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秋琴:共富路上话丰收

2022-08-01通讯员沈小玲

杭州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富大户种粮

通讯员 沈小玲

从种梨大户变身种粮大户

施秋琴早年不容易。她开过店,养过水产,跑过出租车,开过农家乐,什么苦都吃过。2001年,施秋琴在钱塘江边临江第一农垦场承包了400亩梨园。

钱塘江围垦出来的土地,是流沙泥盐碱地,没有多少肥力,乏力得很,种什么作物都欠火候,梨树只肯结鸡蛋大小的果子。梨子的价格最高只有两毛钱一斤,亏得一塌糊涂。

为了改善梨种,施秋琴给所有梨树高位嫁接了四五个品种。快要成熟时,梨压枝头低,但一场台风把所有枝条全打落了。眼泪尚未抹干,施秋琴就去收拾满地狼藉,把枝条嫁接重新做了一遍,还做起了循环农业。树下放鸡,河里养鱼,鸡粪肥地,淤泥养梨。3年后,等来了丰收。梨子销路极好,10 多元一斤还被抢购一空。

2009年,施秋琴随政府组织的参观团到国外学习。在一个农场里,他们观看全自动化插秧:一台插秧机开过去,8 株秧苗便整整齐齐地插到田里,往返几次,一大片水田就插完了。施秋琴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一台插秧机、一个人,竟可抵二十几人一天的劳作。

以前,做农活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农忙时,施秋琴承包的梨园常常找不到干活的人,她每每为人工费大增而焦心。经过学习,施秋琴琢磨: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国家的粮食从哪里来?如果机械化种粮,是否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施秋琴打算种粮。

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却要去做亏本买卖,家里人实在想不通。谈到深夜,没一个结果。家里人知道拦是拦不住了,施秋琴想做的,她一定会去做。

从亩产800 斤到亩产1400 斤

施秋琴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买机械太贵,施秋琴就租来拖拉机作业。她与工人们一起平整土地,高地弄低,低洼填高,土层厚度不够的,再改造达到标准。在小河边架上抽水机,白天进水,晚上排水,水一泡,有些害虫就被消灭了。用有机肥,用鸡粪、鱼塘里的淤泥和秸秆肥田。

第一年,施秋琴地的平均亩产800 斤。有800 斤打底,施秋琴把第二年的目标定在1000斤。但说到底,农民还得靠天吃饭。7月,一场超强台风的到来,吹走了施秋琴的增产梦。

收割机无处使力,稻谷产量直接下降三五成。烂在田里的稻谷让人心疼,家人说什么都不让施秋琴继续种粮,劝她把粮田转给别人,回去种梨,过安稳的小日子。但施秋琴铁了心要去“折腾”。她说,自然灾害不可能年年有,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所幸,接下来的日子风调雨顺。11月,晚稻收成很好,每亩产量如愿超过了1000 斤。

第三年,施秋琴提前做好种早稻的准备。但稻田里虫子特别多,尤其可怕的是,田里长出来的谷粒是空的。施秋琴慌了,赶紧请稻谷专家上门指导。“种田,不勤快不行,不懂科学更不行。”这是施秋琴从惨痛经历中得出的教训。自此,她努力攻读各种农书,学习作物种植,掌握了土地轮作技术,用休耕保持土地肥力。

轮作休耕后,种稻的第四年,每亩产量增至1400 斤。种粮,施秋琴悟出不少道理。“要买最好的种子,好种子才会长出好谷子。”好种子就是粮食的芯片,种子不好,土地整得再肥沃,花再多气力,都白搭。买好种后,发芽便是头等大事。施秋琴每个步骤都不敢马虎,更不敢省略。

施秋琴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直至今天的6000 多亩;种粮食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直至今天总承包地的九成。“日日是好日子哩。”看着年年攀升的粮食产量,施秋琴的心像自家种的梨一样,那个甜呀!

从一人致富到带动村民共富

施秋琴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周围人一起机械化科学种粮。

老陈就是被施秋琴带进门的。除了老陈,同村的老吴也是施秋琴带着种粮的。老吴尝到了机械化种粮的甜头,见人就夸施秋琴有眼光有魄力,了不得。施秋琴的种粮“朋友圈”不断扩大,带动几十户人家种粮。光今年,她就带动农民种粮1 万亩,几年累计几万亩。

原来文化水平不高、曾经对种粮不在行的施秋琴,经过十几年努力,掌握了多种作物种植技艺、多种农机操作技能,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技、农机专家,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荣誉。

稻田边、小麦旁、大豆侧,来观摩学习的农民、专家、学生络绎不绝。“土专家”施秋琴站在田间,侃侃而谈。谈起种粮心得,她绝不藏私,慷慨以授。

附近学校的老师会定期带学生来学农,进行劳动教育。跟大人们相比,小朋友特别爱问施秋琴“十万个为什么”,眼里满是好奇。“什么是数字化种田呀?”“为什么谷子不用晒,在烘干机里待一会儿就好了呢?”“12 台烘干机烘干了180 吨粮食?我不信哦。”“这台播种机真的是自动开的?真酷炫,等我长大,我也要操作!”

去年秋天,作为浙江省杭州市重要粮仓的钱塘区,在广袤的稻田边举办首届稻香节。稻香里说共富,施秋琴等12 位种粮大户因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被表彰,他们种的田成为“千亩粮仓”示范区。

晚稻收割后,施秋琴种上了小麦。如今,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麦花扑簌落下,结出尖尖的麦穗。暖阳里,开无人机的施秋琴,真飒!

转载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依靠科技则是种好粮食的高产秘籍。从种梨大户到种粮大户,施秋琴是活跃在一线的“土专家”;从一人致富到带动村民共富,施秋琴把荒地种植的技术和经验发扬光大。扎根土地、服务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施秋琴们的故事,让每一块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猜你喜欢

共富大户种粮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拱墅区大关街道:“同心共富四会联盟”成立
拱墅区大关街道:“同心共富四会联盟”成立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撮粮之术(下)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愿招聘大户来的更多!
船祸
船 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