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2022-08-01汪欢欢

杭州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服务业杭州

文 汪欢欢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的杭州实践

数字经济助推服务业克服“鲍莫尔成本病”。“鲍莫尔成本病”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提出,他认为服务业属于技术停滞部门,由于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最终产品,这种工作过程基本上没有引入资本和新技术的空间,劳动生产率也就没有提高的可能,依赖服务业的增长将最终使经济增长逐渐停滞。然而,自2010年以来,杭州市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就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尤其是2012年以来杭州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开始低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换句话说,杭州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始主要依赖于服务业,第二产业反而成了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的部门。到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1.52万元/人、18.87 万元/人、23.69万元/人。杭州的经济发展并没有陷入“鲍莫尔成本病”,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引入。

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加快,增加值由2015年的3154.11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608.31 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53.9%上升至2020年的60.3%。数字服务势头强劲,新动能持续释放。“十三五”期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电商服务业年均增长20.3%、21.4%、16.2%、18.5%。杭州在云计算、大数据、视觉智能、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国际电子商务之都享誉国内外。

▲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数字经济还对杭州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进行了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一是新零售的崛起。“十三五”期间,杭州网络零售额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并于2019年底超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为杭州经济引擎新动力。二是旅游业与数字经济的全面融合。运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向优质化方向转变,依托城市大脑旅游系统这一平台,实施“一部手机游杭州”行动计划,“人在线下游、数在线上跑”的数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三是数字健康服务领先全国。从2012年以来,杭州开始推广一系列的智慧医疗应用,不仅改变了居民就医体验,还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四是“城市大脑”推动公共服务业全面提升。

数字经济背景下杭州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够优化。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发达城市产业结构的“两个70%”,还有较大差距。2020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金融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8.9%和18.6%,但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合计占比仅为7.8%。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支撑动力不足,将无法满足杭州制造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需求。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亟须提高。数字化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但也带来了部分生活性服务行业发展不成熟的问题。同时,现有服务供给无法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难以适应高端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在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国际竞争力偏弱。高等教育发展不足,导致留学旅游逆差持续扩大;研发设计能力薄弱,使得企业倾向于从国外引进技术专利和购买知识型服务。二是高端商务服务供给不足。高端多元的商务服务是衡量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标志,杭州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却逐年下降,成为服务业国际化的短板。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趋势。一是服务业标准缺失。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第二产业占76.54%,第一产业占7.52%,第三产业仅占13.38%。尤其是房屋租赁、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等共享经济发展迅速,但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来引导新兴领域发展。二是政策适应性不足。当前,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加强,三次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传统的三次产业理论及其相应的统计、评价和政策,已与之不相适应,亟待突破。三是监管滞后于新兴领域发展。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相继出现,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监管思路跟不上、监管手段不够用,容易导致对一些行业监管过严过死,而对另一些行业则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及时,跨部门协调机制亦是难点。

顺应数字经济趋势,推动杭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激发服务业新动能。一是加快发展研发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的数字赋能与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制造业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制造业企业服务需求,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医疗、文化、教育等相关服务业,加大支持力度、补齐发展短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满足感为核心,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和内容,扩大服务供给的文化“基因”,不断加大康乐服务、享受型服务供给。深化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全国性示范效应、带动性强的大数据决策与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 浙江兆丰机电未来工厂 李忠/摄

▲ 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 李忠/摄

大力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一是在发育市场中介、培育市场主体、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营造有利于国际国内各种类型服务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投资领域,积极探索服务业企业“引进来”的新模式,瞄准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积极招引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或办事处,鼓励将其研发、销售等更多服务环节落户杭州。二是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服务贸易海外推广平台、项目对接平台建设,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等形式,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投资贸易方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全球维修、全球采购等服务。协助企业在境外参加重点服务贸易展会或自办外包、文化、教育、旅游等服务贸易展,推动杭州服务贸易“走出去”。

构建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一是积极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引导和鼓励标准研究机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拓展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深度融合的标准化服务全链条,为企业提供标准比对、贯标培训等定制化标准技术解决方案。鼓励社会组织分行业遴选和公布一批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的服务标杆,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跨境电商、信息服务、数字安防等领域积极创建国际一流标准。加大消费品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是破除服务业创新的监管和业务准入障碍。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活动活跃的重点区域试点“条件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强化企业底线意识建设,探索施行企业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探索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业务准入管理的动态调整,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中对新技术、新业态留下包容空间,推行告知承诺制。率先落实金融、医疗、教育等国家已经明确的开放举措,适度开放科技金融、共享经济、“互联网+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准入限制,下放准入权限。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服务业杭州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杭州旧影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