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暗意识视域下斯蒂芬·金小说“非人类”话语的政治书写

2022-03-18倪楠

语文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人类罪恶斯蒂芬

○ 倪楠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1947—)被称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是当今世界读者最多、声誉最高、名气最大的美国小说家。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Clive Barker)曾说:“每个美国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1]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具备审美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文学的政治性,代表了弥散于美国平民之中的文化观,这种美国大众价值观生动呈现了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政治画面。

斯蒂芬·金一再承认他的文学根源深深根植于哥特文学之中[2]29,甚至认为写恐怖小说是他的“命运”[3]。“我天生就爱黑暗夜色以及让人恐惧的棺木,就是这样。”[4]因此斯蒂芬·金在小说中书写了大量的“非人类”踪迹,从具有生命力的黑色不明物质、漫天迷雾裹挟的变异生物,到复仇而来的黑人幽灵,无一不提供了反思自然、人性及人类社会文化的独特视角。作家笔下的“非人类”极具政治话语,深刻呈现了隐匿于身体、情感、欲望、疾病、“后人类”等主题背后的文化深义。在“后疫情”时代的今日,探究斯蒂芬·金小说“非人类”话语的政治书写,以关注个体的孤独和异化,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同生命形态之间深刻的差异、共生和依存关系,希冀能为种族冲突、战争暴力频发的美国社会以及当今世界提供新的透视。

二、斯蒂芬·金与幽暗意识

在20世纪80年代,海外学者张灏在其著作《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中提出了“幽暗意识”这一概念:“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圆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的丑恶,种种的遗憾。”[5]80张灏的“幽暗意识”以美国社会思想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的危机神学为灵感,认为人性中与生俱来存在某些不良,人性中的阴暗面永远潜伏着,无法根除。“幽暗意识”由原罪观出发,认为人世的苦难与人内在的阴暗面是分不开的,所以张灏先生曾言“人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许多貌似来自外部的戕害和灾难其实都源于内部问题,正是由人本身以及人性中的缺陷、堕落所造成。因此人世的苦难与人内在的阴暗面是不可分割的,世界的黑暗结根于人性。

一切社会生活都具有政治性,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难以剥离的联系。对现实的深切忧虑与极富时代性的政治思考始终渗透于斯蒂芬·金对未来时空的想象之中,基于幽暗意识的政治书写成为作家进行文学编码、定义文学话语的切入点。本文以幽暗意识为着眼点,探讨斯蒂芬·金作品中“非人类”话语的政治书写,揭示小说背后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等深层原因,揭示人的生存状况,勘测存在的深度,以此完成人类的自我审视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拷问,呈现当今美国社会的文化政治现实,力图为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知识空间。

三、斯蒂芬·金小说的幽暗意识

哥特自18世纪以来就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它可以衡量出社会中的紧张状态,揭示人类最黑暗的冲动[6]。斯蒂芬·金从不回避他对“黑暗”的热衷——通过深掘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隐秘,刻画一个充满暴力、死亡、黑暗的世界,以此揭示最为真实的社会现实。作家笔下的“非人类”具备独立的叙事功能,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陌生化的幻象世界。斯蒂芬·金以“非人类”话语的政治书写剖析人类社会生活、精神领域的症结,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对命运的焦灼、对社会的检视和质疑。

(一)死亡言说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基本境遇,所以海德格尔曾言:“日常生活就是在生与死之间的存在。”[7]所谓死亡意识,也就是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关于死亡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8]。“死亡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态化了的生命意识,是悲剧的核心和巅峰。死亡意识必须把死亡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本质规定,把死亡引申到个体的生命中进行思考,从而体验、认识死亡,从而超越死亡。”[9]斯蒂芬·金热衷于对死亡的关注和展示。“金所有的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中嵌入了对死亡详细的、内省的观察。”[2]66其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死亡意象、死亡话语以及对死亡的刻意描画,他以形形色色、触手可及的死亡为观照层面,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探索人类心灵的黑暗情感”[2]68。

