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08-03栗燕梅
栗燕梅
(广州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5万亿,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等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休闲体育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2020)”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最常选择的休闲活动类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娱乐类休闲、社交类休闲、运动类休闲、旅游类休闲、竞技类休闲。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休闲体育已经成为普罗大众不可或缺的健康休闲生活方式。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快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但现阶段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特征相比,尚存在培养理念、培养路径以及保障机制方面的不足。新时代如何推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提升体育院校办学效益和提高产教双方应用型人才供求的质与量的融合度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推进,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也是体育强省,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对广东省体育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007年,休闲体育专业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高等院校仅有2所 (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截至2021年5月,全国共有72所本科院校通过审批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如何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共存。俗话说的好:“典型说话话最灵,典型引路路最明。”广州体育学院通过“校、地、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广州体育学院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提出并实践了“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对接专业、职业、行业和学生就业及创业的发展需要,与业界、学界、政界互动,产教融合、政企合作,以 “协同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八个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相互支撑,创立了“校、地、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互协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互衔接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全面保障的协同创新系统性培养机制,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1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
广州体育学院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1 提出并实践了“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以培养立德树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广州体育学院依据广东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育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和广体实际,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和专业实际,秉承对接高端、服务地方、协同创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涵,并贯穿于日常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对接专业、职业、行业和学生就业及创业的发展需要,与业界、学界、政界互动,产教融合、政企合作、校政企协同创新,互利共赢。从而解决了之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其它培养环节脱节、未能有效贯通融合等问题。
1.2 秉持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推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州体育学院先后开展了2015版、2017版、2019版三次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先后举办了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同行专家和业界精英座谈,紧扣体育类国家质量标准,对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针对行业前景对休闲体育人才结构性需求(例如体育企业迫切需要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市场调研人才,建议增设市场调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课程,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锐意改革。
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培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认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形成了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具体做法如下:1.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休闲运动技能。2.结合项目特点,强调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3.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教研创新能力。4.休闲体育专业高尔夫方向实行 “2+2”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学习2年。
1.3 深挖休闲体育的本质内涵,构建了“八个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等人分别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运作领域提出的课程结构的标准,给我们在积极探索和确立休闲体育课程结构标准时提供了明晰的思路。根据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的不同特色方向(休闲体育专业的高尔夫方向和康乐体育方向)来编制课程,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保证课程目标和课程编制环节达到最佳的适应。建成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实施 “八个结合” (体育学科与人文、科技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接受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建设具有岭南体育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使之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利用社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培养立德树人,多能一专、适应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休闲体育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图1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八个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实行模块化,构建“职业素养模块(原公共基础课)+职业能力基础模块(原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原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原专业任选课)+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原集中实践课)”5个模块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的课程模块体系。课程体系突出户外休闲特色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营地教育、花样跳绳等校企合作课程地位。
1.4 夯实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构建了以“校、地、企”协同创新育人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古语所云“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知者知之为尽”。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休闲体育教育是根植于人本身以及人的生命、生活与生存实践之中,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生活实践意义的体悟,是“现实的人”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具体实践中予以推动才能完成的。休闲体育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既要面对因人而异的休闲需求,又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其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广州体育学院通过与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深圳市中航时尚健身集团、蓝鹏高尔夫运动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岁月明星足球俱乐部等企业,与梅州市政府等开展 “校、地、企”合作,通过校地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实践育人教学基地,实现师资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1.4.1 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广州体育学院与体育行政部门、大中型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合作,形成了一系列实习实践项目。广州体育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在 “校企共建实训室” “校企师资共享” “顶岗实习”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比例,加强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例如双师型、在岗培训),广州体育学院现已与佳兆业、珠江实业和广州市蓝鹏高尔夫练习场等十余家高尔夫球休闲会所等企业建立了较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合作关系,为学生深入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4.2 广州体育学院与校外企业等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广州体育学院在对接高端、服务地方、协同创新、塑造品牌的创新发展理念下,紧跟社会和企业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的优势资源,开展校地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创新 “联合式”“签约式”“基地式”“战略式”“互补式”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深圳市中航时尚健身集团、蓝鹏高尔夫运动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岁月明星足球俱乐部等企业,与梅州市政府等开展 “校、地、企”合作, 通过实施“3+2”“2+2”联合办学,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实践育人教学基地,实现师资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认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形成了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从而提升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再如:2019年5月,广州体育学院与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共同签署了《广州体育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共同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也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
