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三间寸”灸法再探讨
——兼与《李鼎先生“横三间寸”灸法的解说和临床应用》一文商榷

2022-08-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灸法千金定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王 静

“横三间寸”是一种不常用的灸治法,该法与背俞定位及灸法、灸量等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针灸理论和应用中有其独特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最近读到陈瑞莹等的《李鼎先生“横三间寸”灸法的解说和临床应用》[1]一文(下称陈文),颇有所得,唯此文关于“横三间寸”灸法的解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现就此略申拙见如下。

“横三间寸”的来源

现存文献中,“横三间寸”最早见于成书于652年的唐代医籍《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682年的唐代医籍《千金翼方》也录有此法,两书所载可互为校正和补充。唐代之后,成书于984年(当北宋太宗雍熙元年)的日本医著《医心方》有此法的记载,可作参考。宋代以后,此法很少应用,但有医籍转录了这些条文,仅文字略有参差。故分析“横三间寸”,重点在于分析这三个来源中的有关记载。

1.《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2],也称《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家孙思邈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综合性医著,除卷二十九和三十专论针灸之外,其他诸卷亦有散在论述。

此书卷二十九题名《针灸上》,是刺灸法专篇。其中“灸例第六”对“横三间寸”作解释道:“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2]518

在卷二十九之前另有条文,但均无具体方法,仅言施治部位、主治和灸量。

《卷八·诸风第二》载:“心输穴,在第五节(一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寸,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灸二三百壮。”[2]161

《卷十六·痼冷积热第八》载:“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2]301

《卷十九·补肾第八》载:“五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灸肾输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2]359

《卷二十一·消渴第一》载:“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输百壮,横三间寸灸之。”[2]378

《卷二十四·瘿瘤第七》载:“瘿,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2]442

2.《千金翼方》

一般认为,《千金翼方》[3]是孙思邈补《千金要方》不足之作。此书卷二十六至二十八专论针灸,亦有针灸条文散见于其他各卷。此书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该书未说明“横三间寸”的具体方法,仅言及施治部位、主治和灸量。

《卷二十七·肝病第一》载:“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针入三分泻之,横三间寸灸之。”[3]324

《卷二十七·脾病第五》载:“腹中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3]328

《卷二十七·肾病第九》载:“肾俞,主五脏虚劳,少腹弦急胀热,灸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腰痛不得动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柱地度至脐,取杖度背脊,灸杖头处,随年壮,良。灸讫,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脱肛、不食、长泄痢,妇人崩中、去血、带下、淋露、去赤白杂汁,皆灸之。此侠两傍各一寸,横三间寸灸之。”[3]331

《卷二十八·消渴第一》载:“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壮,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建氏灸消渴法:初灸两手足小指头及项椎,随年壮;又灸膀胱俞,横三间寸灸之,各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侠脊梁一寸半,二穴随年壮……又灸肾俞二穴并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侠脊两傍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3]333

《卷二十八·脱肛第七》载:“灸瘿法……瘿,恶气,灸胸堂百壮;又灸天府五十壮;又灸大椎,横三间寸灸之……瘿,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3]335

3.《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的著作。此书内容辑自中国隋唐之前的诸多医著,其中部分著作均已亡失。两条有关“横三间寸”的条文正出于这些佚传文献中。

《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载:“《龙衔素针经》曰:热府大椎,上去发一寸,横三间寸。”[4]

《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载:“《小品方》云:灸腰痛法,令病人正踦立,以竹杖注(拄)地,度至齐(脐)。以度注(拄)地,背正灸脊骨上,随年壮。灸竟藏竹,勿令人得之。灸丈夫痔下血及脱肛不入,及息下长泄利,妇人女子月崩去血,乍止乍发,及滞下淋沥,长去赤白杂汁,皆灸此。又侠两旁各一寸复灸之,为横三穴间一寸也。”[5]

陈文的理解

由《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选文可知横三间寸的施灸方法,即一寸有三个艾炷,每个艾炷直径三分,如此三个艾炷施灸所在之处即为一寸,这就是“三壮之处,即为一寸”。

“三壮之处”,陈文误引为“三壮之内”,可能的原因是,陈文强调的“一寸有三灸”是指“3个艾炷平列相当1寸”,而非3个艾炷所在之处为1寸。陈文引用《医心方》所引《小品方》条文“又侠两旁各一寸,复灸之,为横三穴间一寸也”,来说明“横三间寸”的施灸法是“以3分宽的艾炷去灸穴,选正中一穴,旁开二穴,穴与穴之间约隔开1寸”,同时认为“3个穴位之间空隙1寸,此外还有3穴本身每穴不小于3分,3穴合为1寸的部位。两者相加共为3寸,正合‘夹脊相去三寸’的背俞部位”,即“横三间寸”施灸时所取部位与当代背俞穴旁开后正中线1.5寸的定位相合。陈文所认为的“横三间寸”即图1 所示。