死亡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这种黑暗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人的生存。生活充满了暗堡和深渊,死亡始终笼罩在世界的上空。当死神翩然而至,以绝对优势压倒生还的可能时,人必将在死亡漩涡中承受悲剧性的体验和命定的黑暗。短篇小说《木筏》(TheRaft,1985)具有力透纸背的紧张和惊惧,直呈个体生命面对死亡的挣扎和痛苦。死亡具有一种巨大的莫名力量,萦绕在四个大学生身边,使一时兴起的傍晚出游成为一场彻底的悲剧。一团类似泄漏原油的黑色不明物质——有意识、会思考、能催眠并迷惑它的吞噬对象——把四个年轻人困在渺无人迹的湖面木筏上。不管如何挣扎都无法逃生,等待几个年轻人的只有失败的下场——一定会有人死去,所有的人都会死去,一个接一个,无一幸免。生命是偶然的,死亡也会以极其偶然的形态随时可能降临,它可以在瞬间剥夺人的生存可能,成为人们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真实。黑色不明物质是人类破坏环境的恶行衍生的后果,象征着一种不可预知的、冷漠而邪恶的死亡方式。虽然最后一个生者——蓝迪(Randy),与它对峙了一天一夜,但是客观条件决定了蓝迪必然的死亡结局:寒冷、饥饿、疲惫和恐惧终于彻底击垮了他,死亡成为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实。在小说浓烈的血腥描述中,四个年轻人偶然的、非正常的死亡事件使人惶恐地感受到死之可怖、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身处异己的世界中,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和危险。在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人无法反抗,反抗也往往遭遇失败。《木筏》把美好的生命撕碎展示给众人,描绘出无法自持的悲观意识——在死亡的狰狞之下,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死亡注定无法逃脱,只是形式不同,或早或晚而已。

生存依附死亡存在,存在是提前来到的死亡。海德格尔说道:“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须从生存上加以领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意义与众不同。”[10]对于人的知识世界而言,死亡意味着未知深渊和黑暗地带。死亡恐惧是死亡意识的基点,也是人类心理中最为中心的内容,其带来的阴影和焦虑构成巨大的生存困境,映衬出个体的孤独和无助。正如古罗马的爱比克泰德所言:“可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11]斯蒂芬·金以具有生命力的“非人类”黑色不明物质书写了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深刻冲突,这种政治意识反映了美国社会大众的情感共识和文化认同。“日常充满了必然性、偶然性、自由、危险、确信、风险和安全的不确定的混合。”[12]人们不得不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文本中繁复的死亡叙事是斯蒂芬·金死亡意识的外在体现,也是他审视人类以及人类生存状况的切入口。

(二)人性黑暗

幽暗意识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一种堕落趋势和罪恶潜能,每个人的人性中存在与始俱来、无法消解的阴暗面。张灏曾言:“人的罪恶性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层出不穷复杂多面性而有所警惕。”[13]104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借别人的一段话表达了对幽暗意识的理解:“一个基督徒由于他的信仰,不得不对人世的罪恶和黑暗敏感。这种敏感,他是无法避免的。”[14]斯蒂芬·金自然也热衷于透析精神世界中黑暗、神秘的欲望之地。他反省人性潜在的自在之恶,对人性、人的局限性、人自身的种种内部条件、人本身可能拥有的破坏性进行拷问,恰如2015年斯蒂芬·金获颁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时的颁奖词“……他非凡的故事结合了尖锐的人性分析”。

