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破解教育发展实际问题
——《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设计思路解读

2022-08-03樊伟李忠诚马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45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方案考核

樊伟 李忠诚 马凌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45)

2021年12月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京教体艺〔2021〕31号,以下简称《方案》),并通过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方案》公布后,多家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北京市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方案》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主动对标,心中有数呢?通过反复学习《方案》原文及官方解读,笔者认为《方案》能够直面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方式,努力破冰前行。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基本认识,希望对大家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坚持九年一贯评价思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纵观体育考试近40年的发展历史,其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充其量是在初一、初二年级增加过程性考核,但《方案》的出台打破了原有内容。这一变化从《方案》名称中已经体现——《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是将考核评价的对象扩展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真正以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生活为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

《方案》规定,学生应分别在四年级、六年级和八年级这3个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测试,此外还需参加在八年级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和九年级的体育现场考试,即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需要参加5次考核(试)。将考核评价对象延伸至小学阶段这也是北京的首创,笔者认为这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主动遵循和生动实践。

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敏感期,这是早已经被科学证实的基本事实。除了耐力和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等敏感期在小学阶段,换句话说,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当中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最集中的时期。如果在小学阶段体育锻炼不充足,那么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不能得到很好发展,从而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和运动技能习得困难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身体素质敏感期内,进行适当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速度、柔韧、力量)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把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测试纳入评价并记录分数,可以很好地督促学校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从而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无论是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培养,还是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努力形成家校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近年来,“小眼镜”和“小胖墩”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2020年10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2个方案的落实必须形成家校合力,打通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和肥胖持续增加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7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显示:“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2020年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可达19.1%。小学阶段近视率攀升速度较快,从小学一年级的12.9%快速上升至六年级的59.6%。平均每升高一个年级,近视率增加9.3个百分点。”“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青少年的近视问题,还是肥胖问题,低龄化的趋势已越来越突出。

相关研究表明,户外运动是降低视力不良发生率和肥胖的重要手段。《方案》从小学开始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考核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和学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户外锻炼,从而有效降低“小眼镜”和“小胖墩”的检出率,助力广大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

原来的体育考试只在初三年级进行,出现了初三“临时抱佛脚”的诟病,这种做法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甚至让学生从此对体育锻炼产生厌倦情绪。

《方案》正努力破解这一问题。《方案》显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评价的总分数为70分,过程性考核为40分,占总分的57.1%,并将过程性考核安排在四年级、六年级和八年级进行。无论是从分数分布看,还是从操作的时间跨度看,《方案》非常重视过程性评价。

从评价内容看,身体素质的评价贯穿始终。总分70 分,身体素质类分数46分,占比高达65.7%,如果除去开卷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分数,身体素质类(46分)占总分(60 分)的比例高达76.7%。如果进一步关注考核的具体内容,如肺活量、身高、体重、50米跑和坐位体前屈5项指标更是贯穿《标准》的始终;其他考核内容虽然具体指标有所变化,但都是根据学生体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调整,使考核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发展评价的理念。《方案》公布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经清楚地知道未来几年中的评价内容及标准,并且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连续3年进行《标准》测试,了解学生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完全可以按照“一生一策”的方式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同一项目或者整体评价中不断进步。与前一个测试节点相比,只要学生的测试成绩有进步,其增量就会体现在得分上,充分发挥了增值评价的意义。

四、增加现场考试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根据《方案》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场考试内容由原来的8项增加到22项。《方案》将项目分为4类:第1类素质项目Ⅰ,依旧是耐久跑;第2类素质项目Ⅱ,可选项目由原来的2选1增加为6选1,评价内容也由原来的主要考查力量增加了对协调性和爆发力的考查;第3类运动能力Ⅰ,在原来“三大球”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小球”,可选项目由原来的3选1增加为5选1,具体考试内容的设置更加突出组合技术,为学生“勤赛”服务;第4类运动能力Ⅱ,完全是新增项目,体操、武术和游泳3个项目各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表1)。

表1 现场考试项目特点分析

现场考试项目增加后,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兴趣。“这也是我们这次改革中特意设计的一个点,用项目的扩大减少区分度,让体育考核不再是‘区分器’,而是一个‘加速器’,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李奕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五、强调学生运动兴趣,合理划分现场考试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各项身体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方案》也特别关注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努力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考核内容,引导广大学生科学健身,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