图1 陈文“横三间寸”示意

陈文提出,“横三间寸”施灸时,不是同时施灸,而是“先正中后两侧分3次施灸”,但没有指出相应的文献依据。陈文还认为,“横三间寸”除用于背俞外,还“扩展到奇穴”,如天瞿旁穴和胃管下俞。此外,陈文详细说明了“横三间寸”的临床应用,但其操作和疗程等都和文献记载不合。这些观点是否合理,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判断。

对“横三间寸”条文的分析

1.“横三间寸”的施治部位和艾炷排列方式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医心方》“横三间寸”所取的部位,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前后正中线;②心输(俞)、肾输(俞)、小肠输、膀胱输、团冈;③胃管下输(胃下输);④杖头处及侠两旁各一寸。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梳理,可以知道“横三间寸”的艾炷排列方式。

前后正中线 这一类包括“第十四椎与脐相当”、大椎和天瞿。“第十四椎与脐相当”的位置在后正中线上;大椎在后正中线上;天瞿,《千金要方·卷十八·咳嗽第五》[2]330和《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大肠病》[3]331注明此为“天突”的别名,在前正中线上。

心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团冈 《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选文说明了心俞的定位是第五节或第七节对心,即在后正中线上。这一定位与现代心俞穴的标准定位不符。但是此条选文的前后文中,有其他背俞穴的常规定位及灸治法。如其前有“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猝发动不自觉知……次灸心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次灸肝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肾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膀胱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2]160- 161,其后有“大肠俞在十六椎两边相去一寸半……灸百壮,三日一报”[2]161,说明在《千金要方》中,各背俞穴的定位与当代标准定位没有差别。原文心俞的特别定位,是源于“横三间寸”的特别操作。

《千金要方·卷十六·痼冷积热第八》《千金要方·卷十九·补肾第八》《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肾病第九》三条选文“肾俞”句所出章节不同,但是文字风格、主治病证、灸法、灸量都相当接近。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灸治部位,第一条为“第十四椎与脐相当”,后两条为肾俞。按标准定位,“肾俞”当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但是结合这三条的相似度,以及《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心俞“第五(七)节对心”的特殊定位,此处的肾俞,因采用了横三间寸灸法,其定位也很有可能就是第一条所提到的,与肾俞在同一椎体水平的十四椎当脐处,位于后正中线上。

《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第一》《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选文中,小肠输和膀胱输主治、取穴、灸法相同,但未提及定位。但后者后文“建氏灸消渴法”对其他取穴进行定位描述时,称“脾俞下四寸,侠脊梁一寸半”或“肾俞下三寸,夹脊两傍各一寸半”。显然,此处脾俞和肾俞的定位是在后正中线上。由此可推断,这两条选文所说的小肠俞和膀胱俞也应在后正中线上取穴。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脾病第五》选文所提及的团冈,仅提及定位在小肠输下二寸。根据前述分析可以推测,使用横三间寸法时,团冈应在后正中线上取穴。

胃管下输(胃下输) 《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第一》《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两条选文主治、取穴、灸法均相同,但有文字差讹。其中前者“横三寸”之“寸”显系讹字,后者“胃下输”即应为“胃管下输”。两者均用了“三穴”的描述,也造成了后世对胃管(脘)下俞是双穴还是三穴的误解[6]。根据对《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选文的分析,可知对胃管下俞施以横三间寸法时,有三个艾灸处,这三处即所谓“三穴”,而施用“横三间寸”法时,胃管下俞本身的定位,应和前述心俞、肾俞、小肠俞等一致,即应在后正中线上取穴。

杖头处及侠两旁各一寸 这一部位出自《医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选文。《医心方》所转载的《小品方》是陈文观点的主要参考。此段和《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肾病第九》选文中的“腰痛不得动者”内容相似,仅文字略有差异,显然来源相同。该法定穴时,先以竹杖拄地,量出从地面至脐的高度,然后据此高度,定出杖头在脊骨的相应部位,用以施灸。该取穴法实质是定出与脐相当的椎节,相当于前文“十四椎与脐相当”处。穴位确定后,不同的病症,灸法不同:腰痛,竹杖头处随年壮施灸;对男女二阴等病证,采用横三间寸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肾病第九》选文称“皆灸之。此侠两傍各一寸,横三间寸灸之”,而《医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选文为“皆灸此。又侠两旁各一寸复灸之,为横三穴间一寸也”。两者均指在此处,即杖头处施以横三间寸法,而据取穴法,杖头处在后正中线。

《医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选文中的“复灸之”,可能是陈文“先正中后两侧分3次施灸”的依据。但是,“复灸之”本身仅表示重复,没有“分3次”之意;而且《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肾病第九》选文所述的方法,与其他选文中的“横三间寸”没有区别,故不能仅凭此就得出“3次施灸”的观点。

