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分析

2022-08-03王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2期
关键词:激光治疗瘢痕激光

王肖

近几年临床上针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一直是皮肤及美容科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干预、非手术干预两种形式,非手术形式主要为压迫疗法、瘢痕组织内长效糖皮质激素注射、放射线疗法、冷冻疗法等,方法迥异,但普遍存在疗程长、复发率高及疼痛等问题[1,2]。伴随近几年皮肤及美容科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成熟,CO2点阵激光技术在皮肤美容中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3]。在激光干预下,可通过局灶性光热理论,对瘢痕组织实施矩阵状排列的微热损伤治疗,进而促进包含表皮、真皮在内的全层皮肤的重建,有效促进面部光老化及增生性瘢痕等皮肤瘢痕的改善[4,5]。但目前临床上针对CO2点阵激光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后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并无统一观点,故本次研究主要以本院2019 年8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56 例形成时期不同的增生性瘢痕患者为例,分析予以CO2点阵激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8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6 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史及体格症状检查诊断为增生性瘢痕,且瘢痕形成时间≤12 个月;参与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孕早期或哺乳期女性;难以耐受激光治疗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时瘢痕时期不同分为对照组(瘢痕形成时间≤6 个月,26 例)与观察组(瘢痕形成时间7~12 个月,30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14 例;年龄22~55 岁,平均年龄(38.75±5.66)岁;瘢痕增生程度:轻中度、重度分别为17、9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22~57 岁,平均年龄(38.91±6.05)岁;瘢痕增生程度:轻中度、重度分别为21、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瘢痕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压力治疗、抗瘢痕药物干预及CO2点阵激光辅助治疗,治疗周期为患者满意或瘢痕消退,治疗频次为1 次/个月。具体治疗操作过程如下:在患者就诊时及治疗结束后分别以相同的相机参数,使用单反数码相机在固定距离及背景下进行拍照存档。予以瘢痕处局部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规格:10 g),并覆盖透明塑料薄膜1~2 h。在进行CO2点阵激光治疗前将药物、覆盖物去除,清洁术区,设置CO2点阵激光技术治疗模式为Aesthetic(美学),参数结合患者实际瘢痕情况设置如下:光束点总能量:240~1440 mJ;功率:40~60 W;脉宽:1.0~2.0 ms;光束点脉冲数:1~3 个;光束密度:4~7 档。治疗后1~3 d 以无菌敷料包扎并确保10 d 内治疗区域干燥,避免日晒。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VSS 评分、VEGF 和TGF-β 水平、VAS 评分、治疗次数、误工时间及色素沉着发生率。①VSS 评分:采用VSS 对瘢痕增生情况进行评价,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从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等方面进行评价:a.色泽:总计3 分,色泽接近正常肤色为0 分、色泽较浅为1 分、混合色泽为2 分、色泽较深为3 分;b.厚度:总计4 分,正常为0 分、<1 mm 为1 分、1~3 mm 为2 分、3~4 mm 为3 分、>4 mm 为4 分;c.柔软度:总计5 分,正常为0 分、柔软为1 分、柔顺为2 分、质硬为3 分、弯曲为4 分、挛缩为5 分;d.血管分布:总计3 分,瘢痕红润程度接近正常皮肤为0 分、偏粉红为1 分、偏红为2 分、呈紫色为3 分。总计15 分,评分越高则瘢痕增生情况越严重。②血清VEGF、TGF-β 水平: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3 ml 静脉血,置于干燥管,经室温静置3 h,离心处理(3000 r/min,15 min),取上层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③VAS 评分:应用VAS 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疼痛度进行评估,总计0~10 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S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V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

2.2 两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对比(,μg/L)

表2 两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对比(,μg/L)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VAS 评分对比 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治疗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治疗次数、误工时间、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误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次数、误工时间、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比[,n(%)]

表4 两组治疗次数、误工时间、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瘢痕组织是在机体修复创伤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产物,而增生性瘢痕则是一种能够对机体器官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的病症,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因素多样,一旦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即会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6]。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发生创伤后愈合期间留下的痕迹,对比正常皮肤有明显差异,一般呈现红色或暗紫色,皮肤表面会出现增厚情况,且质硬,病症表现以瘙痒、疼痛为主[7]。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该病症的治疗措施较多,其中以糖皮质激素注射效果较为理想,其可通过抑制纤维细胞退变及成纤维胶原蛋白合成而达到治疗效果。但既往研究也显示,单一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不仅起效慢,且在改善瘢痕厚度、色素沉着方面效果欠佳,因而深入探析科学的治疗方案尤为关键[8]。

