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03顾永明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201699
顾永明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201699)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并提出:“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以及健康技能等内容设计,应以结构化的方式构建。因而,结构化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教学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特征进行结构化的教学构架,实施结构化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就是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与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建立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一、如何理解结构化教学
1.遵循学生认知特点
结构化教学是遵循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从而建立学生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流程上是一个整体思路,从内容设计、目标制订、教与学实施、重点难点以及课时架构等方面,呈现综合的结构化。
当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知识有连接时,新的知识便容易被记住。结构化教学的认知方式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浅显到深刻的过程式结构化。在学练过程中,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在空间和时间知觉上有了新的发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结构化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只有掌握这一认知特点,才能有效实施结构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遵循学生体育学习规律
《指导纲要》强调“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根据这一要求,做到“学、练、赛”有机结合,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紧密衔接、学以致用的整体。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清楚,学生通过学练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完整的结构化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教学要充分遵循动作技能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关联性、层次性的特征,灵活运用结构化技能教学手段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化学练,体育教学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和趣味运动游戏为主,采用多种组合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能、技能。初中阶段注重多样性锻炼,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个运动项目,采用结构化的练习内容与组合练习方法、手段,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与专项技能。
3.遵循学生素养发展需要
体育课程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结构。开展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各项运动能力的提升,健康知识的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让教师关注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相互之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是指各个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而论,结构化教学要求体育教师改革已有的传统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开展结构化大单元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体育课堂中实施结构化教学的优势
体育课堂教学是以学生锻炼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学练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活动。依据现行课程标准要求,结构化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具有以下优势。
1.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日常或特定环境中对运动技能准确而熟练运用的能力。运动能力是由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逐步发展而来,运动技术是某项目的动作规格与要求,能够按此完成就说明学会了某项运动技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锻炼达到自动化水平,就形成了某项运动技能,能够把该项运动技能在比赛或生活中应用自如,就表示形成了一定的运动能力。
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对所学练运动项目的整体性认识。如,在篮球项目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各传接球技术与运球技术、投篮技术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体现篮球教学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同时,通过多课时的单元教学,将所学的篮球知识与技能在3人赛或者小组比赛中综合运用,从而真正形成篮球项目的运动能力。因此,结构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整体性的连续学练中,感知各技术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将学生的学练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关键。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方法、技术,磨炼意志品质、提升素养的阵地,体育课堂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练技能的程度、学练活动的强度以及体能发展的针对性等方面。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趣味化手段、多种学练方式,营造“以学为主”学练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会学、乐学”的学练行为。
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学实施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情,结合学习内容,从情境、学练要求出发,设计多种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以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等发展为主线,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单个练习到组合练习的教学结构,注重设计完整的学练活动,创设有效的学练情境。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中精讲多练,有效控制集中讲解的次数与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学练,从而使课堂运动密度提高,确保体育课负荷达到中高强度。结构化教学强调大单元教学实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练结构、优化学练组织,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的重任。《指导纲要》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不仅要落实思想教育,更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丰富育人价值。
结构化教学强调学习情境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体育教师要善于创设利于学生学练、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社会化色彩的学习环境。如,模拟真实的运动情境、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等,在体育课中赋予更真实的社会生活性、竞争性,使体育学练过程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更加丰富。再者,学以致用,在多样性的团队学练或比赛中,合作分工、有序竞争、拼搏取胜等过程,形成良好的教育机遇,抓住学科育人时机。
三、实施结构化教学的主要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化教学是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体育学习规律遵循以及学生发展素养需要,而实施的富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教学。因此,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和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1.整体设计,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要载体
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按照课程体系,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有效实施结构化化教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小单元的局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遵循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规划和设计。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师分析、实施和落实现行课程标准和学年计划的关键环节,设计中应突出内容结构化、方法结构化、过程结构化。
结构化教学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要载体。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内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结构化设计;要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情,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大单元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当规划课时及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具体的课时可以用相应课时组合呈现,达到教学内容结构化;将大单元设计成几个课时组合,便于教师分步落实大单元要求,达成大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预设应该在灵活教学单个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组合技术动作学练或完整动作的整体学练,乃至在比赛情境中有效运用,做到学练结构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项运动或教材内容的完整体验。
如,在《侧手翻》大单元教学中(图1、图2),将《侧手翻》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有逻辑、有结构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根据蹬摆、支撑、倒立、翻转、落地等动作环节组织教学环节,有效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设计基础学习、基本学习和巩固学习3个阶段的结构化教学,教学组织、手段应用从技术练习到组合练习,再到创编模拟比赛,引导学生获得完整的侧手翻学练体验。
图1 《侧手翻》大单元教学设计
图2 《侧手翻》基本学习阶段练习设计
2.有序学练,以“学、练、赛”为主要路径
在实施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练能力以及运动基础,采用趣味性、多样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学、练、赛”这一学习活动的关键作用,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有序学练,提高结构化教学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了结构化教学是“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结构化的“学、练、赛”,实际是用教学行为践行“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这一理念。“学”是对于教师的“教”而言,“学会”即“教会”,教师的教会应当遵照“教结构”理念,落实在体育课堂中;“练”对应“勤练”,也就是与“学结构”的理念对应;“赛”对应“常赛”,与“用结构”的理念对应。因此,实施结构化教学,将“学、练、赛”作为主要途径,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如,在《跳跃》大单元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知道跳跃一般分为助跑(原地预摆)、起跳、腾空、落地4个环节,理解跳跃一般都具有此动作过程。“教会”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练,让学生学会跳跃方法、基本的动作方法。如,立定跳远、跳远、跳高等。“勤练”就是针对跳跃的重点、难点以及动作方法,进行有效的学练。如,跳远中要通过勤练掌握助跑与起跳的重点,学会跳远技术。同时,学生能够自觉应用,举一反三,并能自主学练单脚跳、跨跳等简单的跳跃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旧知识与经验能够学练跳高等复杂技能。同时,在学练中,根据目标任务开展个人挑战赛、小组比赛等比赛,提高学练效果。
3.聚焦能力,以运动能力形成为主要抓手
体育结构化教学,提倡关注运动技能的教学,强化战术运用的学练以及增强运动项目之间的联系等,其指向了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实施结构化教学时,体育教师首先要重视运动能力的发展,即重视体能、技能、展示与比赛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体能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强调安排一定时间,采用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能锻炼时应与结构化的技能学练、展示与比赛呼应,体能学练突出补偿性与趣味性。对于技能的学练,应设计富有层次和关联的结构化教学内容;对于展示与比赛,应设计与技能学练相匹配的问题情境、学练情境以及小组竞赛或比赛等运动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成长,技能水平与体能水平得到相应提高,达到“会用”的程度,以形成运动能力。
如,在《小足球》大单元教学中,根据教学需求设计问题情境:遇到阻挡时怎么过人,如何在快速运球、传球后完成射门;设计运动情境:多种传球方法与射门组合练习、运用多种运球与传球组合练习,并衔接完成射门;设计比赛情境:设计限制条件下的3人制(小组)对抗赛等(图3)。创设不同层面的体验性学练,让学生感受足球技能练习与运动、比赛等多种情境下的运动体验。同时,在多种足球运动情境、比赛情境的锻炼中,设计有利于足球技术提高的多种体能锻炼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学会临场运用并逐步形成运动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图3 《小足球》大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