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诗歌创作及其多元价值

2022-07-30叶官谋

语文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诗歌

○ 叶官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将领,同时还是一位值得我们重视的清代末期诗人。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基本上只注重研究其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罕有论及其诗歌创作。直至改革开放之后,学者才日渐重视其诗歌作品,但也大多只论及其在广西宜州(此前叫广西宜山)留下的与众部属唱和的一首石刻诗,而对石达开另外创作的两首诗歌甚少提及,更少论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真正对其所作诗歌进行全面研究之成果。因此,对于石达开诗歌的研究实际上还很不够。鉴此,笔者试对石达开的诗歌创作及其价值进行一个综合探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石达开的诗歌创作

(一)石达开诗歌的数量

石达开诗歌创作的数量并不多。学者们经过考证,目前认为仅有三首可以断定为其所作,笔者甚为赞同。其中一首是其与众部属于广西宜州白龙洞所作的唱和诗;还有一首是石达开驻军贵州时先后在两处与苗族群众欢聚畅饮即席所作之诗。1960年,罗尔纲先生所编的《太平天国诗文选》(中华书局出版)中收录此诗,并将此诗命名为《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石达开即席所作此诗时未命诗名)。此后一些诗歌选本亦收录了该诗。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有人对此诗质疑。顾朴光经考证,也认为,此诗无论从前后版本还是语言风格等方面而言均可认定为石达开所作。笔者认为此论是符合事实的。最后一首较为特别,因其属于公文内容的发布,故后人为方便研究,将其命名为《五言告示》。史式先生认为,此告示不仅是石达开亲自撰作,且存在初稿和修改稿(或称终稿),修改稿(终稿)是在张贴后根据军民反映的一些意见、建议所作的适当改动。《福济等臣奏折》中附录的公文诗(以下简称“福附诗”)是“石达开张贴于无为州之告示”,时间为咸丰七年五月十八日(即公元1857年6月9日)。此时距石达开离京不足十日,所贴告示只可能是初稿,不可能是改稿;而《何桂清奏稿类编》中所附的公文诗(以下简称“何附诗”)是“青阳无为等处伪示”,被发现于皖南的青阳等地,张贴时间较晚。因此只可能是修改稿,不可能是初稿[1]。笔者认为此说法也是较为可信的。现仅录修改稿(终稿)即“何附诗”(一般学者均引此稿而不引初稿)全文如下: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字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与初稿相比,“何附诗”共有13处不同,列表说明如下。

表1 石达开公文诗初版与修改版对照表

除以上三首诗歌(《五言告示》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称其为诗当无问题)外,其余绝大多数为假冒石达开之作。托名石达开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有梁启超①、高旭②等人。史式先生认为:“伪造的石达开诗文主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是当时革命志士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作伪的。动机纯正,无可指摘,效果也不错,可以称为古为今用的典范。”[2]这应当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石达开在清代是一位颇得民间尊崇的英雄人物,其大义为军民的事迹,尤其为士兵免受杀害而假降的良苦用心令天下百姓感喟不已。如贵州就流传着《苗家救星是翼王》《翼王派官到我家》[3]等颂赞之诗。其“义气”在广西乃至全国不少地方甚至超越关公。因此,利用其英雄侠气进行反清诗歌创作并在大众中进行有关政治宣传便是颇为自然之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借势而为的典型文化现象。

除了梁、高二人伪作石达开诗歌外,还有个别文人和一些地方志录入一些石达开伪诗。目前尚有一两首存在较大争议,如上所述被认为是梁启超所作五首伪诗中的第三首尚无定论;另有《梵天庐丛录》中所录的《入川题壁》一诗的真伪,目前学界依然莫衷一是。本文仅述论学者认定为石达开所作的三首诗歌,以初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一个基本的综合性探究。

(二)石达开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1.石达开诗歌的思想性。石达开诗歌主要表现了其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和视将士如亲人的思想。前已述及,目前学者认定为石达开的诗作共3首,其中一首是刻在广西宜州(此前称宜山)白龙洞石壁上的五言律诗。此诗是石达开与众部属的唱和之作,全诗为:“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此诗虽为游览唱和之作,但却能较好地反映出石达开的远大抱负和无比豪迈之气概。石达开在和诗之前有一段小序,阐明其所作和诗是因为看到清代前贤楚南人刘云青所作的诗歌有所触动,尤其对于贬佛一事,其对刘予以高度褒赏,故乐以和之。因而该诗既是对前贤刘云青所作诗歌的和诗,也是其众属下唱和的对象。刘云青所作全诗为:“异境从天壁,登临眼界空。万家遥带雨,一水怒号风。古佛形容怪,奇人气象雄。回看腰上剑,飞去作长虹。”刘云青具体情况不详,但从此诗以观,大概是反映其在游览此地后发现时人对佛教过分崇奉,因而表达了其欲以如虹之剑疾刺怪妄的贬抑古佛思想。从整体而言,此诗很多诗句对仗并不工整,全诗仅颈联基本符合律诗与对仗要求。但此诗能够借所述之景物表达自身对佛教思想的排斥,与石达开欲抒发之情感相类,故受到石达开的抬爱,诗歌在韵律和对仗等形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石达开而言便不足以道了。中国历代文学创作实践证明,即席唱和之诗实不易为,中国文学史上此类诗歌佳作甚少。而石达开所作此唱和诗当属佳作,体现了作为一位著名将领难能可贵的诗歌创作水平。

