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华月刊》办刊特色及社会影响初探

2022-08-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东华月刊华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 明

《东华医院月刊》是香港最早的华人慈善团体——东华医院创办并向社会免费发放的院刊,首次发行于1931年9月,中央印务馆承印,16开本,竖版,计划每月发行,但因经济危机和战乱的影响,仅发行一期特刊后停刊。1947年10月更名为《东华月刊》重新创刊(以下简称为《月刊》),多为每月一期,每期页码不固定,最多一期达161页。1931年至1959年发行3卷,分别为第一卷7期、第二卷8期、第三卷9期;第一卷第1~6期设有合订本,附合订目录,收藏于东华三院文物馆。

《月刊》最初以公开院务、宣传慈善、医学科普为主,1948年6月改版后,设立赈灾、防痨、医药学专页,三院记事、参政资料专栏,同时开设面向民众生活的护士园地、科普小品和诗词散文等栏目。随着东华慈善事业的拓展,刊物发行范围远涉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本文以文献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其办刊特色及对香港华人社会的影响。

院刊联动,宣扬慈善的办刊理念

《月刊》的出现,与东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香港开埠后,人口及进出口贸易量迅速增加,政府虽开办数家公立西医院,却因华人对西医、西药的疑虑,加之收费高昂等原因,无法满足华人的医疗需求。随着华商崛起,他们维护自身利益和参与社会公益事务的诉求日益提高;英政府也意识到笼络华人的重要性,开始与精英层的合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东华医院的诞生。1869年6月1日,港府授意成立医院委员会,在委员会捐款和政府资助下,1872年2月14日东华医院正式开幕[1]。东华医院及其后创办的广华医院、东华东院并称东华三院,是以医疗为基础的华人慈善机构,“东华医院月刊序”中将创办宗旨概括为“盖院之名虽系以医,其筹办事业则不限于医,凡扶危济困,赈饥拯溺,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捍灾御患,掩骼埋胔,敬老怜幼,矜孤恤寡,有施于人,能济乎众者,不分巨细,不择难易,皆竭力以赴之”[2]。救助范围不仅限于香港,更远涉内陆省份以及海外诸国,通过慈善活动使香港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枢纽。

1931年6月,三院合并,当年三院总理有感于“声誉虽广,人但称其建设之规模而未详其措施之节目”,筹划编纂《东华医院月刊》,旨在“一以陈述办理之精神,一以树立薄海内外振兴慈善事之形式。愿阅者闻风而起焉”[2]。9月,首期特刊发行,三院总理同时兼任《月刊》义务专员。首任主席颜成坤撰写的《发刊词》重申办刊目的:“使读者了然于院中诸同人之瘁心力而无所自私利,亦更使读者对之如对郑侠流氓图,有以激发善其心而乐为之助力。”[3]卷首收录了众多华人领袖的题词,如保良局首任总理谭焕堂题字“善与人同”、华商总会主席黄广田题字“香海慈林”等;正文页眉处标有劝善名言,如“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语多出自儒家,字体、内容均不相同,颇具文化价值。

《月刊》首期刊载全体顾问、总理肖像,医院设施及医护工作场景照,设立“院史”“经济状况”“院务”等栏目。可见,《月刊》与东华三院的发展密切相关,刊物的人员构成、栏目设置和内容安排,均具有院办期刊的鲜明特色。

