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脾虚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8-03谭国勋刘佩珊梁丽笙徐烨
谭国勋 刘佩珊 梁丽笙 徐烨
ICP 是产科常见病,也是一种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以肝酶、胆汁酸增高、黄疸、皮肤瘙痒为典型临床表现,会增加胎儿窘迫、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1]。ICP 虽会在分娩结束后,其各项临床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并不会过多的影响妊娠者。但其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ICP 随着胎儿分娩后黄疸及皮肤瘙痒会逐渐消失,妊娠者预后较好。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是目前诊断的敏感性指标。而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严重。有研究证实ICP 与新生儿黄疸关系密切,该病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孕产妇凝血功能异常。而就目前,医学界对ICP 发病原因仍未完全明确。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高危孕产妇增多,ICP 发生率也随即增多。故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对该并发症的重视度,并给予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2]。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在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疏肝健脾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ICP,以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且在该疾病的诊断中,TBA 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公认的该疾病诊断的敏感性指标,故可以机体内TBA 含量评定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产科2020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脾虚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观察组年龄20~37 岁,平均年龄(28.92±2.98)岁;对照组年龄20~37 岁,平均年龄(29.11±3.0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孕周>32 周;②体质与《中医诊断学》中脾虚型症候相符:脉缓弱,舌淡苔白,浮肿,肥胖、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精神倦怠,肢体乏力,大便溏薄,食后腹胀纳少);③不存在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④对本研究涉及用药耐受;⑤入组前未接受会影响肝功能的药物治疗。排除标准[4]:①与纳入标准中任一项不符者;②年龄>45 岁或<20 岁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④无法积极配合治疗者;⑤体质不属于脾虚型者;⑥入组前接受会影响肝功能的药物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Losan Pharma GmbH,注册证号H20150365)治疗:服用250 mg/次,2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增加疏肝健脾中药治疗,具体组方:白术、黄芩、山药、生麦芽各15 g,云苓10 g。合并大便溏薄症状者加苍术10 g;合并浮肿、腹胀痞满症状者加大腹皮10 g;合并少气懒言、乏力症状者加党参10 g。药物经浸泡后,取1000 ml 水,中火偏大煮至沸腾后,改文火煎煮40 min 左右最终煎至余200 ml,1 剂/d,分早晚日2 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TBA、CG)以及纳少症候发生情况、治疗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BA、C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BA、C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纳少症候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纳少症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纳少症候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纳少症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纳少症候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已不符合人口国情的需求。目前,我国已开放二胎、三胎政策,并颁发了相关对多胎家庭的利好政策,妊娠的数量较开放政策之前,呈急剧上升趋势[5],而伴随而来的是,与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提升。其中如ICP,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以皮肤瘙痒及黄疸为主要特点,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大关联,并极易受到机体内部环境的影响。当孕妇在妊娠期间外界环境发生改变,雌孕激素代谢发生改变,进而诱发肝内胆汁代谢异常,造成胆汁淤积[6,7]。该并发症发生后,会增加早产、死产、死胎、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导致围生儿患病率以及死亡率提高[8-10]。ICP 是妊娠期特有疾病,疾病发生后,如未给予及时干预,母体肝功能会发生代谢异常。并随着病情的加重,母体的凝血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增加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11-13]。并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中,有1/3 是由于ICP 所诱发的[14]。经临床研究表明,产妇自身受该疾病的影响较低,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胎儿的生命安全受到了较大威胁[15]。并有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该疾病是诱发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而一旦造成新生儿发生黄疸,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其机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造成新生儿出现组织器官、巩膜以及皮肤黏膜黄染的现象,即临床中所提到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如果胆红素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胆红素会透过血脑屏障,影响新生儿的听力以及智力,不利于其健康的生长发育。故提高对ICP 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17]。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为熊去氧胆酸,其属于降胆酸的一线药物,但其在ICP 的治疗中疗效仍不确切,与其他药物对照相比,如在针对皮肤瘙痒的缓解上、针对相关的血清学指标的降低上,还有其他的治疗效果,如在延长孕周、改善母儿预后等多方面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部分的学者持保留性的意见,有专家针对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其获得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虽然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相关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ICP 患者在妊娠后期的安全性,但是在针对症状和减少围生期不良结局的相关情况的方面改善效果,并不十分的理想。同时,患者较为容易出现相关的停药后反跳情况,对于患者的恢复效果并不十分的理想[18,19]。在祖国医学中,ICP 病归“肝”,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木旺以土需,进而引发脾虚。《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0]。脾虚型的ICP 即由肝将病气传于脾,脾属于后天之本,负责气机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减弱,孕妇对饮食无法正常消化,导致胎儿在宫内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导致胎儿的成长发育受到影响。国内有研究提示,对于此类的患者,实施以S-腺苷蛋氨酸(SAMe)类的药物进行相关的治疗下,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在用药后的某些妊娠结局,如降低患者的剖宫产率,有效的延长孕周,但停药后多数的患者都存在着胆汁酸反跳的情况出现。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ICP,在相关的中医分型中,偏实热、阴血虚及痰湿型孕妇易发生ICP。可以通过对孕妇进行调护,使偏颇状态得以纠正,从而降低ICP 的发病率,最终可以达到较好的降低ICP 对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影响的效果。基于此,需在健脾的基础上予以疏肝治本,使病情得到根本控制。健脾之法是将脾扶正,方中生麦芽:性平味甘,归肝、胃、脾经[21],具有解郁疏肝的作用,多被应用于肝胃不和的治疗中。山药:性平味甘,归肾、肺、脾经,具有固精止带、补脾肺肾、益气养阴的作用,多被应用于脾胃虚弱的治疗中。黄芩:性寒味苦,归大肠、胆、胃、肺经,具有除热安胎、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白术:性温、甘,味苦,归胃、脾经,具有安胎、止汗、燥湿利水、补气健脾的作用。云苓:性平、味甘、淡,归肾、脾、心经,具有健脾安神、利水渗湿的作用[22-24]。与山药、白术共凑健脾之功效,使因脾虚诱发的纳少症状得以缓解。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BA(10.82±0.34)μmol/L、CG(5.19±0.44)mg/L 均低于对照组的(24.22±1.91)μmol/L、(9.33±1.09)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纳少症候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纳少症候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药治疗ICP 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于缓解皮肤瘙痒和改善妊娠结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熊去氧胆酸或熊去氧胆酸联合S 腺苷蛋氨酸治疗ICP,效果更明显,可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疏肝健脾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脾虚型 ICP 可改善症候,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