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分析

2022-08-01林玉平陈治奎楼钶楠徐卫峰徐光泽关海旺胡万英周建庆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瓣膜球囊

林玉平,陈治奎,楼钶楠,徐卫峰,徐光泽,关海旺,胡万英,周建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以往针对AS 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药物治疗仅能轻度延缓症状,并不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外科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AS 治疗的优选[2];而近1/3 的患者由于外科手术高风险而无法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特别是对于高龄、既往有开胸史、合并多脏器功能疾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外科手术风险大,效果不理想[3]。从2002年国外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到2010年复旦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开展首例TAVR以来[4],我国TAVR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目前国内TAVR 已成为高龄重度AS 的一线治疗,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已完成TAVR 40余例,其中35例已完成1年以上的随访,现将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参考《2020 ACC/AHA瓣膜性心脏病的管理指南》[5]和《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1 版)》[6]。绝对适应证:(1)重度AS;(2)有呼吸困难、胸痛或晕厥,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且该症状明确为AS所致;(3)解剖学上适合TAVR:包括瓣膜钙化程度、主动脉瓣环内径、主动脉窦内径及高度、冠状动脉开口高度、入径血管内径等;(4)纠治AS 后的预期寿命超过12个月;(5)三叶式主动脉瓣;(6)外科手术极高危(无年龄要求),或中、高危且年龄≥70岁。同时符合以上所有条件者为TAVR 的绝对适应证。外科术后人工生物瓣退化也作为TAVR的绝对适应证。相对适应证:(1)满足上述的绝对适应证1 ~5,外科手术低危(STS 评分<4%)且年龄≥70岁;(2)满足上述的绝对适应证1、2、3、4、6 的二叶式主动脉瓣,或者满足上述的绝对适应证1、2、3、4 的二叶式主动脉瓣,同时外科手术低危且年龄≥70岁,可在有经验中心或者有经验团队协助下进行TAVR;(3)满足上述绝对适应证1、2、3、4 且年龄60 ~70岁者,由心脏团队根据外科手术风险及患者意愿判断为适合行TAVR。禁忌证:左心室内新鲜血栓、左心室流出道严重梗阻、入径或者主动脉根部解剖形态上不适合TAVR(如冠状动脉堵塞风险高)、纠治AS后的预期寿命小于12个月。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就诊并行TAVR 术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度AS 患者35例。本组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并签署知青同意书,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QT2020PJ006)。

1.3 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插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备用。

1.3.1 血管入路 术前根据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评估入径血管是切开还是穿刺,一般股动脉分叉在股骨头以上选择切开,在股骨头以下选择穿刺。在入径血管的对侧穿刺股动脉作为辅路,经对侧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器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从辅路股动脉送入JR 造影导管至主路股动脉处,边推对比剂边穿刺入径股动脉,血管穿刺成功后,预先放置两把Proglide 血管缝合器,后在超硬导丝的支撑引导下缓慢将18-22F 引导鞘管推进至腹主动脉水平以上。

1.3.2 跨瓣测压 在6 F Amplatzer L 左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引下使用直头亲水涂层导丝进行跨瓣,跨瓣成功后替换成5F猪尾导管至左心室,同时由辅路送入另一猪尾导管至主动脉无冠窦低,进行左心室和升主动脉的压力测定,计算压力差。

1.3.3 球囊预扩张 由猪尾导管导入塑型后的超硬导丝至左心室内,后进行球囊预扩张。预扩张时采用双侧颈动脉按压保护,预扩张时应快速充分扩张球囊,快速抽瘪球囊,时间保持在10 ~15 s,以免长时间低灌注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1.3.4 瓣膜释放 根据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预扩张情况选择合适的瓣膜,一般以无冠窦的最低点作为参考,瓣膜释放最佳深度为窦下0 ~6 mm,在释放过程中根据瓣膜移位情况随时调整瓣膜的深度。瓣膜释放过程应缓慢,瓣膜支架从竖直状态逐渐展开到锚定状态时瓣膜容易发生移位,此过程中可辅以快速起搏(一般频率120 ~150 次/min,起搏时间10 ~15 s),降低瓣膜移位的可能,对瓣膜位置或瓣膜选择不满意,可回收瓣膜再次释放。瓣膜完全释放后,进行影像学、心电、血流动力学评估(主要包括瓣膜深度、瓣膜形态、跨瓣压差、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心脏传导阻滞等)。对于瓣膜膨胀不全或者瓣周漏严重者,可采取球囊后扩张或再次植入瓣膜。