促进医药研究,重视公共健康

1947年重新创刊后,《月刊》加强了对医药研究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时任主席徐季良撰写的“创刊词”,指出办刊目的是:“第一,本院为香港唯一之华侨慈善机关,本院之兴替,胥与侨胞之福利有关,如何济贫恤孤,救伤扶危,应向社会人士切磋、呼吁之处甚多;第二,晚近科学进步,医药知识,日新月异,医院既为治疗机关,亦为研习医药学术之所在,唤起市民注意卫生,促进健康,尤其责无旁贷。”[4]在宣传慈善事业与阐扬医药学术并重的办刊理念下,《月刊》在原有板块基础上,增加医药研究和医学科普内容,逐步成为以医药研究为主的科技期刊。连同特刊在内,总计收录医药学文章226篇,内容涵盖临床各科,包括国外最新医药研究、意外急救法以及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除了作为医疗工作者交流的平台,《月刊》还收录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小品、游记、小说等,间或介绍一些医疗相关的奇闻异事,如《杨妹九年不食之谜》《传奇式不食的张黛琳》等,吸引非医学专业读者,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针对肺痨发病率较高的现状,1947年11月开设“防痨问题专页”,介绍国内外肺痨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香港防痨运动成效。编者在专页前言中,用标题文章及数据图表说明肺痨的危害:“据三院最近统计,留医三院之病者以痨病为最多,中国内地,大致情形相同,虽死亡数字,尚无详确之统计,但为数之重,当极可怕。”[5]以此呼吁政府和民众重视公共卫生,加强传染病隔离制度,推广疫苗接种。至1950年5月,总计发表肺痨相关文章19篇(占医药类文章总数的8.4%),包括 《BCG在中国的进展》《三院留医病人:肺病最多》《由防痨说到医药救国》等,其中针对肺痨防治提出的隔离制度、疫苗接种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国民教育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关注女性和儿童疾病防治与日常保健。总计刊登妇科疾病、孕产类文章35篇(占15.5%),如《进步的子宫癌疗法》《三位医生给母亲的忠言》《指导受孕的体温记录表》等;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儿童培训类文章32篇(占14.2%),如《儿童的免疫注射——小儿普通疾病的预防》《儿童训练——如何发展他的领导才能》《关于孩子口吃的一些问题》等。

由于港英政府对中医疗效持怀疑态度,加之西医为本的医疗政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东华三院的中医力量逐渐衰弱,东华从最初的中医院逐渐转变为西医医院,这种转变从《月刊》发行时期收录的大多为西医内容可以看出。

宣传义务教育,推进执业培训

《月刊》总理专员认为儿童教育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受到重视,“我们看见无数的适龄儿童,因缺乏学校的收容无法受到应得的教育,而这许多正受严重学荒袭击的幼童和青年,正是未来中华民族立国的骨干,未来中国的前途,全在他们肩膀之上,他们的品质、能力、才具,是决定中国前途强弱、荣枯、兴衰、存亡的最主要的条件,这真是一个动魄惊心、可恐怖、可焦虑的重大问题”[6]。《月刊》对东华三院下属义学进行系列报道,刊载《由救济学荒说到免费教育》《东华三院办理义务教育展望》等文章,详细记录了东华义学从传统私塾改革为现代学校模式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义学的大力宣传,让华人平民获得免费教育信息,提升了华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华人平民实现阶级跃迁提供了机会。

在成人教育方面,《月刊》对东华三院下属护士学校的执业资格考试、毕业典礼等重大事件进行专题图文报道。设立“护士园地”专栏,每期收录文章2至9篇不等,作者均为三院工作的护士,内容多为反映院内工作、生活感受的叙事或抒情散文,如《毕业与职业》《对白帽子和头巾的感想》《接生房的见、闻、问》《第一次守夜》。通过介绍护士的日常工作,让民众了解病房护理工作内容,改变华人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收录相关文章109篇,其中包括17篇图文报道,4期主题封面,分别为:1948年6月,东华医院本届全体毕业护士合影;1948年10月,广华医院筹建护士宿舍地址全景;1949年3月,东华医院毕业护士与总理护士长合照;1949年5月、1950年2月,荣获个人及团体冠军奖之东华东院卖花出力人员合照。

联络海内外华人,构建慈善网络

香港华人多来自内地,清末以后又有众多华人经香港前往东南亚及美洲务工,使香港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枢纽。东华三院贯彻“生有所安,死有所托”的宗旨,为海内外华人提供医疗救助、赈灾助困、原籍安葬等服务,随着国际声望的日益提升,逐渐形成了以东华为中心的全球华人慈善网络。

《月刊》设有“赈灾专页”,刊载三院在海内外开展的赈灾助困、筹款和善款使用情况。特刊中,编者以4个版块22页的篇幅,以数据、赈灾日记、媒体报道、往来函件、会议纪要等多种形式,对东华三院在长江水灾中的救助工作进行了详细报道。“三院总理出发散赈水灾日记”“筹赈华北水灾之往来函电”等一批原始资料,增加了刊物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月刊》连续刊载了《本院赈济两广水灾概况》《论述珠江流域全面水利建设》《三院救灾团二次赴粤桂散赈经过》等多篇评论文章,呼吁政府关注华南地区水灾频发现象,加强水利基础建设。