黑暗自存于人的本性之中。这种缺陷并非外在世界的黑暗所致,而是人性自身永远存在的诸多局限和罪恶使然。人性中与生俱来存在某些不良,根深蒂固、难以捉摸且到处潜伏。中篇小说《迷雾惊魂》(TheMist,1985)囊括了各自相异的面孔,汇集了人的劣根性加以诠释。在小说中,“雾”是军方科学实验失败后的异象,它裹挟着变异生物,笼罩了整个小镇。当面临恐惧和灾难时,不堪重负的人类往往能表现出骇人的一面,呈现出激烈博弈的人性。长时被困超市无法逃脱,其他小镇居民都是脆弱无助、虚弱不堪,只有卡莫迪太太(Mrs. Carmody)“反而显得年轻了些,而且更有活力;仿佛她找到了生命的目标,借这次事件来滋养身体”[15]。迷雾以及迷雾中的怪物为她创造了机会,卡莫迪太太将自身偏执的内在情感外化为扭曲的宗教观点,发出不绝于耳的死亡、末日之言。宗教在卡莫迪太太的诱拐下偏离了正常轨道,个体的罪恶之心借助漫天迷雾迸发出潜伏的破坏性——卡莫迪太太身边聚集的一小撮人群开始崩溃,在宗教的名义下要以一个孩子和一个女人无辜的生命为代价进行“血祭”,以求从迷雾中脱身!世界上让人恐惧的不仅是迷雾以及迷雾里的怪物,更是人性中无限放大的人的私欲与黑暗。卡莫迪太太利用迷雾这一猝不及防的意外,在超市这个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疯狂地发泄内心的黑暗欲望,以“献祭”和“赎罪”颠覆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秩序和生命价值体系,意欲从无辜的鲜血和死亡中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自我的安全。这种人性最深处不可消解的丑恶和阴暗才是造成世界罪恶和黑暗的真正原因。

“人是生存在两极之间的动物,一方面是理想,一方面是阴暗;一方面是神性,一方面是魔性;一方面是无限,一方面是有限。人的生命就是在这两极间挣扎与摸索的过程。”[5]10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性,人变成一种可上可下、神魔皆可的存在。“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地存在每个人的心中。”[16]莫迪太太迸发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意使得迷雾中“非人类”变异生物都黯然失色,沦为人性黑暗的背景板。这种不断向下的堕落趋势和不断加剧的黑暗魔性,“无法以自私自利解释的反常罪恶与残暴……可以证明人性中有‘魔性’”[13]103。斯蒂芬·金以卡莫迪太太的形象昭示了人的“居间性”和“两面性”,同时也阐释了人性存具无法瓦解的劣根性和根深蒂固的堕落倾向,揭示了人性的局限和黑暗。

(三)社会幽暗

世界与宇宙中存有种种根深蒂固的黑暗势力,这些与生俱来的黑暗势力使这个世界有缺陷、不圆满。“幽暗一部分来自人,一部分来自制度。”[13]104幽暗的人性造成了包括种族歧视、权力黑暗、战争暴力等关涉社会政治生态的问题和人类当下生存状态的问题;反之,有时候制度也成了“幽暗面”的根源和极致。现代的一些制度趋势可以变成桎梏人类命运的“铁笼”[13]104。斯蒂芬·金“以个体角色为重点强调了当代的社会和政治焦虑”[2]256,在特有的恐怖氛围中针砭现代社会的弊病和恐惧,其作品“使用超现实和奇幻来检视人们的动机,检视他们所造就的社会和机构”[2]5,以映照黑暗现实下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多重危机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批判。