1.4.3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已基本形成了全周期的校地企合作模式。
教学实习基地对学生培养和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质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获得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师深入实践、活化理论知识和开展研究工作及技术应用的重要舞台。目前,学院已与佳兆业、珠江实业、天廷救援等企业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为我校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交际、体验企业文化,进行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广州体育学院通过与地方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和人才服务体系,极大丰富了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实习基地。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服务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这一模式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5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强练内功优引外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很短,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更新相对滞后,许多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原来的专业是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这也是目前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广州体育学院在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树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的理念。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说“没有灵魂的教育,走不远,走不正。”行走于世,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休闲体育专业教师牢记教学为主,育人为先,以“学会做人”事例启发、引导和教育学生,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和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师生互动中构建知识,通过讲述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经典故事和在国外访学、进企业、俱乐部实践中收集到的第一手典型案例等生动社会实践的事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授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文知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学科建设引航,推进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并重发展。2007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休闲体育研究室和第一个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研究团队。经过14年的休闲体育学科和专业发展,现如今的休闲体育专业团队,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秉承对接高端、服务地方、协同创新、塑造品牌的创新发展理念,锐意改革。2019年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社会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和厅级教改项目多项,论文公开发表在体育学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体育强国、中国体育报和南方日报数篇,出版了全国首套《休闲体育概论》等休闲体育系列教材。教学和科研并重发展,推进了休闲体育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互衔接。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对休闲体育教学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广州体育学院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引进了全国冠军职业高尔夫选手;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博士学费由学校出,已有6名中青年教师取得或正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教师海外游学,先后有3位老师到国外访学;与阿尔伯泰大学高尔夫2+2联合培养;学院还聘请了10余位营地教育、攀岩攀树、露营、野外生存、帆船帆板、登山越野等项目校外授课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和实习指导。另外,派老师们到相关休闲体育合作企业学习交流,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指导水平。5年间,先后选派7位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师生共同体,培养高质量人才。
2 广州体育学院本科生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2.1 广州体育学院协同创新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
本科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广州体育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就业情况排查、就业辅导员等制度。建立了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体系。通过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教育指导课,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学院加强了网络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通过官网、QQ群,微信、微博定期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布信息,提高了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服务水平。
众所周知,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我院2016届、2017届、2018届2019届273名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四年内专业毕业生攻读国内外硕士26人,自主创业10余人,李××/余××/陈×××获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6年-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立项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1项金奖,2项银奖。学生施××多次获全国扁带比赛冠军,入选中国达人秀节目。近四年通过“协同创新”毕业生就业率为93.85%,“协同创新”基地就业率约为60%,如毕业生黄××同学自广体毕业留在广州天行达阵橄榄球学院工作,三年多就晋升为教学总监。各企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满意度高达96%以上,优秀率达89%,社会评价认可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所具的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指标方面的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2020年和2021年本科专业排行榜》,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连续两年全国综合排名为第一。
2.2 广州体育学院本科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2007年休闲体育专业成立以来,专业建设团队先后承担《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等国家社会基金课题4项,《广东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联动机制研究》等省部级课题3项,《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省教育厅教改项目3项,《海洋体育休闲是粤港澳大湾区美丽风景更是美好生活》(一、二)被“学习强国”收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等论文公开发表在体育学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国体育报和南方日报,出版了全国首套《休闲体育概论》等11本休闲体育系列教材,并被全国40多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使用。2019年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3 广州体育学院本科生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彰显示范辐射作用
