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2-08-04杨楠楠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党史文物革命

胡 蝶 杨楠楠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一、革命文物对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激励着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力更生,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英雄的人民奋起反抗、在探索民族前途命运的过程中形成的,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是革命历史、革命故事真实生动形象的直观再现,在党史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感悟伟大的建党精神并贯彻于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一)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光荣历史的承载

从1840年开始,清朝封建独立的局面被打破,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从此开始。有志之士们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起义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之下失败了,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被窃取,救民族于水火中的愿望依旧没有实现。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和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

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100年前,党和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就是从这里起航,“红船精神”一直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向前。陈列于一大会址纪念馆中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这本纸张泛黄的薄薄小册子印刷于1920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筹备阶段,这本小册子是当年中国人民在各种“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证明,马克思主义为迷茫中的中国人民给予启发与指导,使中华民族最终选择正确的理论与道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这样一辆独轮小木车,普通的小木车却承载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有谁能想到这胜利是人民用小木车推出来的,这些小木车,是历史进步的见证。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奋斗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党和人民历史的记载,蕴含深刻的记忆。

(二)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记载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是十分坎坷且艰辛的一段旅程,“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每一件普通的革命文物都打下了历史的烙印,体现党和人民的艰辛与信心。初期,中国共产党力量比较弱小,共产国际派顾问指挥中国革命,由于不了解中国国情,坚持走“城市中心论”的路子,结果南昌起义失败。于是决定在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从这里开始,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在此地是红色革命旅游参观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1934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进行长征,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长征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半条被子”“一根皮带”等故事数不胜数。

一处处红色革命根据地,一件件革命文物都是对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记载,它们承载着的胜利时刻,也蕴含着悲壮故事,体现的是革命先辈们坚如磐石的信念和建立新中国的希望,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照亮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三)革命文物是弘扬和传承中华精神文明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是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为我们传递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含有感人而独特的故事,每一件文物的讲述都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共产党人的初心,源自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发扬,革命文物恰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革命文物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对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发扬,走进每一件文物,可以看出共产党人人格魅力的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追求。这本生动的教材记录着来时之路的艰辛,预示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中国人民顺应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使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加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

二、对革命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和运用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是对精神最直观具体的展示和阐述;对物体赋予精神使物质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我国是文化大国,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不计其数,大多精致美观,处处展现着文化大国的丰厚底蕴。古代保留下来的文物精美绝伦,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历史的产物和见证者,而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物也是对革命历史的见证物。相比于遥远的古代,通过学习近代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更为熟悉,以至于有些人对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并不像古代的文物那样重视,使革命文物受损。并且由于对革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公众没有形成保护意识,一部分人认为革命文物在市场上没有古代文物有价值,并不重视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革命文物随意毁坏。现在是全民党史学习激情高涨的时期,对革命文物的学习需要也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多方面对革命文物进行保护,并运用于党史学习中。

(一)提高保护意识

革命文物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产生的,可能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针、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一封简简单单的书信……正是因为这些革命文物太普通了,有些人意识不到它们代表的意义与价值,认为革命文物不是文物,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保护意识,部分生活在革命文物中的民众对革命文物肆意破坏,任凭自然因素毁坏或者人为破坏,即使毁坏了也不请专业人员修缮,而是任其继续消逝,最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连带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也一齐消失,更重要的是,有些已经开发为红色文化景区的革命遗址遗迹,周边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存在“引不来、住不下、留不住、感触不深、服务不优、收获不大、推广不开”的问题。

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欠缺这样的情况虽然只是存在一小部分革命文物身上,但是这种情况也是一种现象,相关工作要从小部分抓起,做到防微杜渐,提高文物工作者和普通大众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认识到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革命精神物质载体的革命文物不能因为保护不力而消失在民众的视野中,因为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仅这代人要学,子孙后代都要学习,将精神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加大管理力度