种族主义是最具反人类话语的政治书写,这股涌动的暗流与不受制衡的权力结合在一起,对个体乃至社会造成巨大的戕害。长篇小说《尸骨袋》(BagofBones,1998)生动地再现了种族压迫下社会生活的黑暗,揭开了百年之前一桩赤裸裸的种族谋杀,凸显出这个世界的恶意和恶行。四十多名黑人在19、20世纪之交时买下一块岸区用以建造房屋居住生活,“这桩买卖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镇民甚至还为此开过会,抗议‘这些黑仔到此游牧’”[17]167。尽管受到多方限制和阻挠,这群黑人还是安顿下来并逐渐为社区接纳,尤其是乐队主唱莎拉·蒂德韦尔(Sara Tidwell),获得了很多当地白人的好感和欢迎。但是逾越白人社区与黑人群体之间的界限是白人种族主义者不能接受的。根深蒂固的种族认知使贾里德·德沃尔(Gerald Devore)之流无法忍受莎拉所代表的黑人群体舒适自如的生活状态,对黑人持有的天然敌意使他们竭力要使黑人置身于社会之内却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局面持续下去。在贾里德的煽动、带领下,7个白人轮暴、杀害了莎拉,并将她8岁的儿子淹死在湖里。种族主义的猖獗和凶残突破社会伦理底线,凸显了世界的丑陋和罪恶。人性的潜在恶性和黑暗可以引发社会环境的黑暗。在路西法效应下,人们也会默认或屈从于社会的黑暗力量而迸发出人性根深蒂固的罪恶性。这一小撮人的种族暴力引发整个社区的黑暗连锁反应,“TR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莎拉和她的儿子被杀了,也几乎每个人对谁做了这件事都心里有数。……可事实上,整个TR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17]498。在对立的种族空间里,普通的小镇居民为了保护自己人,充分显示出“恶的庸常性”——对罪恶习焉不察,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去接受它甚至执行它。黑暗消解了人的理性思维,日益紧张的种族关系颠覆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为了阻止桑尼·蒂德韦尔(Sunny Tidwell)追查妹妹和外甥的死因,有人故意在他的儿子常走的小路上安了脚踏陷阱,导致这个孩子踩到陷阱之后死于败血症。基于肤色的排斥是一切非正义的根源。仅仅因为肤色,莎拉就遭到殴打、强暴并被勒颈致死;而后续百年,对这些昭然若揭的黑暗和罪行,“镇上的地方志没提一个字”[17]498。《尸骨袋》借此描绘出当年黑人处境之恶劣和黑人群体的生存困境,也描绘出这个世界丑陋的黑暗势力。

美国黑人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白人一直处于共生状态,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18]。在种族至上论者眼中,白人不仅可以居高临下地来教化其他种族,而且拥有对黑人无可置疑的统治权力。“在美国,作为一个黑人,无论从肉体上、心理上,还是感情上,都是极其遭受煎熬的……你无法回避或逃避肤色的标记。”[19]斯蒂芬·金以黑人幽灵的“非人类”书写揭露美国社会缺乏正义、有失公允的生态,其社会象征行为在政治无意识的文本叙事中将被尘封的历史罪行铺展开来,观照种族暴力和种族主义频发的当今美国社会。针对意识形态上的偏执、沉重的种族压迫等社会痼疾,作家不仅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和反思,而且呼吁社会公正,呼唤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召唤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具备强烈的时代意义。

四、结 语

文学创作是作家建码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家的价值立场。“喜爱黑暗不可知的事物是他天生的兴趣。”[20]斯蒂芬·金以“恐怖”为书写手段,不仅对小说人物展开内审化的挖掘,而且对小说背景进行外向化的针砭,作品呈现出浓重的幽暗意识。在斯蒂芬·金的长、中、短篇作品中,作家挖掘人类心理深层的死亡意识,直面并反思人性的自在之恶,展现这个世界的幽暗和罪恶。人性本身具有根深蒂固的罪恶性,社会制度的幽暗是因为制度除了是由阴暗的人创造的之外,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罪恶[21]。当绝对权力和人性阴暗相结合之后,会对社会造成无法避免的威胁。许多貌似来自外部的戕害和灾难其实都源于内部问题,正是由人本身及人性中的缺陷、堕落所造成。因此人世的苦难与人内在的阴暗面是不可分割的,世界的黑暗结根于人性。斯蒂芬·金以幽暗意识完成对人类的自我审视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拷问,事件背后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等深层原因才是作家关注的焦点。

猜你喜欢

非人类罪恶斯蒂芬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上海首家“非人类”餐厅
罪恶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命悬一线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