石达开能够即席创作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歌,与其受到的良好教育分不开。据史料可知,石达开家境较好,且自年少起便饱读诗书,对《孙子兵法》更是钟爱有加。加之其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文化水平提升之快由此便可想见。对于石达开家境和受教育情况,李秀成就曾说“石达开家富读书,文武备足”[4]。梁启超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其用兵之才,尽人知之,而不知其娴于文学也。”[5]罗尔纲先生也曾说石达开出生于“富厚之家”,“少读书,有大志”[6]。曾在太平军中服务的爱尔兰人肯能更是赞扬石达开“是饱受教育而又能行动的人”[7]。

仅从此诗以观,便知以上多家所评绝非虚妄之语。全诗仅从韵律和对仗方面而言,可谓无可挑剔,语言堪称上乘。而其根据引和之诗所要表现的思想,亦能淋漓尽致体现于字里行间。可以说,此诗不仅能够较好地与前人刘云青之诗相和,还能够很好地将其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怀结合起来,使诗歌水平在整体上达到上佳之境,终成清代名诗。当然,此诗歌之所以著名,还在于其反映的内容隐含着较为明显的太平军的理想追求。对于这个理想愿景,他们这样描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振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振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8]据此诗可知,石达开事实上应未有过一些学者所谓的“叛变”之思想和行为,他至多只是担心受害而不得已另寻生存发展之地,甚至于奢望能够归隐山林而已。根据现存史料,石达开确有欲隐居山林的思想和行为,但由于战乱而不能如愿,不得已继续战斗。普通人在江湖,都会身不由己,何况是带领着十几万军士的将领?这正是石达开进退维谷之境遇。既然退无可退,只有带领军士们试图开辟新阵地,随形势发展应机谋划了。而带领军士们所产生的粮食问题最令他伤脑筋。据史料可知,石达开在广西宜州8个月左右,“石达开太平军10多万人马骤然驻扎庆远府,显然,粮食问题是石达开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必须立即解决的大问题”[9]。“石达开太平军以大部队进攻时,地主团练武装纷纷退入岩洞、深山,太平军找不到作战对象;而太平军分为小股人马到各村寨收集粮食时,又经常遭到团练武装的偷袭,使太平军遭受重大损失。这样,太平军筹粮行动陷入了两难境地而一筹莫展。无奈之下,石达开采用了极端的方法——毁佛,从寺院中夺取粮食解决部分军需,以救燃眉之急。由此可见,石达开毁佛的真实原因不是‘崇天帝’,而是征粮。”[9]我认为此种说法正误参半,准确地说,应当是石达开以“崇天帝”为借口进行的灭佛夺粮行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建立他们所谓的“太平王国”。