“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可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可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些是耳熟能详的关于体育重要功能的论述。这些论述和国家标准清楚地表明体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这些育人价值蕴含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对青少年而言,参与并体验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可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方案》中现场考试的4类共22项内容突出了科学性、基础性、便利性和引导性4个方面的考虑。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体能项目和技能项目的全面性,体能项目涉及最基础的耐久跑和可供学生选择的力量、协调性和爆发力等内容;技能项目既有集体对抗项目,也有隔网对抗项目,还有一个人可以练习的体操、武术和游泳项目,学生从4类内容中可自主选择1项作为自己的考试项目;基础性和便利性则是从考试的组织、日常教学和学生练习的角度出发,尽量体现“打基础、便学练”的要求;引导性则突出考试项目对学校日常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安排的引领。

六、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努力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身体练习,忽视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体育锻炼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会更为有效,掌握必要的知识并灵活运用,也是安全锻炼、高效锻炼、快乐锻炼的基本保证。

《方案》增加了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目的就是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科学锻炼。让学生主动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到“知行合一”“学练结合”。

了解上述设计初衷和特点后,应该如何做好日常教学与锻炼的应对呢?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关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厘清:

一是要辩证地看待考试的难度问题,考试项目增加不意味着考试难度增大,反而有降低难度的可能性。现场考试项目由原来的8项增加到22项,看似是学生需要学习和练习的项目增多了,难度增大了,其实不然。《方案》将考试内容分成了4类,除了耐久跑,学生可以从另外3类中自主选择1项参加考试。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在广泛尝试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提高练习效果。

当前必须面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实,以及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超过70%”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依靠“数字达标”,而是需要北京市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综合施策,广大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坚持锻炼和广大家长的持续重视、共同锻炼。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扭转下降的趋势,达到国家标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基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超过70%”的目标要求,做好本校、本年级、本班级《标准》测试数据的精准摸底,根据不同情况,做到“一级一策”“一班一策”,甚至是“一生一策”,并且要切实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优点与短板告知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关于运动技能的评分标准,由于多数项目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因此,需要在广泛实验和大样本量测试的基础上制定评分标准,这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但是难度系数会参考改革前的整体难度,将难度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二是要正确看待“教、练、考”的关系,短时间内学校以难形成“教、练、考”的完全一致。由于现场考试项目供给量的增加,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担心,甚至有些学校抱怨很难全面开展22项教学。实际上,按照目前的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综合师资、场地和学生人数等现实情况,能够做到“项目全部开设、学生全员覆盖”的学校较少,尤其是游泳项目。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拥有游泳馆的学校屈指可数。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场地条件和师资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运动项目,努力扩大学生学习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练习与重点练习相结合。最后的考试,一定是学生在学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容易得分的项目。在现阶段,“教、练、考”并不是一一对应、完全一致的,考试可以引导和撬动学校体育教学的供给,但对体育而言,绝对不是考什么,学校就可以教什么的。

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学生和家长要正确看待现场考试项目的增加,实际上是服务于那些有特殊需求和爱好的学生。以前没有这种项目扩展的时候,有些学生的特长项目再强,测试中规定的项目没有,会导致学生可能因不适应规定的项目而拉大得分差距。”这是当前增加考试供给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原因。毫无疑问,通过此次改革,北京市将加速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体育课内和课外运动项目的供给将会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此次改革的又一重大意义。

三是要全面掌握《标准》的特点,通过家长会与每位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切实形成家校合力。《标准》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市中小学试验实施,2004年正式实施,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实施的《标准》是2014年修订后的标准,该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部分单项指标的最高得分可以高于100分。小学阶段的加分指标为1min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阶段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min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日常练习时,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可以加分项目的成绩,特别是某些指标测试相对较差的学生,更要在优势项目上努力突破。

此外,要理性看待《标准》单项测试指标成绩。小学四年级有6个单项指标,小学六年级及以上均有7个单项指标,单一指标的权重在100分中占比均不超过20%。教师和家长不要过于夸大某一指标对测试综合成绩的影响,而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权重较大指标的学练指导,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性认识《标准》,认真对待,努力通过日常的锻炼,争取好成绩。

《方案》已经公开发布,但对此次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改革而言,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方案》的精神实质, 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学校体育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方案考核
烂脸了急救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锻炼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新发现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