至于《医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选文中不同于《千金方》的“横三穴间一寸”之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为艾炷横置于三穴,三炷横向两端间的距离为1寸,艾炷之间的间隙可忽略不计;一种即陈文所说的“穴与穴之间约隔开1寸”。“侠两傍(旁)各一寸”中的“各一寸”,应是陈文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也是该文认为“横三间寸”是取“夹脊相去三寸”背俞穴的依据。单就本节文字而言,陈文的理解没有大问题。但是,综合前文分析可知,在不采用“横三间寸”时,背俞穴完全是常规取穴常规施灸,即在椎下旁开一寸半,而非一寸处施灸若干壮,与“横三间寸”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故有学者认为,“各”是衍文[7],这样“侠两傍一寸”正说明“横三穴间一寸”所取的三穴位于脊正中一寸的范围之内,这可能也是杨玄操所说的“诸输皆有三穴”[4]的根由。

以上分析说明,“横三间寸”的施治部位主要在后正中线一寸范围内,椎节上或椎下均可,而艾炷排列方式为三个艾炷横置于此一寸范围之内。敦煌卷子P.3930不知名医方唐人写本载有“治瘦病,当灸病人脊中当节三间寸,三、二七壮”[8],也可说明,至少在唐代,有一种施治于脊背正中,正当节(椎、棘突)处的灸法,此处“三间寸”的含义当与“横三间寸”相同。

背俞与椎节同一水平,将脊背正中一寸范围视为背俞定位,并非“横三间寸”法独有。《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所转录的《华佗针灸经》中,背俞定位均以“第X椎”为参照,具体位置则是“诸椎侠脊相去一寸”[4],与当代华佗夹脊定位类似。由此或可推测,“横三间寸”与华佗针法有一定关系。

2.“横三间寸”与奇穴

根据“横三间寸”的取穴法可知,在天瞿施灸治瘿时,并不存在“天瞿旁穴”一穴。原昌克《经穴汇解》提出“天瞿傍穴”时,并未说明该穴定位,仅引用了《千金要方》的原文,即《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瘿瘤第七》选文[9]。可知原氏并没有“天瞿旁穴”的文献来源,而极有可能是望文生义地杜撰了这一奇穴[10]。

胃管下俞在当代属经外奇穴,但《小品方》《千金方》之时,循经考穴之说尚不流行,奇穴之说并未出现。当代腧穴主要来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主要见于《针灸甲乙经》),第八椎下未列腧穴。但除《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外,腧穴尚有其他来源和流派,《医心方》所载的“诸家取背输法”即为一证。在此文中,每一流派的背俞取穴和命名方法各不相同[11],如“背第八椎”处,《华佗针灸经》认为“侠脊相去一寸”处为肝俞,也称胃俞,而《龙街素针经》认为“侠脊相去三寸”为胃管下俞[4]。《千金方》中的胃管下俞横三间寸灸法,无疑与华佗一派更为接近。由此或可认为,陈文称横三间寸“扩展至奇穴”之说并不确切。

3.“横三间寸”的治疗时机、灸量与疗程

“横三间寸”法所用的灸量通常较大,多为百壮、二三百壮之类,这可能与“横三间寸”主治疾病的性质有关。如《千金要方·卷十九·补肾第八》选文,五脏虚劳等疾,可以常规取穴法灸肾俞,但对虚冷,则需增大灸量,且“横三间寸”灸之。这种灸量亦有疗程之意。因为百壮、数百壮之灸,非一日所能完成,而是日灸数壮,累计至所需壮数方可。个别选文壮数较少,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之膀胱俞,灸三十壮,但需“五日一报之”,且此穴仅是“建氏灸消渴法”中的一个环节,说明总的灸量还是较大的。同时,这些选文也都未就治疗时机给出任何建议。

与之相对比,陈文临床应用“横三间寸”时,于三伏天头、中、末伏,每隔10天灸治一次,每次1穴,每穴施以1分艾炷直接灸,连续9壮,灸后贴太乙灸膏。这些描述与“横三间寸”并不契合,其作用是否相同也需另行考察。故陈文中的灸法,有传承、有创新,兼取伏灸理论,或可视作“横三间寸”的改良方法,但不宜名之为“横三间寸”,以免混淆概念。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文献,“横三间寸”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但该法或可溯源至成书于5世纪的《小品方》,此法取背俞法有别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甲乙经》,而与《华佗针灸经》及华佗夹脊取法类似。

“横三间寸”的具体方法为:取前后正中线上的腧穴,前正中线上者主要为天突,后正中线上者可用同椎体水平的背俞穴命名,但定位不限于椎下,亦可在椎节上。施灸时,穴上置一3分艾炷,紧邻此艾炷两旁同一水平再各置一3分艾炷,3个艾炷横向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寸(参见图2)。“横三间寸”的灸量与其主治疾病的性质相关,一般较大,可至二三百壮。

图2 “横三间寸”示意图

猜你喜欢

灸法千金定位
虎家“四千金”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少儿智能定位鞋服成新宠
把握新定位、新要求 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难与易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千金醉琴
“第一千金”切尔西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