因此,此诗的核心思想便是崇天帝而毁佛,顺便在有感而和刘云青的诗中抒发自身的远大志向,较为自然地展示了自我豪放的性格。但还是有一些学者认为石达开所作此诗为反诗,并证以刊刻石刻诗时将“翼王题”三个字比群臣抬高两格,与皇帝规格无异,故为与洪决裂以求夺位之诗。笔者以为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因为石刻诗的刊刻要经历一段时间,并非即作即刻,且负责刻诗事宜之官员也一定是在唱和诗活动结束之后方可寻人凿刻。一般人都会注意到,此次石刻唱和诗之后还附带一首负责石刻刊刻事宜的臣子之诗,由此基本可以推知,刊刻此次活动所作唱和诗之后,石达开并未到达现场审视刊刻情况,否则他应当不会允许其他人将与此次活动无关的诗歌刊刻于后。既然石达开未到过诗歌刊刻现场,那么其自然无法得知刊刻者将其名字招高两格的情况,说其有谋反之心便失去了根据。而事实上,只能说是刊刻者对石达开的暗自推崇而已,不能将此责任推到石达开身上。再进一步论,从客观条件上而言,假如石达开真要夺权,当初他在天京便可实施并能轻易成功,因为他最是文武兼备,最得军民之心,最具群众威望。但他并未这样做,故其忠心当是日月可鉴的。事实上,如果就此诗的整体内容而言,反倒令人感到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忠心耿耿,如上述的“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等均表达了其奉行太平天国一贯遵循的思想,最后两句“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更是较好地表达了其欲使尽自身文韬武略,为天国早日成功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那首五言告示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与第一首大致相同,表现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忠心耿耿,以及希望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推翻清政府,建立他们所希望的理想王国。这是此诗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旨。但从中也可看出其存在归隐山林的倾向,显示出他较为矛盾纠结的思想状况。当时的石达开,可以说既存在雄心壮志,又怀有受到猜疑后的无限苦闷以及对前途感到迷茫无助等心绪,正是多种思想集于一身,才导致其产生了令人感到扑朔迷离难以看透的思想情怀。笔者认为此诗所反映的石达开之于太平天国是一如既往的忠心耿耿,诗中有不少词句可证,如“为沥剖血诚”“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等均属此类。正如麦高文所言:“石达开是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正是全军的中坚人物。”[7]所以太平天国革命最后失败,不该由石达开承担此责任。恰如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言:“我主实因德政未修,故而败亡……国破,实洪姓之自害此也。”据史料可悉,洪秀全在进入天京之后,很快耽于女色,几乎可用“荒淫无耻”来形容。对政事不再如之前上心,但又不愿看到自己的权力甚至名望受到威胁和压制。因此尽管石达开事实上忠心不二,但由于深受军士拥戴而被妒,并未真正得到洪秀全等人的信任。“客商有自下游回者,言金陵各伪王忌石逆之能交结人心,石逆每论事则党类环绕而听,各伪王论事,无可听者。故忌之,有阴图戕害之意。”[10]这些记录都是较为有力的佐证。

最后一首诗歌则主要表现石达开与百姓形成的亲密关系及其豪爽的性格特征。

全诗(两个版本)如下: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在大定府所作)

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龙托着擎天柱,饮尽黄河水倒流。(在大屋基所作)

前者为“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后者为“五龙托着擎天柱,饮尽黄河水倒流”。许多学者经过认真品评其相异之处,更加坚信该诗不可能是伪作。顾朴光认为,据大定县人民委员会的采访实录和张峻松先生的文章,认为石达开在大定府饮酒,是按照当地苗族同胞的习惯,用通心杆子插入酒坛中低头吸饮,故而用“五岳抱住”“吸尽”等语来形容;而他在大屋基饮酒,是以手托起酒坛,仰头用嘴接住坛口畅饮,故而用“五龙托着”“饮尽”来描绘。并认为这几处异文,非常准确地刻画出石达开在特定环境中以不同方式饮酒的不同情景,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么生动传神的诗句。笔者以为这是颇有道理和较为可信的说法。石达开自年少时便与农民打交道,与百姓有着天然的感情。又由于其性格豪爽、思维灵敏,故而在贵州两地与苗族百姓共饮时吟咏出这样的诗句便是颇为自然之事,也较为符合文如其人的一般文学观。

石达开所作此三首诗,从内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仅有三首诗,但基本上体现了石达开的思想抱负、性格特征以及能够与百姓打成一片、亲如家人的真实状况,也能较好地说明为何石达开能够在军民之中具有强大威信和受到猜疑之故。

2.石达开诗歌的艺术性。如果从艺术性维度对这三首诗歌进行探究,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体现石达开难以伦比之“气”。石达开一生十分讲究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亲人的安危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即便和一般人交往,也是豪气冲天,干出充满英雄气的壮举来。如前所述,其在广西宜州所作的石刻诗歌,是因为看到清代楚南人刘云青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对此人所怀有的灭佛思想完全赞同并豪气勃兴,即席而作。诗豪气干云霄,尤其是最后两句“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更令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帝王气象。其在贵州地区与苗族群众在一起畅饮时,所作诗歌同样别具一格,气势同样令人叹赏不已。尤其是最后两句“五岳抱住(五龙托着)擎天柱,吸尽(饮尽)黄河水倒流”,令人惊叹气势之超凡脱俗,难有人及。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之丰富奇特且灵动。唯有集帝王之气与丰富奇伟想象力于一体,才能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诗句来。而这些诗句,又能够很好地反映其宏伟的政治抱负,可谓是自然而然、丝毫不露斧凿之痕的上乘之作。

二是展现出其诗歌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石达开的诗歌,绝不像清代许多诗歌那样存在晦涩难懂之词句。其所作三首诗,不仅气势磅礴,还颇为易读易懂易记。例如其在广西宜州所作的石刻诗,无论从语言或思想内容以观,都无晦涩难懂之句,且大多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词句贴切,能以很好的诗歌形式反映当时所思所想,艺术水平不仅高出前人刘云青不少,更高出其属下和诗一大截,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既不是属下的谦虚恭维之故,也不是其先和所得之局,而是他能够以雅俗共赏之词句巧妙地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使艺术与内容的结合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地。