1.3.5 术后入路血管的处理 手术结束前行双侧血管造影,以排除入径血管并发症。入径血管的止血可采用外科缝合或ProGlide 缝合等方法。

1.4 观察指标 术前和术后1年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跨瓣压差、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氨基末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纽 约 心 功 能 分 级(NYHA)、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LHFQ)、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 步行试验(6MWT)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5例AS 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70 ~83岁,平均(74.1±3.3)岁。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反流5例,主动脉瓣严重钙化20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其他全身性疾病9例,均有心功能不全。

2.2 手术情况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图1)。术后即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术前(58.60±16.78)mmHg(1 mmHg≈0.133 kPa)下 降 至(2.50±1.20)mmHg。术后即刻TEE 提示34例未见中度及以上反流和瓣周瘘,1例因为出现中度以上反流和瓣周瘘,后采用后扩张和置入另一瓣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急性循环衰竭转至心脏外科开胸、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不良事件,无瓣膜脱落、血栓栓塞、冠状动脉口闭塞、房室传导阻滞及脑梗死等并发症。

图1 TAVR 相关结果

2.3 随访情况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年RBC、Hb、HDL-C、平均跨瓣压差、LVEDD、NT-proBNP、NYHA 及MLHFQ均显著降低(均P <0.05),LVEF 和6MWT 均显著提高(均P <0.05),而PLT、ALT、AST、Cr、TC 及LDL-C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术后1年随访结果

3 讨论

TAVR 经过近20 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高龄、重度AS 的主要治疗方法[7-8],同时研究提示TAVR占所有主动脉瓣置换约12.5%[9]。近年发布的PARTNER3 和Evolut 低风险试验结果亦显示,发达国家中TAVR在外科低危患者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下一步推动TAVR 在发展中国家治疗中低危AS 提供良好的支持[10-11]。目前全球已有将近60 万例患者受益于该技术,我国目前TAVR 亦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开展TAVR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需要多科室团队的密切配合、病例的初步筛选、手术相关器械的准备、杂交手术室及围手术期康复管理等多个环节[12]。本中心在开展TAVR前,由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及超声科医师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共同进行病例筛查,选择无法耐受外科换瓣手术且患者及家属强烈意愿行TAVR 的患者行进一步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进行冠状动脉CTA及主动脉CTA检查,后通过软件分析主动脉瓣及临近结构、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相关参数,该步骤是判断瓣膜尺寸、冠状动脉开口情况及导管入径是否可行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下一步TAVR 的成败[13]。

本组35例患者是根据TAVR 指南推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选出,在操作过程中,术前主动脉CTA的评估和术中TEE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手术医师与团队多科室医师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就操作本身而言,需要关注入路血管的穿刺部位、左室导丝的塑形、球囊预扩张评估瓣膜尺寸和冠状动脉闭塞的风险、瓣膜的释放定位、释放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反复充分评估及双侧颈动脉的保护等。若操作不当,可能产生心脏穿孔、瓣膜脱落或移位需要转外科手术、冠状动脉闭塞、栓寒事件、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瘘等并发症。本研究手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短期随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的AS 较术前明显改善。鉴于目前本次研究样本量过少,许多临床问题仍未很好的阐述,未来可借鉴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和手术经验,为下一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的重度AS患者,使TAVR 更好的服务于中老年重度AS患者,为未来将TAVR运用于中低危AS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做好前期工作。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瓣膜球囊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Meta分析
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自体心包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周脓肿贯通主动脉与左室流出道1例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继发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药物球囊 冠心病治疗新方法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烂”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