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习作任务单的开发及设计要义

2022-07-3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徐志凯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单的讲义当堂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徐志凯

一、单元习作任务单的设计理念

(一)一课一得

单元习作任务单秉承“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每一次习作对应一个写作知识点,将习作目标聚焦,让学生将本次习作点吃透、用透,使习作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习作本事。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习作为例,设计习作目标分布图。

(二)任务驱动

真实的任务情境,才能让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才是真学习。将单元习作的落点打造成“读+写”的任务驱动模式。习作任务单的任务一和任务三是“读”的任务,任务二和任务四是“写”的任务。任务一的“读”和任务二的“写”是一组“读写”对应关系;任务三和任务四也是。通过“读”和“写”的任务,学生在范文与习作之间建立关联意识,任务是叫人做事的,能力在“做”中得以发展。

(三)时间管理

每一个任务都对应着具体的完成时间,采用计时器这样的管理工具,给学生下达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无声指令。严格的时间管理不仅保证了任务的完成,还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70%的时间还给学生读和写,既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又保持了适度的紧张状态。一节课分成四个任务,每个任务的时间就相当紧凑,一节课不觉得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四)面向全体

习作任务单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以齐读、合作读为主,基本没有指名读;习作任务单的任务二和任务四的“写”,每一个学生都在写。这真正体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每个儿童都能在读中有所得,优等生读了有创新,学困生读了有启发,人人都在学,人人都在生长。当堂练笔也是如此,读了马上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练笔的机会,都有训练的氛围感。通过一张任务单以“点”带“全”,让每一个儿童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

二、单元习作任务单的开发样态

(一)突破难点

单元习作往往对应一个单元主题,而主题很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单元习作任务单要帮助儿童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儿童更好落笔。譬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写什么不难,难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忽略用第二人称“你”来写,由此,任务单的落点就定在了用第二人称“你”来写。这一重点贯穿整张任务单。借助任务单,孩子的写作难点得到了突破,也就为接下来的动笔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好的写作教学就是针对儿童的习作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突破教学。

(二)例子先行

习作任务单需要借助支架,让学生习得本次习作的“核心知识”。这个支架是什么?习作任务单的回答是:例子。以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一个活动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人,应该怎么写?例文的落点就定格在这里。我们通过例文挖掘出三种场面描写策略:“平均用力写”——将场面中出现的人物挨个儿描写来达到写场面的效果;“特写镜头”——用力着重描写场面中的某一类人来描绘场面;“侧面描写”——通过周围人物或者环境来烘托场面。学生一读例文就能明白“如何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解决了孩子在习作中碰到的问题。

(三)提供语境

单元习作任务单的“读”和“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例子多是学生作文的片段,学生读了容易产生共鸣。“读”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写”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六年级上册习作一《变形记》为例,进行此次习作时要让学生转换视角写,任务单的“读”为孩子提供了变成大树和蚂蚁的所见和变成小提琴的经历。任务单的“写”为儿童提供了这样的训练:变成鱼在水里游的所见、变成一支笔的经历。学生借助语境转换视角,展开想象,无须再为选材而冥思苦想。

(四)搭建梯度

好的写作训练是有步调的,循序渐进的。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八《有你,真好》的任务单为例,任务一和任务二指向“罗列几个‘真好’的事例”;任务三和任务四指向“详写一个‘真好’的事例”。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由“散”到“整”。从多个事例走向单个事例,这就是训练的梯度。

单元习作任务单还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梯度,譬如六年级上册习作四《笔尖流出的故事》,训练学生把故事写得有波折。“开心—难过—开心”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看得出的波折。但是任务单为孩子提供了“通过环境写波折的心情”这样的方式,这就打开了儿童的思路,习作认知走向一个新台阶。

三、单元习作任务单的设计步骤

(一)搭建任务框架

单元习作任务单有四个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三是读例子,任务二和任务四是写片段。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分别对应任务二、任务四的“写”。任务一和任务三的反复的“读”的目的是,读懂片段内容,读出习作方法,打开写作思路。任务二和任务四的两次“写”,为的是“学了马上用”。训练是内化知识的最好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次习作要点的有效方式。单元习作任务单还有“读讲义”的内容,这一句简单易懂的“讲义”是单元习作任务单的精华所在,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呕心沥血。单元习作任务单还把“教师当堂点评”改为“教师当堂点赞”,“点评”和“点赞”的一字之差,也是习作任务单务实求真的体现,后面会有阐述。

(二)确定讲义内容

单元习作任务单的落点应该在儿童习作的困难处,也就是单元习作任务单中的“讲义”。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本次习作对六年级儿童而言,写出风俗是什么、介绍风俗不难,难的是如何突破风俗的历史背景与儿童之间的隔阂。针对这一问题,教材习作要求鼓励儿童查阅资料,但不少儿童面对资料,往往会束手无策,或者依样画葫芦进行照搬,这就陷入了“抄袭”的怪圈。再有,不少孩子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写了一大堆别人的风俗,自己的真实感受少之又少,似乎“参与度”不高,缺乏读者意识。针对教材及学生的痛点,本次习作的“讲义”定为:1.用自己的话“翻译”资料语言;2.写一个故事,讲一段风俗。这两点符合单元习作任务单“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吃透本次习作“重心”。

(三)寻找习作例子

如果说“讲义”是一把钥匙,那么任务单的“例子”就是一扇扇门,只要用钥匙打开对的那扇门,就会开启儿童习作的新视野。怎么寻找合适的例子呢?第一步,请优等生自由写单元作文。第二步,根据单元作文要点,批阅并筛选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第三步,截取优等生的片段,并再次根据单元作文要点进行精心修改,使之更加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几点:例子的视角是否儿童化;语言是否符合儿童审美;是否一眼就能看出例子和“讲义”之间的关系。

(四)确定练笔任务

任务二和任务四的训练是根据“讲义”来确定的。还以六年级下册习作一《家乡的风俗》为例,依据“讲义”内容,任务二和任务四的训练要与之对应。因此在任务二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资料,训练学生将资料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话。在任务四中,我们让学生写一个自己参与风俗的故事。“读”的是什么,“练”的就是什么。“读”与“练”相互联结,为促进学生的写打开了大门。

(五)转变评价机制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能力。”小学生作文,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造,成文一篇实属不易。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习作任务单把“教师当堂点评”改为“教师当堂点赞”,除了这一原因,还因为当堂点评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极难,一旦点评不到位,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后就很难消除。老师可以自我纠正,但是纠正一次两次是可以的,如果时不时纠正那就难了。而“当堂点赞”几乎没有副作用,并能极大地激励作者和其他学生。

猜你喜欢

单的讲义当堂
陈岱孙补充讲义
小学数学当堂训练的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实验学习单的开发研究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陈岱孙补充讲义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私营停车
“学讲”理念下新授课活动单的设计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