三是即席创作的典范。石达开为太平天国杰出将领,戎马倥偬,故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诗歌创作。中国历代许多著名将领均如是。如宋代的岳飞文学作品亦极少,可谓与石达开等人一样,都是被军事耽误了的文学家。而石达开于此方面似乎更显突出。因为其三首诗歌都是抓住瞬间即席所作。第一首是在游览广西宜州白龙洞时与部属所作的唱和之诗,属于典型的即席唱和之作;第二首是在与贵州大定县两地的苗族百姓一起畅饮同乐时所作之诗,是酒席上的即兴之作;第三首是以诗歌形式发布的公文,亦属应急迅疾所为。如前所述,其所作诗歌公文有前后两稿,初稿当为未得深思的仓促之作,而修改稿或称最终稿是根据张贴发布后军民的意见、建议所作的修改稿,但终稿较之初稿改动并不大,完全可以体现石达开最初的赤胆忠心和厚实的文学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不可能即席创作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歌来的。这是应当值得后人关注和认真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以诗歌形式发布朝廷告示的创新之举。石达开以诗歌的形式撰写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罕见之举,这很可能是现存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以五言诗歌形式来撰写公文内容的作品。正是受其影响,此后广西部分地区也存在少数以诗歌形式撰写公文或工作要求之作。如在石达开所作此诗的20多年后广西便出现此类诗歌,现存的石刻诗歌《广西巡抚部院沈示碑》便如是。石达开撰写此诗,体现了他能够较好地从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方面考虑进行宣传,以更好让百姓阅读理解之故,其创新之意值得褒扬。

二、石达开诗歌的价值

一是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前所述,石达开所作的三首诗歌,记录了石达开的思想轨迹,有助于人们了解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以及其对洪秀全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理解石达开为何能够赢得广大百姓的欢迎和广大军士追随等重要原因,有助于了解石达开的思想秉性,有助于了解石达开与其他将领的关系,等等。根据史料,石达开之所以能够赢得军民欢迎,是因为其不仅在太平天国中最为有勇有谋而且颇讲义气,而且与军民打成一片。如史料载,赵烈文问李秀成以诸王优劣,皆云中中,而独服石达开“谋略甚深”[11]。曾国藩说:“逆首石达开狡悍,为诸贼之冠。”[12]左宗棠也说石达开:“传檄远近,江西士民望风而靡,千余里间皆沦于贼。贼因兵因粮,附从日众,石逆抚其桀黠之民,以钤制士夫,迫之从逆,江西全局岌岌。”[13]40“石逆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求人才为急,不甚傅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13]17如此种种,都与此三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略同,一道成为人们研究石达开和太平天国的宝贵史料。

二是重要的学术价值。此三首诗歌提供了人们研究石达开思想的十分重要的资料,对于人们进一步研究石达开与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具体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三首诗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或可真正探究出石达开丰富多元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对于太平天国的忠诚度,对于未来前途的期望,对于百姓和部属的态度,以及其所具有的多重矛盾心理等。诸如此类问题,此三首诗或多或少均能给予我们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提示。

三是重要的文学价值。如上所述,石达开所作诗歌数量虽少,但能够很好地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有时几乎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在艺术性方面,其以诗歌形式撰写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不可多得,在文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另外,其能够很好地做到即席创作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四是重要的人物评定参考价值。中国文学史上此前并没有人对石达开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对其诗人身份和地位作出科学的评定。不少学者只是较为简单粗暴地将其视为一介武夫了事。这实际上是忽视客观事实的令人遗憾的错误之举。唐代的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独步天下,石达开虽然达不到张若虚的诗歌地位,但由于其诗歌创作能够将所要表现的内容与艺术性较好结合,理应对其给予更为科学合理的评定。在笔者看来,石达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清代,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诗人。如果更进一步地从即席创作的诗歌水平而言,更是罕有人及。

三、余 论

通观石达开短暂的一生,可以说,除了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军事家身份以外,石达开还是一位诗人,而且是水平不俗的诗人。其以磊落大气之笔和迅疾而成的罕见创作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文学史画廊描下了浓重一笔。留给后人尽管只有几首诗歌,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 注 释 】

①其托名为石达开之诗有“留摘芹香入泮宫”“不策天人在庙堂”“扬鞭慷慨莅中原”“若个将才同卫霍”“大帝勋华多美颂”等五首,其中第三首是否为假尚存争议。

②其托名为石达开之诗有《再答曾国藩》《失题》《感怀两首》《乱离复乱离》《我朝伤内祸》《哭天王被难》《马上口占》《寄友人》《别南王冯云山》《望家山感作》《道路》《极目》《题旅店壁间》《怀蓝子康》《途中感怀》《杂诗两首》《入剑门》《宝剑》等20首。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太平天国也说“国”
诗歌过年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