广州体育学院被多次邀请在上海体育学院等各大高校及全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等会议作报告,介绍广州体育学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2007年率先在全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2008年承办了国内第一届国际休闲体育论坛;同年出版了全国首套休闲体育系列教材,被全国40多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所使用。2016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2019年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首批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许多院校采用或借鉴我院的创新举措,推动了全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综上所述,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培养”计划,有“人才培养”理念的突破,有突出实践做法的探索,从招生到培养到学生毕业跟踪多个层面的经验和举措,其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更多开办休闲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提供了参考借鉴价值。
3 广州体育学院本科生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也是一样,尽管通过“校、地、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但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具体阐述如下:
3.1 企业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
目前大多数企业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足够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企业目前的最大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希望能以最少的成本带来更大的收益,让企业无偿或者以低于工作产出为代价与高校进行学生的联合培养,显然与创办企业的初衷相违背,同时目前我们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无法立即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出于各方面的现实考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身内在参与动力。期望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达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多方良性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产教融合巨大合力,达到共赢的目标。
3.2 缺少推进和夯实休闲体育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
2019年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首批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了更好地打造优势学科,需以一流休闲体育学科的建设带动一流领军人才。由于休闲体育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很短,但凡我国拥有休闲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都需要顶尖的学科领军人物,目前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同样缺少这样的学科领军人物。有了学科领军人物,可依据广州体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统领全局,届时邀请业界、学界、政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研讨,制定好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同时制定好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具体进度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军人带领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为广州体育学院和全国休闲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双师型”教师欠缺
由于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更新相对滞后,许多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原来的专业是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这也是目前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广州体育学院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相互衔接,但勇于开拓进取,协同创新“双师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不多,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4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考评体系尚不完善
广州体育学院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与设置的合理性、资源条件、就业率等,而在协同主体的结合度、资源的利用率、学生考评标准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协同主体的评价标准统一程度较低。在高校评价体系方面,对学生既注重 “在学质量”,又注重 “发展质量”,既注重总体质量,又注重个人能力;在企业评价体系方面,企业一般把员工的市场价值产出作为评价的核心,重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甚至把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追求当下的市场效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重视的程度不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广州体育学院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提出并实践了“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对接专业、职业、行业和学生就业及创业的发展需要,与业界、学界、政界互动,产教融合、政企合作,以 “协同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八个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相互支撑,创立了“校、地、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互协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互衔接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全面保障的协同创新系统性培养机制,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4.1.2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所采取的培养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科学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以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4.1.3 广州体育学院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重点从实践实训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重点是校企合作,把课堂搬到第一线,实施 “八个结合” (体育学科与人文、科技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接受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
4.1.4 广州体育学院构建了 “校、地、企”协同创新育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的优势资源,开展校地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创新 “联合式” “签约式”“基地式” “战略式” “互补式”等 “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1.5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强练内功优引外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完善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实现优胜劣汰,形成人才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师生共同体,培养高质量人才。
4.2 建议
4.2.1 构建好休闲体育专业 “与社会同步,为校企服务”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它只有与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相融合,才能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在已取得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同时,仍需依据社会、学校、企业、专业发展动态及学生发展实际,时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跟进和管理,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推进。
4.2.2 建休闲体育一流学科,育一流学科领军人物,促进学科专业夯实发展
以2019所取得的首批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培育或引进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带领、指导和组织休闲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好广州体育学院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并制定科学有效实施路径方案,为未来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点的评估打下坚实基础。
4.2.3 培育“双师型”教师,建立国际化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校可每学年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企业的实际操作水平,并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在产学研实践中的综合能力,从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师,提供更多教师赴国外合作高校进行访问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国际眼界的教学团队,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2.4 构建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协同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理顺主体间的交互信任、资源共享、沟通协调、利益分配、风险分担、质量评价等关系,即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保障资源的整合、行动的协同、质量评价的科学与客观。为了对接专业、职业、行业和学生就业及创业的发展需要,应特别邀请业界、学界、政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商讨构建一套完整的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服务于休闲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