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
2022-08-04魏丙丽
魏丙丽
(博兴县人民医院 山东 滨州 2565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为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坏死而引发的疾病。该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但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45岁以下人群的患病率越来越高[1]。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以及吸烟和大量饮酒,同时该疾病最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有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全身症状以及并发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疾病在发生后,需要及时就诊,否者患者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此,基于该疾病发病急、病况严重以及发展迅速的特点,对急诊救治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研究显示,以全局式护理模式展开对该疾病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可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因此,本文以我院急诊科近一年以来接诊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全局式护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选取有实验对象60例,均为我院急诊科接诊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2)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2)合并有全身慢性疾病的患者;3)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功能性不全的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批准,同时所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均以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遵循随机原则将该60例患者均分成30例一组的甲、乙两个组别,资料情况如下。甲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60-81(70.5±0.5)岁;乙组:男女比例19:11,年龄61-82(71.5±0.5)岁。该两组患者在以上各项资料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甲组患者践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接诊护理以及预后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
对乙组患者践行全局式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病况评估:在接到急救电话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年龄、性别以及发病状态等,从而依据以上信息对患者进行快速的、简单的病况评估。之后依据患者的病况评估结果来启动预先设定的急救流程与护理方案,包括建立绿色通道,准备急救仪器与药品等,以此为患者的急救最好充足准备。2)急救护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患者在接受抢救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输液,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和吸氧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充分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并及时对接科室,为患者的抢救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3)环境护理:患者经抢救病况稳定后,需要及时将患者送至病房内休养,同时需要为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首先,需要定期清洁消毒以保障病房干净卫生,和定时开窗通风以保障空气清新;其次,需要将病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4℃左右,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最后,需要注意病房内各设施的摆放以避免磕碰,以及将各仪器的声音调到最小以免噪音影响患者休息。4)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的特点,很多患者在抢救过后会因为不能适应正常到生死垂危的转换而诱发多种不良情绪,包括对疾病的恐惧,对治疗费用的担心以及因为疼痛导致的焦虑、抑郁等。这样一些不良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使得预后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的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首先,针对患者的疾病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即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患者介绍疾病的致病机制、治疗手段、预后效果以及各注意事项等,由此提升患者认知度。同时还需要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介绍和本院专业医护团队的介绍来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如此有效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其次,针对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担心,护理人员则需要叮嘱患者家属多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让患者与家人共同面对疾病。最后,针对患者因为疼痛而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兴趣聊天、轻音乐播放等注意力转移法来帮助患者缓解,或是在必要的时候遵从医嘱使用镇静镇痛药物。5)饮食护理: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在早期以流质食物为主,之后在慢慢转变为半流质和正常食物,并且食物需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也需要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从而有效防止便秘现象的发生。最后,护理人员需要严格叮嘱患者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在排便的时候避免用力过度而引发心肌梗死。6)体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卧床体位,同时每间隔两小时协助患者进行一次翻身,以及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按摩,以防患者出现压疮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使用气垫等物品来保护患者的身体受压部位。7)康复护理:为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包括引导患者进行床上坐起锻炼和床边站立、行走锻炼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需避免患者劳累,锻炼强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适宜[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包括有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和急诊抢救时间;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包括有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3]。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对比
乙组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上均显著短于甲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对比
2.2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
乙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甲组患者的23.3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并且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都越来越大,这就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及越来越年轻化。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新增50万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危害我国人的身心健康[4]。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以冠状动脉阻塞为特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即在冠状动脉阻塞的情况下,患者的心肌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诱发该疾病[5]。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全身症状以及休克、心律失常等均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因此该疾病有着起病急、病况重、发展迅速等特点,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否则将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急诊科需要充分做好接诊抢救工作,并配合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全局式护理是一种全面性、细致化的护理干预方案,严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并全程体现人性化护理原则[6]。在接诊后,需要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况进行评估,从而依据评估结果做好充分的急诊抢救准备。在接诊过程中,需要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患者吸氧以及做好患者心电监护,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为患者的成功抢救奠定基础。而在抢救过后,还需要充分做好患者的预后护理工作,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护理与康复护理等。通过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身心愉悦,促进病情恢复。通过健康宣教、成功案例介绍、家庭情感支持以及镇静镇痛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护理依从性和治疗信心,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对于疾病恢复意义重大[7]。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可以充分保障患者机体营养,提升患者免疫力。通过体位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从而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最后通过康复护理,可以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8]。整体而言,在整个全局式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可以为患者争取到更加充分的抢救时间,还可以为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从而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加显著的急诊救治效果。
本研究显示,践行全局式护理的乙组患者,在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和急诊抢救时间等各个环节中的用时均显著短于践行常规护理的甲组患者;同时乙组患者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甲组患者的23.33%。结合以上两项结果可以充分说明,全局式护理具有更为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而通过查证相关文献发现,戴琪、严丹丹等学者在同一项研究中的研究结果与本文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全局式护理模式的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全局式护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急诊抢救各环节用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抢救时间,从而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降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