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路径选择

2022-08-04和文华原瑞峰郝轩懿

时代经贸 2022年7期
关键词:福利大国国际贸易

和文华 原瑞峰 郝轩懿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昆明 65022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贸易小国走向贸易大国的经济学意义

经济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国际贸易不仅可以拉动一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大幅度改善一国的福利总水平。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之间相辅相成,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又可以进一步带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国际贸易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是让全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都能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之后带来贸易量的增加是否改善了一国福利水平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而贸易条件是否改变又取决于一国是贸易小国还是贸易大国。

从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正是一步步从一个贸易小国走向贸易大国,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一年又一年呈现大幅度递增的趋势。195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1.35亿美元,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解决了困难时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物资和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1977年下半年开始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发展迎来了突飞猛进的新时期,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06.4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197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约10%,2002年就超过了50%,与日本和美国的双边贸易也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2001年“入世”后对外贸易额达到5097.7亿美元,是1978年的24.7倍。1978-2002年是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时期,14年的时间里,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6.7%,而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让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排名从1978年的32位上升到了2002年的第5位。

从贸易小国走向贸易大国,随着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如果倾向于依赖出口大幅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出口部门又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劳动力,那么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是否超过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就成为贸易大国发展过程中要考虑的经济学现实意义了。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图1和图2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的改变可能带来的一国福利水平变化的图形分析。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一国选择生产X和Y的最佳组合是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因为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在经济增长之前,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都是Q1,通过国际贸易之后消费均衡点是C1。经济增长带来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一国如果偏向X产品出口大于Y产品的进口,而X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出口量的增加会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当经济增长带来福利增加超过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如图2所示,一国福利整体是增加的;但经济增长带来福利增加小于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如图1所示,福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的。“悲惨增长”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大国后必须加以规避的路径选择。

图1 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后福利减少

图2 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后福利增加

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后关税政策演变的经济学意义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是中国推行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作为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承载着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富有与贫穷之间的兼顾、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等各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也为全球7亿多处于贫困生活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脱贫实施方案。国际贸易让世界不同国家越来越需要庞大的新兴的中国市场,也让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通过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为中国的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一国的根本,一个个县的脱贫、一个个乡的脱贫、一个个村的脱贫,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带来的根本变化。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后,不断融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去,同时也逐步提高了中国市场的准入程度,从关税的不断降低历程来看,2001年中国平均关税水平15.3%,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中国承诺十年后将降低到9.8%的平均关税水平,2002年中国进一步降到12%,2007年我国提前实现了承诺,降到9.8%。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担当,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具体表现。2018年中国再次降到7.5%,超过所有发展中大国,正在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反映了一国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是一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国际格局担当。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政策制定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

根据新贸易理论的思想,不管从规模经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起因,还是技术变化角度、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起因。在资源稀缺性的前提条件下,生产者面临资源总量投入不变时,如何在产品品种选择和实现规模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一国经济的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国人民增加产品的多样性选择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开发市场条件下,一国可以合理通过国际贸易市场,积极参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而解决经济学的上述现实问题。

2001年中国“入世”时,一方面,关税水平不断降低,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美国是3.7万美元,2001年之后,中国人均GDP开始大幅上升,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美元,同年美国人均GDP是6.5万美元,2020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量达到6.5万亿元,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国民福利的不断改善,证明中国政策路径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的意义。

中国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断推进的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多边贸易体系从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从自由贸易区到关税同盟再到共同市场的发展,不管从静态贸易效应分析还是动态贸易效应分析都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大环境。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继续朝着更好、更高的目标前行。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65万亿美元,成为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立场为双方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加强了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促进效应。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体呈大幅增长的态势,双边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直至2020年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1 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 年达到14.73%,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2019年疫情开始的特殊时期,更加体现了中国的为世界谋大同的担当和格局。

自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协议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及进口都大幅度增加,其中,出口增加的幅度大于进口。2013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占比首次超过进口,之后两者继续呈上升趋势。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发挥前沿阵地的战略意义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正式实行。“一带一路”既是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合作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贸易与投资的同步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一带一路”符合中国贸易格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将产生更多的贸易和经济的外部性收益。“一带一路”秉持“共享、绿色、合作”的原则。截至2021年1月30日,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而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的主要省份之一,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推进,云南省作为边境省份和面向东南亚的前沿阵地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3可以反映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同样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更多的贸易创造,是中国走出去也是云南省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图3 云南省-东盟2001-2020年进出口总额及结构变化图

猜你喜欢

福利大国国际贸易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口岸全覆盖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