受儒家思想影响,华人群体素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为此,东华三院成立义庄为贫困居民提供免费殓葬,同时为海外华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务。这种独树一帜的服务内容加强了东华与海外华人社团的联系,奠定了东华三院在海外华人团体中的崇高地位。《东华大院资送归国失业华侨回籍人数表》《三院遣送海外归来的难民》《东华三院施棺表》等,记录了从遣送贫侨回籍、解救被贩卖海外妇女到施棺归葬等一系列服务。与此相应,中国内地遭受自然灾害及战乱时,《月刊》以《新加坡华侨筹赈华南水灾委员会拨汇巨款交由本院办赈》《敬向侨胞进一言》等文,积极向海外侨胞寻求帮助,并承担海外华侨向内地援助的联络、实施工作。

广告内容丰富,反映华人生活风貌

随着近代商业兴起,大众传播日益发达,商业广告的宣传作用日益增加。《月刊》登载了大量中英文商业广告,根据所占版面、篇幅区别定价,为刊物运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也为华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信息。广告内容包括食品、药品、服装、书局等日常消费品,也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等商业信息,展示了近代香港华人社会的经济生活状况。广告的内容、数量和文案特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近代香港社会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拓展传统科技期刊研究视域。

本文将24期《月刊》登载广告内容加以整理归类(见表1),考虑到5个年份发行的期数和每期页码均有不同,广告数量参考总量和同一年不同类别间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所反映的可能并非全体华人的生活状况,广大平民阶层的生活状态还要结合《月刊》慈善救助部分的相关报道及数据进行考察。

表1 1931~1950年《月刊》广告分类及数量(个)

从表1看,广告内容可以分为商品和商业服务两大类,还有部分仅有商家名称的品牌广告。英文广告单独列为一类进行考察。整体而言,广告数量和种类均有增长趋势,发展最为迅速的是金融服务和进出口贸易公司,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与国内外商业交流日益增加,形成以进出口贸易及配套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其次是轻工制造、日用品和大量英文商品广告,说明商品供求两旺、生活用品及服务种类日益丰富。爱白雅牙膏、嘉士伯啤酒、三炮台香烟,不同品牌的洋奶粉和屈臣氏汽水等进口商品已经成为华人社会的日常消费品。面对外商竞争,华商借助华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将购买国货视作爱国的表现,广告文案中有鲜明呈现:“爱国爱国,中华人爱护中华国,着鞋着鞋,中华人民请着中华鞋”(1950年第4期),“倡国货,挽利权,莫如吸金龙香烟”(1931年第1期)。

医药类广告也占有较高比重,初期以中国传统保健品和药品居多,如“梁谦益精丸” (1931年第1期)、“和平济众水”(1931年第1期)。随着东华三院中西医势力的转变,西药及西药行广告的数量逐渐增加,中西医药广告比例从1931年的10∶ 3,降至1949年的1∶ 26(注:1950年刊载医药广告总数降至最低,不作为参照对象)。“瑞昌西药行”(1931年第1期)、“百合宝汁”(1949年第4期)、“维他乐葡萄糖”(1949年第4期)等西药行和保健品占据了整个版面,频繁出现在《月刊》的醒目位置。广告中配图大部分采用华人形象,突显了西方药企针对华人市场的营销策略。

《东华月刊》是香港华人最早创办的学术期刊,随着东华三院的发展,从最初的院刊演变为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医学科技期刊,影响力遍及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是近代香港华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刊物。创办者致力于医药研究的雄心壮志正如“编后话”所言:“不独为东华三院记事备忘之用,务使日趋进步,成为南中国医药界之喉舌,医药科学之权威,使东华三院董事局之工作,由慈善工作进步为学术研究机关,集中华南医科先进入此门中,不独本届董事局与有荣焉,东华三院与本刊亦将赖以永垂不朽矣。”[7]

《月刊》注重社会慈善、义务教育和医学研究,忠实地记录并宣传了东华三院为海内外华人开展慈善救助的历史进程。院刊互动的办刊模式、期刊定位和传播方式以及对香港华人社会的影响,可为当今科技期刊及社会史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东华月刊华人
何为“华人”?
数 独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画与理
画与理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画与理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