有机溶剂中,超声后形成混合物,控制适宜温度进行真空旋转蒸发,形成一层薄层脂膜,将该薄层脂膜溶于乙醚中形成有机相,类胡萝卜素溶解于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中,形成水相,水相和有机相按照合适的比例混合后,形成油包水乳状液,经超声、放置、过滤后得到脂质体混悬液。李淑梅等[20]利用上述方法制取番茄红素脂质体,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旋转速度为200 r/min、温度为35 ℃、m(卵磷脂)∶m(胆固醇)=3∶1和m(番茄红素)∶m(卵磷脂)=1∶6时,脂质体的包封率可高达71.26%。反相蒸发法制备出的脂质体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包封率较高,但存在有机溶剂去除不完全现象。
2.1.3 其他方法
除上述制备方法外,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制备方法还包括喷雾冷却法、超临界CO2抗溶剂法、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21]等,均逐渐得以广泛应用。
喷雾冷却法是指熔化的载体和活性成分的混合物通过雾化喷嘴喷入冷室,当液滴与室内寒冷环境相遇时,脂肪凝固形成微粒的过程。PELISSARI等[22]采用喷雾冷却技术,以起酥剂为载体,制备了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制剂,研究发现此类脂质体晶体结构呈非单一状态,这种不均匀的结晶结构可以避免脂质重结晶,并促进番茄红素从微粒中排出,有利于其在生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喷雾冷却法是一种低成本的连续工艺,且不需要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不涉及高温,适用于一些对热敏感的类胡萝卜素。
XIA等[23]采用超临界CO2反溶剂技术制备叶黄素前体脂质体,当溶液流速1 mL/min、压力8 MPa、温度35 ℃的条件下获得最佳工艺,前体脂质体的叶黄素负载量可达55 mg/g,前体脂质体水合后,得到包封率大于90%的叶黄素脂质体。韩春然等[24]采用超临界CO2反溶剂技术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研究表明当m(卵磷脂)∶m(胆固醇)=9∶20、缓冲溶液pH为7.0、m(番茄红素)∶m(卵磷脂)=1∶50时,包封率达到最大值,为83.4%。该方法因其溶剂残留量低、步骤简单、操作温和而得以应用,且该工艺绿色环保,在脂质体的制备上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是指将类胡萝卜素和卵磷脂等膜材形成的有机相缓慢注射进由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形成的水相中,经高温下搅拌蒸发后,迅速放入冰浴中,继续搅拌产生脂质体的过程。刘媛[25]采用上述方法制备虾青素脂质体,当无水乙醇用量为10 mL、泊洛沙姆150 g、超声时间10 min、水浴温度75 ℃、转速1 000 r/min时,得到乳白色半透明脂质体。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操作简单易行,可制取出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并具有优良的稳定性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26]。
脂质体的研究已有近二十多年的历史,脂质体的制备技术还在不断完善。随着人们对脂质体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如冷冻干燥双重法、膜收缩技术、双不对称离心和超临界流体技术等将应用在脂质体制备中,不断提升高性能脂质体的制备水平。
3 制备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影响因素
3.1 磷脂
磷脂是构成脂质体的重要膜材,磷脂的来源十分广泛,而且种类多种多样,组成也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应用较多的天然磷脂主要有大豆卵磷脂和蛋黄卵磷脂。除天然磷脂外,目前已有通过纯化技术或改性技术对磷脂进行结构调整来制备合成磷脂,但这类磷脂大多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磷脂种类不同,理化性质不同。脂质体的制备应用于不同的磷脂,其性能也大相径庭。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常采用2种天然磷脂,蛋黄卵磷脂的性质优于大豆卵磷脂。杨安平等[18]和焦岩等[27]分别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和叶黄素脂质体,前者选用大豆卵磷脂,后者选用蛋黄卵磷脂,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35.28±0.93)%和(91.20±0.56)%,证实了蛋黄卵磷脂的包封率略高于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拥有更好的类胡萝卜素转运能力,更适合于应用于脂质体的制备。
3.2 胆固醇
胆固醇是脂质体配方中的常用的添加剂之一,它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为:改善双层膜的流动性;改善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在生物流体存在的情况下稳定脂质体[28]。胆固醇效应可以通过增加脂质体的亲脂性降低亲水性药物对脂泡的亲和力。另外,胆固醇可能会引起囊泡大小的变化。
在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中,磷脂与胆固醇的用量会对脂质体的包封率产生影响,对于二者的用量一般以它们添加比例的形式进行研究。郑景霞[11]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磷脂和胆固醇对于β-胡萝卜素-薏苡仁油复合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随着增大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β-胡萝卜素的包封率会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粒径会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当二者质量比为5∶1时,可降低磷脂双分子层膜的流动性,提高其致密性和刚性,增加包封率。当比例过小时,卵磷脂数量太少,不易形成脂质体膜,且过低的比例会使磷脂双分子层排列不够紧密,且形成的脂质体数量不足以包埋类胡萝卜素。故在制备类胡萝卜素脂质体时,要选择合适的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
