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巨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2022-08-04张栋邦胡森多杰才让童占表
张栋邦 胡森 多杰才让 童占表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 AMF)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纤维母细胞性和肌纤维母细胞性良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外阴,阴囊较罕见,临床容易误诊。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例AMF患者从临床表现、CT、MRI、病理组织特点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报道。
患者,男,43岁,因“左侧阴囊无痛性包块渐进性增大8月余”于2020年6月8日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左侧阴囊皮肤肿胀明显,阴囊内可扪及大小35 cm×20 cm×15 cm质地较硬实性肿物,与皮肤粘连固定,无压痛、无皮肤破溃,左侧睾丸、附睾未触及,透光试验阴性,阴茎回缩,阴茎根部未触及,左侧腹股沟区精索血管明显增粗(图1)。实验室检查:AFP 9.0 μg/L,HCG 1.43 ng/ml。血常规、血生化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未见异常。CT平扫+增强(图2、3):盆壁结构正常,未见肿大淋巴结,阴囊大小约33.6 cm×18.1 cm×18.6 cm,内可见液体样密度影及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行MRI平扫+增强+DWI(图4、5):左侧阴囊內可见巨大实性肿块样异常信号灶,大小约为34.8 cm×20.0 cm×17.4 cm,与肌肉组织信号相比,DWI呈稍高信号,ADC呈高信号,病灶边缘可见环形条状异常信号灶,T1WI、FS-T1WI及FS-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见轻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病灶边缘可见细条状、条索状轻-中度强化信号,病灶边缘可见条状血管走行,左侧睾丸萎缩,与肿物边界清,大小约1 cm×2 cm×1 cm。盆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扫描内骨质未见异常,左侧阴囊巨大占位考虑睾丸畸胎瘤可能。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阴囊肿物切除,取左侧腹股沟切口,因肿物体积较大,切除困难,切口延伸至阴囊,长达25 cm,术中见睾丸萎缩并与肿物边界清,无粘连,肿物质硬,肿物表面血管丰富并增粗迂曲,分离易出血,于阴囊根部分离出肿物血管主干,血管直径宽约2 cm,逆行分离血管主干来源于左侧精索动脉,给予高位离断结扎滋养血管及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萎缩睾丸给予切除,肿物与阴囊皮肤粘连较严重,沿肿物边缘完整切除瘤体,并给予部分阴囊皮肤切除及整形,肿块未侵及阴茎白膜,术中瘤体未破裂。术后测量肿物大小为35 cm×20 cm×14 cm,切开肿物切面见灰粉色结节一枚,大小为15 cm×12 cm×11 cm,结节切面为灰黄色、实性、质韧,部分区域坏死,伴钙化,与周边组织界限清。病理结果(图6):镜下瘤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胞质嗜酸性,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肿瘤部分区域可见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免疫组化:Actin(-),Bc1-2(+),CD34(+),CD99(-),CK(-),Desmin(部分+),HMB45(-),MDM2(-),S-100(-),SMA(+),STAT6(灶状+),CDK4(部分+),P53(-),ALK/P80(-),Ki-67(1%+)。术后病理:阴囊肿物符合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伴有坏死及周围组织水肿,左侧睾丸退行性病变。
图1 入院查体 图2 骨盆正位片 图3 增强CT水平面 图4 MRI 轴位T2WI 图5 MRI冠状位T2WI 图6 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呈梭形,间质内见胶原(HE染色,×40)
讨论AMF首先由Fletcter等[1]于1992年报道,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目前国内仅报道150例左右,主要发生于育龄女性生殖系统,最多见于外阴和阴道,较少见于盆腔、输卵管、腹股沟、阴囊及精索等处,据统计男女患病比例为1∶6,阴囊区更为罕见[2-3]。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渐进性增大的可移动肿物,肿瘤边界清,部分肿瘤表面有纤维性假包膜覆盖,肿物直径多<5 cm,但也有临床报道直径达25 cm,其组织起源具有争议性,普遍观点认为起源于血管周围未分化多潜能间质细胞[4-5]。AMF由于临床少见,发病位置特殊,术前临床上常易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外阴囊肿或畸胎瘤、中肾管残余囊肿纤维瘤和外阴脂肪瘤等,术前较难通过影像学诊断,目前组织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理结果是确诊AMF的金标准[6]。镜下AMF病变周界清晰,由间质细胞和血管2种成分组成,细胞分布疏密不一,密集细胞和稀疏细胞交替性分布,瘤细胞巢状围绕血管周围生长,血管管腔小、管壁薄,部分管壁呈玻璃样变[7]。免疫表型SMA可灶性阳性,Desmin阳性,Vim和CD34弥漫性阳性,CD99阳性,S-100、CK、CD31和NF等均为阴性,鉴别诊断需要依靠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8]。治疗方案以手术完整切除肿物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恶变。目前AMF的临床报道较少,国内外总计报道不足400例,近20余年才对AMF有了新的认识,其临床研究数据有限,预后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