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尿失禁老人的现状调查和护理干预研究
2022-08-04王淑慧张昕怡王燕玲杨叶萍诸群瑛
王淑慧 张昕怡 王燕玲 杨叶萍 诸群瑛
(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 上海 201600)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为尿液不受控制,自行外溢的现象[1]。国际尿控协会(ICS)认为其已经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虽然尿失禁不会在短时间内给人的生命带来威胁,但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给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活动方面带来的影响极大,被称为“社交癌”,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4]。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0% 以上的人患有尿失禁[5],且尿失禁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6]。有关北京市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北京市属医院住院病人中,老年病人占比高达42%[7]。另外,尿失禁流行病学精确数据很大程度上受到患者对尿失禁的忌讳程度的影响,因而实际的患病率可能会更高,在养老院或医院老年科病房尿失禁的患病率更高。
在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现状下,尿失禁老人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尿失禁的相关研究多与女性相关,老年人尿失禁并没有引起大众的过多关注。尽管最近几年有部分学者、护理专家在此领域不断地进行实践与研究,相关的实践指南也已发布,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操作性强、可借鉴性强、可普及、适合于本地区医疗环境资源及人文环境且满足病人需求的综合性的针对老年病人尿失禁问题的最佳护理服务体系或标准始终未能呈现[8],而适用于养老机构的护理体系或标准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旨在针对养老机构中的尿失禁老人,探讨这部分人群的现状和能否在一定的护理干预下改善其生理功能和心理情况,使尿失禁老人在养老机构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本研究对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233名住养服务对象在年龄、纸尿裤使用情况、护理级别、皮肤情况、疾病诊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全院使用纸尿裤占比为49.4%,其中预防性使用占9.6%,生理性使用即尿失禁104人,占90.4%,占全院老人比例为44.6%。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为尿失禁患者进行评估,严重尿失禁程度的老人62例,占比为59.6%,中度尿失禁程度的老人12例,占比为11.5%,轻度尿失禁程度的老人8例,占比为7.6%。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尿失禁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62—99岁。纳入标准:(1)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2)存在尿失禁情况;(3)MMSE评分>10分的轻中度认知症老年人。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2)拒绝参加研究;(3)MMSE评分≤10分的重度认知症老年人。再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40人(女20人,男20人),平均年龄(82.95±9.17)岁,对照组40人(女20人,男20人)平均年龄(86.13±7.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
1.2.1研究组干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天应至少喝水1200 ml。尿失禁老人参考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饮水量,初期设定在每日上午6时、8时、10时、12时,下午2时、4时、6时、8时定时喝水,每次喝水量为200ml左右。喝水间歇询问是否需要如厕,找到如厕规律,之后进行提肛训练和膀胱憋尿训练。
1.2.2对照组干预
给予常规照护,不增加其他护理干预。
1.3评估标准
干预前后分别使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尿常规检查,对老人进行评估和检测。
①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定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I-QOL从可能因尿失禁导致的现象、心理想法和实际情况,共22个问题进行调查。本量表为自评量表,但研究对象大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所以由评估人员口述进行询问评估,得分越高,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②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评定研究对象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进食、用厕、移动、穿衣、洗澡、活动及上下楼梯这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
③采用尿常规中的白细胞数值进行对比:白细胞数值可以反应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和感染程度。数值越低,感染风险越低。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选择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无意义,以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进行的两组对象尿白细胞、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估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前两组数据资料对比(±s)
2.2在两组对象分别进行3个月的干预后,研究组的尿白细胞及生活质量评估与其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干预前后数据对比(±s)
2.3对照组尿白细胞、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估与其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干预前后数据对比(±s)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是护理干预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根据我院老人的起居习惯,规定了饮水时间和饮水量。刚开始时,护理员在喝水间歇询问是否需要如厕,尽可能找到每人如厕时间和规律。之后研究组按照规律进行饮水和排尿或更换纸尿裤的同时,进行提肛训练,每天50次,约10分钟左右,但此训练较难观察是否按要求完成,并且老人的认知情况有一定的下降和减退,故此训练仅作为辅助干预。同时进行膀胱排尿训练,在老人需要如厕时要求先憋尿,时间以1分钟为标准,随功能情况好转逐渐增加,上限为15分钟。本次研究发现对于轻度尿失禁老人的效果较为显著,表现为纸尿裤使用量的下降以及去卫生间排尿的频率增加,部分老人实现憋尿后在护理员陪同下进入卫生间排尿而不是使用纸尿裤。但中重度尿失禁情况的老人,憋尿后向护理员表述想要排尿时,其实已经完成排尿,虽然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这类情况有所好转,但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及时告知排尿需求,所以无法准确判断护理干预是否有效。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干预前后尿白细胞和生活质量前后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根据观察和分析,尿白细胞的改善受益于每日饮水量的增加,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及时更换纸尿裤也减少了细菌滋生的可能,故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及时更换纸尿裤让老人的私密部位更长时间处于干爽状态,肤感舒适;尿白细胞的改善降低了尿失禁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皮炎、泌尿道感染,部分老人摆脱了反复感染导致的皮肤破溃或尿道口不适等痛苦;同时由于对老人的关注度提高,时刻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给到老人一定的心理满足,故生活质量前后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日常生活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评估量表内评估项涉及尿失禁的较少,并且护理干预只是改善了一定的情况,没有治愈尿失禁的病因,并且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不可避免在逐步下降,能做到的只是减缓能力下降的速度和保持现有的功能情况,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明显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但在仅三个月的干预时间内,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两项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了护理干预对尿失禁老人是确实有效的。
本次研究采用的尿常规检验中的白细胞数值为观察项,首次检验发现部分老人存在尿白细胞增多的现象,已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实验对象80人中20%的老人存在泌尿系统疾病明确诊断,其中43.8%的老人正在进行药物治疗,本次实验过程中没有进行药物调整,故排除药物效果对尿白细胞数值变化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评估均由评估人员完成,因为人为评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一名老人的前后两次评估由同一名评估人员完成,为排除主观判断的影响,评估人员不参与研究分组及干预训练,即便如此,也不能确保是否仍旧存在主观判断从而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但研究的检验数据较为客观,不存在主观因素影响。
4 结论
本次研究为尿失禁老人的日常照护找到了可行的模式,采用护理干预结合一定的康复训练,能够降低尿失禁老人罹患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和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干预时间较短,目前尚未进行后期跟踪评估,无法得知研究的长期效果是否可观。当然在研究结束后会结合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研究,希望在扩大样本量、增加干预时间的情况下,结合其他新型干预手段,再次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探索出切实有效可改善尿失禁老人生活质量的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