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训练法在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02滕海宁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间歇肺活量中长跑

滕海宁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1、前言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已经将运动员的先天身体素质发挥到了极致,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往往需要依赖更加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世界各国竞技运动员之间的比拼已经演变为训练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实力的较量。中长跑运动作为田径运动项目中的一个大项,历来是各国高度重视发展的运动项目。在中长跑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中,先后出现了“法特莱克”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马拉松训练法、三氧训练法、高原训练法等,每种训练方法的出现都推进了中长跑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竞技成绩的提升。近年来,间歇训练法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游泳、足球等运动项目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践运用,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理论基础是超量恢复理论,即运动中消耗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某一阶段,恢复到比原水平还高的现象。国外教练员根据这一理论创造了间歇训练法,让运动员在未完全恢复的状态开始下一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恢复到超过负荷前的水平,通过多次分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及竞技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赛前训练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一个重要和关键时期,但其与平时的训练又有所差别,且间歇训练法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如何在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中科学地运用间歇训练法,并通过赛前训练保持乃至提高运动水平,取得最佳的竞赛成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2、有关概念

2.1、中长跑

中长跑是田径运动大项中的一个类别,属于800m以上的距离的田径运动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将中长跑归为一个类别,是因为其都是需要人体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速度跑步的速度和耐力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型运动项目群。

2.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让机体在不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其核心在于“间歇”,严格控制间歇的时间,以及运动的恢复状态,确保运动员在一种不完全恢复的状态进行下一组训练,并且又不能使运动员产生运动耗竭。已有的研究表明,间歇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和肺功能,增强输氧能力;可以增强集体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功能能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可以增强运动员在激烈对抗条件下的比赛能力,增强心理调试能力。

2.3、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是指运动员在赛前一段时间范围内的训练,其体现在训练时间特点和训练目的及训练内容等多个方面。时间特点是指在临近比赛前,但时间可长可短,并且运动项目不同赛前训练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对于中长跑运动项目而言,一般指比赛前的1-3个月。赛前训练目的与平时阶段性的训练目的不同,赛前训练重在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激发其求胜的欲望,并且在竞技能力提升方面做最后的冲刺。赛前训练内容则与训练目标保持一致,不再安排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而是安排运动负荷适当,对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进行综合训练。

3、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中应用间歇训练法的实验研究

间歇训练法作为一种高效的训练方法,但其具有强度高、运动负荷大等特点,如何将其进行优化调整应用于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发挥出最佳的训练效果,需要重点进行探讨。因此,本文结合赛前训练的基本需要和根本目的,对间歇训练法进行优化,以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率作为监测指标,合理控制运动负荷及间歇时间,以最大程度确保合适的运动负荷,并通过实验检验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在中长跑运动项目中的赛前训练效果。

3.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以及Wiley InterScience、EBSCO等外文数据库对间歇训练法、中长跑赛前训练等主题词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全面了解掌握当前间歇训练法及中长跑赛前训练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打好理论铺垫。

(2)专家访谈法。

制定访谈提纲,针对参与实验的全体运动员采取面谈的方式,全方面了解运动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变化。以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与相关教练员、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征求其对于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3)实验法。

①实验对象

选取12名某高校高水平1500m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8岁,训练年限在5年以上,他们均准备参加校运会。将这些运动员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每组保持男女人数一致。实验对象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自愿参与实验。

②实验目的

根据训练学、生理学相关知识,通过间歇训练的实验法,制定训练计划,对运动员的间歇时间、跑步距离、速度严格把握,验证在心率控制下的间歇训练法能够在普通高校高水平中长跑运动员当中取得积极的效果。

③实验过程

训练时间为2021年6月2日-2021年7月15日,共30个训练日,每次训练时间约2h。

实验组采取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

实验组训练项目: 采用 400m、600m、800m、1000m、1500m、2000m作为训练距离,其中400m、600m、800m主要训练无氧代谢能力,1000m、1500m、2000m主要训练有氧代谢能力。

训练计划:分为5个阶段,依次为实验前运动成绩及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发展型间歇训练、强化型间歇训练、高强型间歇训练、实验后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

训练强度控制:发展型间歇训练心率控制在160次/min,强化型间歇训练心率控制在170次/min,高强型间歇训练心率控制在190次/min,恢复心率设置为120次/min,间歇为慢跑。控制方法佩戴心率表,设置报警提示。当心率恢复到120次左右/min进行下一组练习。