近些年来国内红色旅游项目发展较快,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执政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突破一个又一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种风险与挑战面前都发挥了优势,人民信赖、依靠中国共产党,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党的历史方面的内容,除了查阅书本文字以外,到红色根据地实地参观学习更有收获;另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满足后希望吸收更多的精神“食粮”,红色革命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经过红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高民众自身的道德修养。快速的发展致使红色根据地对如何应对大量的游客、如何让他们有更好的游览体验并未做好准备,只能任由市场发展,使得红色旅游景区商业化严重。商业追逐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导游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用道听途说或者野史介绍革命文物,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效果。

对革命文物的修缮既是保护工作,也是管理工作。革命文物修缮要符合历史情况,例如革命时期的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有些甚至是茅草屋,这就要求在修缮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革命文物的持久性而用砖墙代替土墙墩,不能用琉璃瓦代替茅草,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后世的不负责。如何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力度,重要的是要完善管理规则,按照管理要求执行,对不服从管制的进行严惩。更多的问题需要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多留心、总结管理经验,做到更好地管理革命文物。

(三)增强运用能力

革命文物资源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新时代必须对革命文物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不能只做默默无闻的展览品。革命文物是生动的教材,如何运用好这个教材,发挥革命文物最大的教育作用,这就对革命文物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以往对革命文物的讲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革命文物故事也是千篇一律,固定的形式、固定的语言,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进行更新和改变。讲解的人员也会因为每天的无数次重复而感到厌烦,从而降低革命文物的价值。革命文物是“死”的,也是“活”的。通过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革命文物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要讲好故事,也要讲活故事,让革命文物绽放更大的魅力。

通过对革命文物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在生活中加大其运用能力。比如在1944年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为人民服务》一文,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也成了日后党工作的主旨思想。放至今日,这篇文物仍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要相信国家,相信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场景下,除了官方的宣传渠道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展示,像平时生活中所使用的水杯、背包等,都可以做成革命时代的样式并附上为人民服务的字眼,这也是一种很别致的风情,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时刻怀念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这些日常运用实现了让革命文物发挥双倍的力量和价值的作用。

三、将革命文物与党史教育有效结合

(一)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度关于革命文物在党史教育中具有重要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发挥革命文物的作用,进而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民众的奋斗热情。

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革命文物对党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应该加强思想学习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组织人员学习党中央对革命文物工作提出的指示要求,领悟讲话精神,加深对革命文物重要性的理解。中共一大召开期间的手稿,有些字迹虽有潦草,但是薄薄的纸张承载了多少革命者的期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每位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决心,伟大建党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国进入新时代,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全面小康的任务也已经完成。但是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变,依然面临巨大的考验,全党同志要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被眼前取得的成绩迷惑,更不能成为利益的俘虏,要继续艰苦奋斗。其次,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应用于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级党委和政府可以分批次组织革命文物参观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对革命文物的重视程度。

(二)在党史教育中探索新途径用好革命文物这个生动教材

革命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革命英豪也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永放光芒。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是新时代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用好革命文物,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探索新途径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意见措施,如《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努力保护革命文物,并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革命文物厚植革命文化土壤,让革命文物走进民众的生活,让民众有机会了解革命文物故事,加强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学习,才是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真正意义。应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红色革命景区,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可以将该地区或者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片,策划专门的红色旅游专线,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形成难忘的旅游经历,在浓厚的革命历史中接受教育熏陶,提高社会效益。对于革命文物讲述,可以根据听的对象的不同,如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讲解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做调整。

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用好互联网这个重要的宣传载体,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的传播方式,是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教育中作用的新途径。利用现代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宣传,如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文物不仅开口说话了,并且还动起来了,技术赋予文物以新的生命。青铜人虽然不属于革命文物,但是这种文物的宣传方式值得借鉴。

结语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细致且浩大的工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不懈的努力。实践表明,要从整体上保护和发挥革命文物的作用,树立全局意识,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加强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全民族知革命文物、学革命历史、悟革命精神的本领。通过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革命先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个人品格,培育正确的民族观和爱国情怀,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党史文物革命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文物失窃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