3.3 制备方法
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所获得的脂质体的包封率等性能会不同。具体比较见表1。制备方法各有优劣,采用逆向蒸发法可制备出包封率较高的脂质体,被包封的物质也比较均匀分布于脂质体中。有机溶剂法制备的脂质体会有少量的有机溶剂的残留。目前来说,一些新开发的制备方法如超临界抗溶剂法等所制备的脂质体不仅包封率高、稳定性好,而且更先进、更环保。
表1 不同制备方法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包封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carotenoid liposomes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4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评价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制备后,一般需要对其性能进行评价。评价脂质体的指标包括包封率、平均粒径、微观结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等。
4.1 包封率
包封率作为衡量脂质体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对脂质体制剂的监管要求。包封率是评价输送系统是否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一个关键参数[8],包封率的大小直接反映脂质体质量的好坏。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评价多采用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郑景霞等[38]制备β-胡萝卜素-薏苡仁油复合脂质体,以包封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当PBS缓冲液体积为25 mL、m(卵磷脂)∶m(胆固醇)=7∶1、搅拌温度为43 ℃ 时,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测定该条件下的β-胡萝卜素的包封率为84.39%。ZHAO等[39]制备了叶黄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当压力300 Bar、降压90 Bar/min、温度50 ℃、m(叶黄素)∶m(磷脂)=1∶20时,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最佳水平,可达87.10%。
经研究发现,采用壳聚糖、果胶、多聚赖氨酸等聚合物进行表面修饰,可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焦岩等[28]利用多聚赖氨酸对叶黄素纳米脂质体进行修饰,经修饰的脂质体的包封率可达95.36%。多聚赖氨酸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脂质体有效结合,形成包覆结构,进而提高了脂质体对叶黄素的包封性能。白春清等[40]采用果胶-壳聚糖对番茄红素脂质体进行修饰,发现未经修饰的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5.4%,而经多层修饰的脂质体包封率可达97.8%,包封率得到显著提升。
4.2 大小形态与电位
脂质体的评价中,对其进行表观的评价至关重要,一般要对其大小形态和电位进行检测,以评估其质量好坏和稳定性。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脂质体进行微观形态的研究,分析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内部结构和形貌,观察类胡萝卜素被包埋进脂质体膜内部的分布是否均匀,分析类胡萝卜素与壁材结合的紧密程度。
平均粒径所体现的是脂质体的大小程度,粒径越小,其稳定性等性能会更佳。近年来,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粒径范围集中在40~300 nm,但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粒径的大小也不同,叶黄素、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粒径较小,而斑螯黄素脂质体的粒径偏大,其体系中存在着聚集的囊泡[41]。
Zeta电位是一种间接衡量胶体稳定性的指标,即悬浮液中颗粒表面上的静电电荷。研究结果显示,电位在±(0~10) mV范围内高度不稳定,在±(20~30) mV范围内比较稳定。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脂质体载体上的表面电荷就越高,这会导致囊泡之间的排斥力增大,从而可以防止脂质体的聚集和絮凝,使脂质体更加稳定。LI等[37]制备虾青素脂质体,当pH值为7.4时,其Zeta电位值可达-31.80 mV,表明该脂质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3 稳定性
脂质体的稳定性反映了包封率等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对于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一般包括贮藏稳定性、通过聚合物修饰提高其稳定性等。
贮藏稳定性通过将脂质体的悬浮液在一定温度或真空条件下贮存,在贮存期间,观察脂质体的大小和形态变化,通过测量脂质体的包封率和PDI来评价脂质体的稳定性。郎朗等[42]考察叶黄素口服脂质体的贮藏稳定性,分别在5 ℃和25 ℃的条件下贮存脂质体30 d,检测其包封率的改变,同时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貌的变化。结果显示,叶黄素脂质体在贮存前10 d,其包封率不变,10 d以后,包封率呈明显下降趋势。30 d后,脂质体均匀分布,无絮凝和沉淀产生。MORAES等[43]研究β-胡萝卜素前体脂质体贮藏稳定性,发现脂质体在真空条件下可贮藏60 d时,可保存90%以上的类胡萝卜素,颜色基本保持不变,脂质体在常压条件下贮存15 d后,脂质体的包封率下降至75%,继续贮存,在第60天时,脂质体的包封率降为70%。
