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04杨逢浩宋尚红

健康之友 2022年15期
关键词:督脉脊髓步行

杨逢浩 宋尚红

(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 山东 淄博 255400)

脊髓损伤是指在间接或者直接暴力影响下,脊柱发生损伤后,脊髓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造成脊髓或脊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1]。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损伤水平及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如运动、反射、感觉等,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2]。由于脊髓损伤引起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步行、站立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影响,所以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步行功能的恢复,已经成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一个必要项目[3]。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对患者机体功能和关节活动等进行训练,治疗进度慢,患者的心理一直很悲观[4]。近年来中医学在研究脊髓损伤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其中针灸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肯定[5]。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会对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不同脊髓损伤后双下肢功能恢复中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不同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CT和MRI确诊为脊髓损伤。(2)处于脊髓损伤后恢复期。(3)神经和运动功能存在障碍,排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4)均有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支持,能够进行长期康复治疗。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康复训练。(2)合并严重肝肾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3)评估不能长期接受康复治疗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50±6.47)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12例,车祸10例,运动伤害8例,其他疾病5例,受伤部位:腰椎15例,胸椎12例,颈椎8例;实验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40.5±6.82)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12例,车祸11例,运动伤害9例,其他疾病3例,受伤部位:腰椎16例,胸椎13例,颈椎6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关节训练: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对髋、膝、踝等全身关节进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良知位摆放、体位转换等。(2)肌力和耐力强化训练:在下肢功能锻炼器上进行锻炼,加大阻力,对各个位置肌力抗阻力维持及耐力强化进行训练。等速肌力训练也可使下肢活动度内一直承受最大阻力,保持最大肌力,随之提升下肢力量,下肢运动动能也得到改善。(3)双杆训练:在双杆内外进行行走及站立训练;从迈步,再到迈大步及四点步训练;训练外侧踏步及后踏步;练习在不平的平面上行走,训练上下楼梯、上下斜坡等,步行能力得到提高,在安全垫上训练自主爬起。以上训练是从静态慢慢转为动态平衡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需循序渐进,训练3-5次/d,每次至少30min。步态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痉挛,保持肢体灵活性,提升运动能力。(4)在步行训练上,还可以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即利用减重悬吊设备把患者悬吊于轨道上,为减轻体质量对下肢的压力要拉紧悬吊绳。x训练1-2次/d,至少20min/次,连续治疗6周。(5)常规康复训练也可采用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T)和轻音乐治疗,激发现实运动的肾精肌肉运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1.2.2实验组:给予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方法:位于损伤平面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夹脊穴以及顶颞前斜线上1/5作为主穴,秩边、委中、昆仑等八个穴位作为配穴。具体操作如下:常规消毒穴位,用0.25mm×40mm毫针(华佗牌),直刺督脉穴1.5 寸及其他穴位0.5-1.5寸,给予强刺激平补平泻法;顶颞前斜线上1/5用0.25mm×25mm毫针(华佗牌),沿前神聪到悬厘穴走行上1/5处向下刺进帽状腱膜下层0.5-1.0寸。得气后留针,留针期间不行针。每次留针45分钟,出针后左手已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约30秒,每周行针6天。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方法(FMA)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满分为34分,评分越高表示下肢功能障碍改善的情况越佳。

评价两组患者10米步行速度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分与功能性步行改善情况成正比。

根据国际脊髓学会《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2006)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显效:经过治疗,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2级及以上;较有效:经过治疗,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级;无效:经过治疗,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2 结论

2.1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分)

2.2两组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各项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米步行速度、WISCIⅡ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10米步行速度、WISCI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米步行速度、WISCIⅡ评分比较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引起脊髓损伤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重力压迫和其他疾病原因等,如不及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治疗,会产生后遗症,严重的会四肢功能在运动和感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7]。近年有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针灸及康复治疗,越早康复越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治疗效果[8]。中医学认为脊髓损伤是属于“体惰”、“痿证”等范畴。在脊柱受到暴力损伤时,伤到督脉,导致督脉虚损、瘀血阻滞,经络失调、气血紊乱等,脏腑经络缺少气血濡养,使经络不能“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导致经络不通,阳气不达肢体,肢体缺乏濡养而不用,皮肉暗萎、活动障碍等[9]。相关研究显示,对督脉穴进行针刺,能够起到经络疏通、阴阳气血和调理脏腑等,脊髓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促进肢体功能恢复[10]。夹脊穴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间,针灸该穴位,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善气血、脏腑及督脉之间的关系,帮助受损区域恢复微循环,促进神经元的修复或再生,进而肢体功能障碍也得到了改善。诸阳皆在头,对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域进行针灸,对全身疾病的治疗大有好处,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顶颞前线开始于前神聪,止于悬厘穴,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间的联系,两个经脉交汇处是顶颞前斜线上1/5,对其进行针灸,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间经气进行调理,另外顶颞前斜线上1/5也是下肢在头部的映射区域,对其进行针灸,可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十二筋经病变也属于痿证,脾胃是生化气血的源头,阳明经气经气血充足之后濡养肌肉。痿证时间越久对肝肾损害越重,随之病情也加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0米步行速度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另外也提高了患者功能性步行评分,因此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针灸督脉、华佗夹脊等穴位不仅可以督脉疏通经气,还可以鞋服督脉的受损结构和功能,随之督脉敷布阳气、运行阴气、转输阴精等功能恢复,可以濡养机体利用气血津液的精髓,是督脉和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得以重建,随之气血津液的精髓得以化生和运行正常,督脉得到充养,关节和筋经活动自如,对脊髓损伤下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促进肢体阳气之温煦,因此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行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督脉脊髓步行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魔方小区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步行回家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