对照组采取常规训练方法,训练阶段包括实验前运动成绩及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耐力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有氧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有氧训练、耐力训练、实验后运动成绩及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并测试1500m跑运动员成绩。

(4)数理统计法。

采用常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实验测试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差异显著检验,以比较两组被试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各组各项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差异,为实验结论提供数据支持。其中差异显著性检验a水平定为0.05。

3.2、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对实验前后两组被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比较间歇性训练法相比常规训练法在提升中长跑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方面的差异。

(1)身体机能。

选取肺活量、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3项作为实验被试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对实验前后两组实验被试的这3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①肺活量

肺活量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肺功能水平,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都拥有着优于常人的肺活量。在1500m跑运动项目中,肺活量是供氧功能的基础,也是决定运动员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关键因素。

对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肺活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肺活量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表

结果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的肺活量平均值分别为4357.52ml、4379.34ml,标准差分别为 304.56、428.73,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其t值=0.306,P值=0.766>0.05,表明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前两组被试的肺活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的肺活量平均值分别为4890.72ml、4675.57ml,均高于实验前,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t值分别为5.32、4.36,P值均小于0.01,表明差异极显著,即实验后两组被试相比实验前肺活量均有所提高。进一步对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肺活量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肺活量高于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其 t值 =3.014,其P值 =0.013<0.05,表明差异极显著,说明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肺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上述结果表明,两种训练方法都显著提高了高校1500m跑运动员的肺活量,但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提高效果更佳,提升的幅度更大。

②有氧耐力

最大摄氧量体现人体运输氧的能力和水平,是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最大摄氧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前后被试最大摄氧量统计表

结果发现,在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两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平均水平分别为51.77ml/kg/min、52.07ml/kg/min,对两者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其T值=1.159,P值为0.273>0.05,表明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前两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实验阶段对两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其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小于0.01,证明差异极显著,且实验后大于实验前,即实验后,两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分组对实验后两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实验后两组被试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1,差异极显著。且实验组平均值为 54.54ml/kg/min,对照组为53.24ml/kg/min,表现为实验组均值大于对照组。因此,结果说明在运动结束后,实验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被试。

③无氧耐力

本研究选取400m跑作为衡量中长跑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组被试400m跑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前后被试无氧代谢能力统计表

结果表明,实验前两组被试的400m跑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两祖被试的400m跑成绩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或<0.01),并且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400m跑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训练方法均能提升高校1500m跑高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但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性训练法相比常规训练法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2)验前后被试身体素质比较。

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的力量耐力指数进行测试,采取测试功率仪进行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前后被试力量耐力指数统计表

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的测试功率分别为228.17w、229.65w,独立样本 T检验发现差异不显著(P>0.05)。对实验前后两组被试的测试功率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1或<0.05,表示实验后两组被试的测试功率均显著提升,其力量耐力指数均显著增高。对两组被试实验后的力量耐力进行统计,发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相比常规训练法,在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指数上存在优势。

(3)实验前后被试运动成绩比较。

对实验前后两组被试的1500m跑运动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实验前后被试1500m运动成绩统计表

结果表明,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的实验前运动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7>0.05)。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运动成绩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得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运动成绩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两组被试的实验后的运动成绩均相比实验前更好。

进一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运动成绩进行统计,得出其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47<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对照组1500m跑成绩平均值分别为258.96s、265.15s,表现为实验组快于对照组。因此,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运动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

上述结果表明实验后,两组被试的运动成绩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运动成绩提高幅度更大,优于实验组,说明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相比常规训练法在提升1500m跑运动成绩上效果更佳。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1)运用间歇训练法能显著提升赛前中长跑运动员的肺部功能以及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等身体机能;

(2)相比常规训练法,基于心率控制的间歇训练法对提升赛前1500m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指数具有明显优势;

(3)间歇训练法能更加显著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运动成绩;

(4)相比常规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在中长跑运动项目的赛前训练中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4.2、研究建议

(1)在间歇训练中,通过心率监测可以科学掌握运动员的生理状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通过监测心率的变化掌握训练的进程。在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中,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以及训练阶段,合理采取间歇训练法;

(2)间歇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调、枯燥、乏味、易产生疲劳等特点。运动员在进行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应该有充分的休息以及恢复的时间,从而为下一次良好的训练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间歇肺活量中长跑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高校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参与研究
提高初中学生肺活量的方法策略研究
2015年湖北籍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耐力跑水平相关性研究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大学生肺活量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