经过脂质体包埋的类胡萝卜素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得以提高,但脂质体在热力上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易发生聚集和融合、磷脂的氧化和水解等,导致其完整性的破坏和包埋材料的泄露。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生物聚合物是克服脂质体不稳定性的一种实用方法,以保持其结构、增加其动力学和机械稳定性。常用的一些聚合物包括黄原胶、瓜尔胶、壳聚糖、海藻酸钠和多聚赖氨酸等。TONIAZZO等[44]通过前体脂质体法水合得到β-胡萝卜素脂质体,研究黄原胶和瓜尔胶的混合物作为增稠剂对脂质体的修饰作用。研究发现,在没有增稠剂的情况下,脂质体在不到24 h的贮存时间内完全失稳,出现肉眼可见的相分离。刘欣等[45]采用壳聚糖、海藻酸钠逐层修饰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复合脂质体的表面制备了单层修饰脂质体和双层修饰脂质体,通过对3种脂质体的贮藏稳定性的研究发现,经过修饰的脂质体中的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在同一条件下比在原始脂质体中高出2%~10%,证实了经过表面修饰后的脂质体,其贮藏稳定性得以提高。刘玮琳等[46]采用壳聚糖对粗脂质体和纳米脂质体进行修饰,经过加热、紫外照射和消化处理后,结果显示,经修饰的脂质体的稳定性更高,且壳聚糖的浓度越高,脂质体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越强。
4.4 生物利用率
类胡萝卜素的低生物利用率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将类胡萝卜素制成脂质体剂型,可以有效改善其溶解分散性,控制其在体内的释放速度,促进其消化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伴随着包封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包封后的芯材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也随之广泛,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主要包括动物试验、细胞试验和体外消化模型等。朱金芳等[10]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采用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通过大鼠单向肠灌流技术比较番茄红素原料和其脂质体在肠内的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番茄红素原料相比,番茄红素脂质体能增加番茄红素在小肠的吸收,提高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STOJILJKOVIC等[12]研究了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对甲氨蝶呤诱导的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分别给小鼠注射玉米油溶的番茄红素和其脂质体,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尿素和肌酐)、组织氧化损伤标志物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比较发现接受纳米脂质体形式的番茄红素的小鼠比接受游离番茄红素形式治疗的小鼠显示出更高的恢复程度。PENG等[47]比较游离虾青素和虾青素脂质体对HepG2和Hep3B细胞的作用,发现虾青素脂质体比游离虾青素更有效地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抗氧化酶。这可能是由于虾青素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更容易进入细胞中,进而对细胞中的酶起作用,提高虾青素的生物利用率。JIAO等[48]采用乙醇注入制备叶黄素脂质体,对叶黄素和叶黄素脂质体的体外消化进行研究,通过体外胃肠消化模型试验证明经过包埋的叶黄素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延长了叶黄素的作用时间,使生物利用率得以提高。脂质体能增加类胡萝卜素的水溶性及其与肠粘膜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更易通过被动扩散等途径进入血液后被转运到靶器官[8]。
类胡萝卜素经过包埋,其生物利用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的程度和类胡萝卜素的种类有关。TAN等[49]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生物利用率,发现经脂质体的包埋后,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度大小顺序为:叶黄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角黄素。通过二元相关分析,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生物利用率强烈地依赖于类胡萝卜素对脂质双层的掺入能力、载药量和体系的性质。
虽然关于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生物利用率研究越来越广泛,人们通过体外胃肠模拟消化和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但由于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 展望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健康的天然色素,目前,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作天然着色剂和抗氧化剂,以延长乳制品、肉类、糖果和饮料产品的保质期[12]。随着人们对其生物活性的深层次研究,其在食品、医药保健及化妆品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因此,解决类胡萝卜素稳定性低、分散性差及生物利用率低的脂质体技术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类胡萝卜素的应用市场。
研究者们通过制备前体脂质体、纳米级脂质体和表面修饰等提高了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和溶解分散性,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但制备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依然存在着热力学稳定性差、芯材泄露等的问题,因此如何采用更简单、易操作、更廉价的制备方法制备粒径尺度更小、稳定性更高、不易泄露的脂质体,将成为研究者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