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2-08-01赵家立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发性功能障碍血栓

赵家立

多发创伤患者机体损伤大、常危及生命安全,具有突发性、伤情严重、失血量大、变化迅速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大量输血是救治多发伤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以往研究认为严重创伤患者应使用全血进行输血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成分输血逐渐替代全血输注成为输血救治的重要手段,成分输血中血浆(FP)与红细胞(RBC)的比例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多发性创伤患者失血较多,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可稀释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障碍,影响患者的恢复及生存质量[2-3],因此探讨更为合理的FP/RBC 比例输注方案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不同时间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86例。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性损伤的诊断标准[4];(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 分;(3)年龄≥18岁;(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损伤或功能障碍;(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3)合并感染、肿瘤等;(4)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依照输注血浆(FP)∶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A组(1∶1)、B 组(1∶1 <比例<1∶2)、C 组(≥1∶2)3 组,各62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吸氧、心电监测等抢救措施,并行凝血、血生化、血常规等检测。建立静脉通道,其中一条输注晶体及人工胶体进行允许性低血压液体复苏,一条输注冰冻血浆及红细胞,FB∶RBC 比例根据分组进行。所有患者于输血后1、3 d 再次收集血液检测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

1.3 观察指标 记录输血前及输血后1、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值(INR)指标。记录输血前及输血后1、3d 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记录输血前及输血后1、3d 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 )水平。记录大出血、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ICU 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及28 d 伤死率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3 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致伤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3 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3 组输血后1、3 d PT、APTT较输血前显著延长,FIB显著降低,INR显著增加(均P<0.05),A 组各指标均优于B、C 组(t≥5.432,均P <0.05),见表2。

表2 3 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2.3 3 组输血前后血液指标比较 3 组输血后1、3 d 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Hb、HCT 较输血前显著升高(均P <0.05), A 组各指标均优于B、C 组(t≥3.299,均P <0.05)。见表3。

表3 3 组输血前后血液指标比较

2.4 3 组输血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组输血后1、3 d IL-6、TNF- 显著高于输血前(均P <0.05),A 组各指标均高于B、C 组(t≥5.868,均P <0.05)。见表4。

表4 3 组输血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 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B 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C组发生大出血1例,深静脉血栓3例。3 组大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11、0.261,均P >0.05)。

2.6 3 组输血治疗效果比较 A、B 组ICU 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均短于C 组(t≥6.848,均P <0.05),3 组28 d 伤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3 组输血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多发性创伤患者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救治以大量输血为主。研究显示[5],急性创伤患者尤其是大出血患者大量红细胞悬浮液输注会稀释凝血因子,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加之患者低体温和酸中毒等,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探讨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案对于多发性损伤患者的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在大量输血的同时,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及血浆等可补充凝血因子,从而有效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6-8]。目前临床多采用FP 与RBC 的混合品,而不同FP 与RBC 输注比例对于患者的预后将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后1、3d各组PT、APTT 较输血前显著延长,FIB 显著降低,INR显著增加,这与一些研究结果相类似[9-10],但A 组各指标显著优于B、C组,提示采用FB∶RBC=1∶1 输注更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C 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较其他两组更显著,这可能与血浆输注比例较低、凝血因子未能及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输血后PLT、Hb 及HCT 水平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提示采用FB∶RBC=1∶1 输注更有效地恢复了患者的血液成分,维持血浆内胶体渗透压和循环系统的稳定,增加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本研究中,A 组输血后IL-6、TNF- 水平显著高于 B、C 组,这提示 FB∶RBC=1∶1 容易加重多发性损伤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但A、B 组ICU 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显著短于C 组,则提示了FB∶RBC 比例过高可能会影响患者恢复;3 组大出血、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提示了不同成分输血比例的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FB∶RBC控制在1∶1 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常规指标,更适合应用在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中。但其炎症因子水平较高,临床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猜你喜欢

多发性功能障碍血栓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