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2022-08-04石雨婷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审美观文艺作品文艺

石雨婷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文艺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提高青少年对文艺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而是用优秀的文艺思想渗透到整个教育事业,以多种形式的优秀文艺作品及其内在精神培育青少年,最终借助优秀文艺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文艺教育的内涵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著中有着关于音乐教育的阐释,且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理论体系。这里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并非单纯指音乐教育本身,而是泛指一切文学艺术教育。柏拉图认为,因为年轻人天真无邪,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影响。要想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有正确的、优秀的文艺教育。避免孩子在一开始就对文艺有着错误理解。要想保证文艺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从其内容和形式入手。并重点强调要保证文艺作品的内容健康,故事一定要描述有益于启迪人内心真善美的美好事物。形式上一定要符合文艺作品的内容。总之,他的主导思想就是:文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是健康的、单纯的、朴素的、反映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只有这样年轻人所接受的教育才能确定是正确与优秀的。

对青少年进行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他们培养为“美”的人。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由内而外达到真善美,最终达到对人进行文艺教育的目的。柏拉图认为,对年轻人进行文艺教育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那就是在这个学习美的过程中,年轻人不仅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还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最终促进年轻人的成长。这是因为,文艺教育有着渗入人的内心的功能,然后悄无声息的影响人的性格和习惯。

二、文艺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对审美的需要,更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正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充满奋斗精神的新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向上的审美观。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虽然经历过磨难与苦痛,但是中华民族仍然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发展与时代相匹配的审美观。我们所崇尚的“美”应该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自然之美而非是畸形病态的审美。在新时代下,审美主体决不能仅仅依靠感性精神进行审美,而需要一定的理性精神作为支撑,避免审美方向的偏移。除此之外,新时代审美观一定是吸收了历史中美好的事物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蕴含了多少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才应该成为新时代审美的一面旗帜。

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念还未趋于稳定,是个体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的过渡期,该时期是人一生中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往往无法有效辨别善恶美丑,有时容易产生审美偏差。比如早期从日本流传过来的“伪娘”文化,到近年来效仿韩国训练偶像的方法,这种现象的产生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引导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的文艺教育活动,让青少年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学习和欣赏优秀文艺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并能够产生积极健康的思想,积极健康的思想能够使青少年产生审美自信,激励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态和行动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在文艺活动中获得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可以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充实自己的心灵,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转化为行动,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二)避免“饭圈文化”在网络文艺领域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图片以及视频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饭圈”文化带有明显的“泛娱乐化”色彩。一方面,粉丝群体大多是青少年,经济还未独立却盲目追星,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购买与偶像有关的一系列产品上,为偶像集资甚至在选秀节目中为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刷数据等违反社会公平的事情更是常见。另一方面,个别文艺作品被资本所裹挟逐渐流于低俗。过度的追求文艺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喜好,忽视了文艺作品给青少年带来的教育意义。长此以往,以市场和利益为中心来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最终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力。针对上述情况,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选秀节目和娱乐公司的管控,鼓励生产符合主流价值观和的文艺作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二为方针”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中去。思政教师也要对课堂不断地进行创新,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日常社会生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大会议上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重大指示,指明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勇于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以“德智体美劳”为塑造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面对种种情况对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思政教育。

三、将文艺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艺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等教具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也为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可能会使青少年减少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使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时,可以插入《中国机长》片段,片段中机长以及其他飞行人员在面对危险时临危不惧,着实令人敬佩,用其专业素养救下了所有乘客,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爱人民的大国形象。教师利用该教学素材引导青少年体会这种人民生命至上的追求与职业精神,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我们虽生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疫情期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奔赴抗疫一线,被习近平总书记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值得新时代青少年学习。钟南山院士为中国第一部抗疫题材电影《最美逆行》亲笔写了片名,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部电影的小片段,这部电影记录的是一群勇敢的人,为人类和民族勇敢逆行。还有许多在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江西南城的文艺工作者们自创的抗疫歌曲《明天花更艳》,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的画面,激起了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内容都蕴含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些作品展现出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让青少年知道在和平年代仍然有许多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伟大英雄。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艺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将主旋律电影融入青少年集体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已经在青少年中大范围普及,随着各种app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青少年在享受信息技术乐趣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低头族”。有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在网上的冲浪时间,严重与社会脱节,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而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注意到组织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加强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文艺教育,让青少年回归到现实的集体中来。利用集体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文艺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身心得到放松愉悦的同时,汲取到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核。青少年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一员,通过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认可,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自身对文艺活动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环境和青少年的喜好,开展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比如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及时进行一些符合青少年特征的艺术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红色主旋律电影或者在课后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主旋律电影拍摄基地。在举行红色节日纪念晚会时,加入和主旋律电影及其有关的艺术表演。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主旋律电影中的红色革命圣地,探访革命老战士。让学生在集体氛围中感受主旋律电影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强化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文艺教育,其最终落脚点是为了提升青少年明辨当代社会文艺思潮的能力,避免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影响,把握中国文艺自身的民族性,努力为宣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将时代性文艺作品融入青少年爱国教育

青少年的文艺教育要和时代产生共鸣,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强调的“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让文艺发挥最大能量。教师在将文艺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特点和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文艺工作者也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文艺创作当中,坚持党性、人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宝库。近年来,爱国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展现了祖国不同疆域风情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ufo”事件坐落到了我国贵州地区,让观众们领略到了大山大河的美好风光;还有一个关于许多人帮助一名老教师圆梦的故事,故事设定发生在东南地区浙江,也就是当年被称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地方,这样美好的自然风貌是属于我们中国,这种审美观念也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向青少年传递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文艺作品,有利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力。

还有许多科技片也向我们展现了时代价值,青少年群体本身对科技影片就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科技片向青少年传递核心价值观。比如《流浪地球》这部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影片,这对应着中国是一个农业民族的底色,它向我们表达了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离开故土的情感色彩,故乡这个桑梓之地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地方,哪怕都到了外太空,同样也没有舍弃,从贵州梯田到江南水乡再到浩渺星空,些电影细节中蕴含着时代价值,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二为方针”,将先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融入文艺创作中去,不断地为青少年提供文艺精品,更好地发挥文艺的寓教于乐功能。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继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志气,增强自身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将爱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行。在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将时代性文艺作品融入青少年爱国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深入了解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可以动员学生们就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观察和调研,引导学生们开眼看社会,激发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借助三方合力将文艺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处处体现着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因此,人们应该树立“大思政”理念,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充分将文艺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实践中,为青少年树立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做好指导,为青少年的发展开辟道路。首先,从家庭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关注孩子们的发展与变化,在发现孩子有爱美的表现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去自由地探索身边的美,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和打压,从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给予孩子正确的审美评价,让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其次,从学校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思政课堂是利用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灌输正确的文艺观、道德观,向学生们讲授正确的审美理论,并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确保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有正确的三观。最后,从社会看,社会要加强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监管,制定相关制度,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社会氛围。文艺工作者也应该勇敢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生产更加符合艺术规律的文艺作品,利用文艺作品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聆听时代的声音”,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少年进行文艺教育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及时代现实,鼓励青少年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引导他们通过合理科学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对青少年的教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国家也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教育更应该起到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展现阳光、健康、开朗的面貌。在思政政治教育中,将文艺教育内容积极引入青少年思政课堂,可以带领青少年领会文艺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文艺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审美观文艺作品文艺
文艺作品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1942,文艺之春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