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地办学与新文科背景下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研究

2022-08-04朱雨涵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科异地校区

缪 玲 朱雨涵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作为连接高校、地方政府和异地办学校区的重要桥梁,异地办学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交换共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线下授课被迫停止,异地办学困难陡增,需要学校合理分配学术、学科等资源并与地方政府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交换,同时兼顾与校本部的联络,降低资源依赖性对学校课程的不利影响。但长期依赖母体学校的多方资源会增加母体学校学科带头人、学术平台、设施设备等多方资源压力,不利于异地办学校区可持续发展。

新文科对高校的科学研究、技术训练、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质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将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进行结合,被广泛利用于设计领域,但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发展却受到缺乏异地办学经验、对母体学校资源依赖程度深等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寻异地办学与新文科双重背景下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升华和改革实践,以期为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与改革创新提供相应依据。

一、异地办学模式下人机工程学教学分析

异地办学模式在多地的广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探索空间和改革空间,但当针对具体人机工程学课程时,由于资源依赖、生源水平、实验设备、文化精神的不足乃至缺失,尤其是资源依赖导致的专业水平发展受限,课程缺乏自主权,从而导致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人机工程学教学发展因此产生局限性。

(一)资源依赖严重

增强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寻找自身增长点。异地办学对校本部资源依赖现象严重,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师资、学科、学科发展配套资源均难以与母体学校体系相匹配。高校对教师的分配与管理缺乏针对性,教师既需要在本部授课,又要远距离前往异地办学校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两头跑的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学科资源依赖本部学科资源导致异地办学校区学科建设体系单薄,缺乏稳定性,与地方准确匹配的难度较大。

(二)生源质量较低

有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建立教学监控体系。异地办学校区的办学人数受限于校本部总体人数和专业人数,生源质量一般低于校本部平均水平,异地办学校区的录取分数线一般情况下低于校本部录取分数线。以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为例,2021年的招生录取分数较主校区平均分低20分左右,学生综合素质低于本部。而人机工程学不仅需要基础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设施不足

打破局限性,步入常规化、系统化教学轨道。子校区实验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校本部不匹配,母体学校相对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掌握不到。而人机工程学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设计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实验设备稀缺使学生无法像本部学生一样进行专业化实验操作,只能通过上网查找实验数据或粗略进行实验草草了事,这种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作风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信息沟通欠缺

加强信息流通,实现信息共享。异地校区由于地域、管理的差异,难以享受与母体学校相同的“信息待遇”。以2+2模式的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学生大一大二在淮安,大三大四回南京学习,其专业信息来源于每周赴淮上课的老师。而其中,重大学术性讲座与论坛、设计作品展、较高级别的比赛仅在本部展开,被忽略的淮安校区低年级学生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的参与程度上都明显低于本部。

二、新文科背景下人机工程学教学分析

新文科注重于对人的情感探索需求,将人类、时代、社会进行互联,而人机工程学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性,将人、物、环境进行联合。因此,新文科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相辅相成,人机工程学教学在新文科背景下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融合新的动力,进行转型升级。

(一)紧随科技时代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各行各业交融渗透,形成具有延展性与新鲜度学科的增长。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关注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叉学科,注重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并着力于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组成部分,这与新文科追求以人为本,为满足人的需求做出的新理解、新思考不谋而合。虽二者的对象皆是“人”,但新文科更具综合性,范围更广,具备更加宽泛的学科理念,人机工程学具有针对性,讲求设计领域的人机协调,强调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二)注重审美需求

新文科注重精微和独特的美感感知,具有高度通融性,与其他学科易共鸣,对高妙的精神升华价值下的审美情感具有较大需求,因此,在人机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审美理想、审美文化、审美精神并且对外输出,在此基础上凝华与渗透学科内蕴,注重审美需求。在新文科和人机工程学中探寻新的审美濡染,加强审美感受,以此充分体现学科的特色、风格与素养,丰富二者内涵,形成具备精妙精神与升华价值的审美文化特征。

(三)提高实践能力

新文科关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观念融合性的综合发展,但目前人机工程学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教材涉及面较宽,更偏向于理论,缺少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装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考核,仅通过看课本、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人机工程学教学若始终限制在书本及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学习,或使用非专业的简易设备进行教学,则难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拓展学科融合