在现阶段皮肤及整形外科技术不断提升下,临床上针对瘢痕、组织凹凸不平等肌肤问题也引入了新的治疗措施——激光治疗[9]。近几年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氦氖激光、脉冲染料激光、CO2激光等多种激光设备均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发挥了一定效果,在解决皮肤色素异常、功能缺陷、瘙痒等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0,11]。其中,CO2激光为瘢痕治疗中应用最早,但其具有修复时间长、损伤大的弊端,出现红斑、新生瘢痕、色素沉着风险较高,故应用存在一定局限[12]。而在激光技术持续优化发展下,CO2点阵激光技术则逐渐成为新一代皮肤美容治疗的新兴技术手段。在临床应用中,CO2点阵激光可产生阵列样排列的微小光束,在皮肤表面作用后,激光能量能够完全被治疗区域皮肤组织内水分吸收,并气化形成多个柱形结构微损伤区,进而针对瘢痕部位矩阵状排列的微热损伤作用以热刺激形式促进皮肤均匀修复程序启动,促进各层皮肤组织的重建[13,14]。而且在激光治疗中微孔周围组织可良好保持,能够有效规避激光损伤,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合此次研究可见,在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瘢痕皮肤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不同瘢痕时期患者而言,采取CO2点阵激光治疗均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更好地获得患者的认可。在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阶段,VEGF是较为关键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可对血管形成、组织修复再生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其表达水平过高时则会促使增生性瘢痕患者血管异常增生,进而为瘢痕组织提供氧分,导致胶原纤维表达加重,促使瘢痕加重。TGF-β 则与创伤愈合间有紧密关联,在其表达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创伤愈合,但在创伤修复后期,过度表达的TGF-β 则会促使瘢痕形成,并导致部分组织纤维化。而且炎性细胞耗氧量增加以及氧化应激失衡等情况也会促使瘢痕组织处于缺氧环境,导致VEGF、TGF-β 靶基因大量转录表达,形成恶性循环,促进增生性瘢痕早期发展。此次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TGF-β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O2点阵激光在6~12 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治疗中效果较<6 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更为理想,有助于抑制瘢痕成纤维化。同时此次研究还显示,初次治疗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见,瘢痕的增生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瘢痕形成初期(3~6 个月)处于瘢痕增生期,这一阶段瘢痕会不断增长;此后则会慢慢变平,进入消退期(约持续半年左右),此后在2 年左右的时间里则逐步进入稳定期。此外,在瘢痕形成期间,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比例也会出现动态变化,在瘢痕形成初期,Ⅰ型胶原逐渐增加、Ⅲ型胶原逐渐下降,此后将随着瘢痕形成时间的延长,Ⅲ型胶原则会逐步降低,使得瘢痕组织处基本为Ⅰ型胶原。这也说明,在瘢痕增生期,瘢痕组织仍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因而患者疼痛感更为严重,且在治疗中瘢痕消退效果也有一定局限。而随着瘢痕形成时间的延长,瘢痕组织也逐步趋于稳定,此时在实施CO2点阵激光治疗下则能够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治疗效果。此外,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误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静等[15]在相关研究中也发现,在采取CO2点阵激光治疗下,1 年组患者治疗次数、误工时间分别为(2.75±0.62)次、(20.00±4.63)d,均优于半年组的(5.20±0.56)次、(38.80±4.8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瘢痕形成时间半年内患者治疗次数及误工时间更长。这主要是由于在瘢痕形成短期时间内激光治疗疼痛程度更重,多需配合麻醉治疗;且瘢痕形成短期患者自身皮肤修复能力尚未恢复,故治疗所需时间更长,误工时间也更长。

综上所述,针对增生性瘢痕形成不同时期患者予以CO2点阵激光治疗均可发挥理想效果,但瘢痕形成接近1 年患者治疗次数更少,误工时间更短。因而针对瘢痕形成时间半年以内、疼痛耐受差、瘢痕面积大者,建议适当延长激光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激光治疗瘢痕激光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瘢痕也可能会癌变
激光治疗牙体牙髓牙周病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点阵铒激光治疗痤疮疤痕临床疗效观察
点阵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效果和对面容美观的影响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激光熔覆专题文摘
激光3D长绳
神奇的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