新文科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利因素,根据人类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新的意识形态,人机工程学科需回应时代需求,寻找新的突破点,通过知识互渗产生新的学科融合,为学科发展创造新动力,使人、时代、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如:已有高校尝试将艺术学科和工科学科进行结合,结合当地实情进行学科融合发展,引入多学科、多角度的相关案例,设置具有拓展性质的双学科,以此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反哺、丰富新文科体系。

三、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思路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社会行为经济(SBE)学部,在2010~2020年学科发展战略报告《Building the Mosaic》中指出,未来10年学术研究特点是:数据密集(Data-intensive)、跨学科(Transformative)、强合作(Collaborative)、问题驱动(Problem-driven)。与科技同行,与时代发展同行,将学科多元化交互融合,加强信息和大数据的沟通共享,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活动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构思与现有条件相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构建多样化的混合教学模式,如;使用慕课“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善用网络课程平台,利用大数据以及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反馈,构思设计符合实情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利用竞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注重实践训练,以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兴趣爱好为契机,实际作品项目为导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相关学科竞赛与课程结合,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过程式教学;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强化实验自主性;在考核方式上,不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的“一考定终生”,避免单方面用理论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以模块化、任务驱动、小组协调,强化知识的结构性、引导下、共享性。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相结合,不仅要深入学习人机工程学概论,研究方法,几何尺寸,感知特性等基础性理论知识,而且要同时结合具体项目,以设计应用为目标,建立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逐步递进,层层深入,扎实。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显性知识中深入发掘隐性知识。

(二)融合多元学科进行教学设计,拓展学科综合性

通过工科思维的逻辑严谨性和对数据的观察理解性,结合文科的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拓展人机工程学的综合性,使其相辅相成,相互借鉴、整合、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科的综合素质,升华人机工程学内涵体系,抓住多元化的重点,形成聚合型学科结构。如:利用计算机学科的实证性与逻辑经验,从而使人机工程学既能保持艺术学科的人文性和特有艺术气息,又能在具体操作中保持理论与逻辑严谨性,具有扎实的数据基础,也可以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与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科综合性。或者将工科学科与人机工程学课程相结合,通过工科思维的逻辑严谨性与对数据的理解分析,促使人机工程学课程深入发展,以此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除此之外,也可让学生选修与人机工程学相近的其他专业学科作为同步学习课程,从而有效增强学科能力。通过多元学科融合教学,使学科的包容性、时代性、综合性就此得到凸显,升华人机工程学内涵体系。

(三)与社会接轨增强教学的独立性,寻找办学新方向

异地办学校区可以与当地政府,国外大学加强合作与联动,提高异地办学区课程知名度,减少对母体学校的资源过度依赖,追求课程教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寻求替代性教学资源,进行学科差异化发展,以此减少母体学校对异地办学校区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寻找子校区自身增长点,构建现代化办学方向。课程学习中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将对异地办学校区有所关注的学术机构、企业界的高端资源进行纳入,将人机工程学的实践教学任务与相关机构进行内外联动,以此形成资源整合,或者进行桥联机制,邀请校本部相关部门机构的领导人及负责人进行专业指导。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强学科独立性,与当地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结合,构建相关联实验室,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设能对地方产业提供有力支持的重点实验室或若干研究中心。考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当地支柱产业进行配套,同时考虑学科与当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配套,促进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双向进步,增强人机工程学的驱动力,实现从课堂到社会的同步结合。

(四)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督,完善学生监测体系

由专门的教学专家组或教学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对课程质量进行把关,积极行使主动权,以提高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异地办学过程中的人机工程学学科建设、教材筛选、学生培养等方面均需要课程教学质量监督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掌握,构成全方位的检测体系,对课程相关问题进行决策与把关,将人机工程学教学体系稳固化、规模化、专业化,以此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质量。可从课程的常规检查、教学规章管理制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学习成绩、课程大纲的撰写、师生互评以及取得的相关竞赛成绩、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监督,也可以利用相关专家教授或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考核,以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相关建议与修改意见,对课程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丰富学生监测体系,推动教学的合理、科学、有效。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以构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解决异地办学模式下人机工程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人机工程学教学效果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面对异地办学的资源依赖、生源质量、实验设施、信息交流不足的现状,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对学科的时代需求、审美需求、技能需求,提出解决方法,将教育资源与空间资源结合,进行综合性考量,为同类学校提供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猜你喜欢

文科异地校区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TheStudyofGenre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黑皮精灵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