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刺扳机点配合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2-07-30岳建兴翁沁怡孙乃兵刘雪洁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7期
关键词:颈源经筋微调

岳建兴 翁沁怡 杜 磊 王 飞 孙乃兵 刘雪洁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40)

颈源性眩晕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和本体感觉传入紊乱有关,是以体位性或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本病发作时多伴有头颈僵痛、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多种复合症状[1],为康复科的难治、常见、易复发的一种疾病。由于本病在发病期间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受到了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目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2],主要与需要长期伏案工作、长期低头使用手机等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颈源性眩晕,临床上治疗原则主要以改善微循环、抗眩晕的治疗为主,但是存在眩晕得到改善时间相对较长,易复发等不足。近年来笔者采用关刺扳机点配合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3]:眩晕或者头晕;伴有头颈部不适:如头颈痛(沿枕寰关节边缘有明显压痛)、项僵(僵硬伴条索状改变),活动后加重或旋颈诱发试验(±);影像学显示颈椎椎体不稳、退变等;多伴有交感症状。2)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能够耐受并同意关刺、传统针刺和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治疗;依从性好,能够坚持治疗,配合临床疗效观察、随访;枕后的斜方肌肌腱起点处附近有明显条索感或压痛感。3)排除标准: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脱位、骨结核及严重的骨质疏松者;其他原因引起眩晕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引起者;精神病者;依从性差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4~72岁,平均(44.61±10.49)岁;病程6 h至7 d,平均(6.74±4.53)d。对照组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3~68岁,平均(37.54±11.61)岁;病程1~21 d,平均(8.12±6.21)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书,本研究经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关刺扳机点配合颈椎后伸侧屈微调。依据扳机点的诊断标准[4]来确定关刺的具体位置:1)后枕部骨骼肌上有明显的紧张点;2)紧张点的触压有疼痛、传导痛等;3)快速按压可诱发患肌的“抽搐”反应。取倒骑靠背椅俯伏位。术者押手在后枕部的斜方肌肌腱外缘处附近寻找扳机点、条索状物或结节并轻按之。常规消毒,将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佳健牌,规格0.30 mm×25 mm)垂直于肌腱方向、呈15°角平行上项线向正中线方向平刺约0.5寸[5],此时术者自觉刺手针下有明显沉紧感,患者酸胀感明显,再以此针为中心上下各刺1针,针尖方向均指向阳性点,针间距约2~3 mm,平刺百会、四神聪安神增加改善眩晕的效果。行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取针后,休息片刻,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保持颈肩部自然放松,取坐位。术者立于身后,托住患者头颈部缓慢的后仰,待觉颈部肌肉完全放松时,术者轻微侧身,将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患者需要调整的节段之横突后外侧,以对侧手掌置于患者对侧颞部,将头向对侧旋转侧屈15°左右,顺势两手反方向用力,幅度约5~10°,推顶病变节段的手指能感觉到关节移动,常可听到一个节段或多个节段复位时的“咔哒”声。根据治疗需要决定是单侧微调及双侧微调。手法要求平稳着实,忌用暴力。每日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以颈夹脊、四神聪、百会、头维为主穴,根据证型需要酌配太溪、丰隆、血海、太冲、足三里等。操作方法: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佳健牌,规格0.30 mm×40 mm),直刺颈夹脊,平刺四神聪、头维、百会,行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

1.4 观察项目 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6]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量表评价,满分30分,含眩晕、颈肩痛等5项,每项分5个等级。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痊愈:颈源性眩晕症状、阳性体征消失,颈部活动可,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旋颈诱发试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半年以内可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旋颈诱发试验(+)。无效:症状、体征无减轻,旋颈诱发试验(+)。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ESCV量表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的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或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量表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量表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组别治疗组(n=32)对照组(n=28)总积分13.12±2.02 28.76±4.43**△△11.60±1.31 25.84±6.6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眩晕6.64±1.73 15.42±2.42**△△5.86±1.54 13.56±3.26**颈肩痛1.11±0.37 3.62±0.46**△1.12±0.16 3.53±0.84*头痛1.12±0.35 1.83±0.26**△1.13±0.72 1.63±0.86**日常生活及工作1.27±0.48 3.92±0.84**△△1.32±1.06 3.47±0.95**心理及社会适应2.98±1.46 3.97±0.59**△△2.47±1.21 3.65±0.98**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比较,无失访病例,治疗组3例(10.00%)复发,对照组7例复发(30.43%),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

2.4 不良反应 未见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颈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了眩晕与肝的密切关系。《灵枢·官针》提出了关刺针法相应于肝的观点。“关刺者……此肝之应也”。又叫岂刺或渊刺。《灵枢·官针》中提到关刺法多适宜于治疗“筋病”,因多用于肌肉起止点的关节处,故曰“关刺”。就针刺手法而言,是复式针刺手法组成的。首先,注重附着在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其次,直达经筋病灶,强调一针多向刺,增强针刺范围与强度。因此,关刺在舒缓局部筋脉拘挛、散筋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8]。

从解剖角度分析,寰枢椎与椎动脉关系密切。颈椎关节一旦失稳,颈部肌肉发生退变或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容易产生肌肉紧张、僵硬及肌肉力量的下降,进一步触发局部扳机点,阻碍或削弱肌肉的伸展功能,颈椎两侧肌力失去平衡,造成寰枢椎位置紊乱。椎动脉的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V3)段虽然行程比较短,但因为该段伴有连续的6~7个弯曲,致颈椎在旋转时容易发生牵拉、扭曲,供血失常造成眩晕。

Brandt T等认为因上颈部的疼痛引起的前庭和颈感觉传入不匹配的现象可以诱发眩晕[9]。叶洁等认为颈源性眩晕与周围软组织病变、颈椎组织结构的失衡有关,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10]。马明等认为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因受到神经激惹、炎症因子刺激或机械压迫等,导致椎动脉缺血痉挛,引起颈源性眩晕[11]。Melzack等提出中医的经筋分布与活动性扳机点牵涉痛范围的重叠程度达80%[12]。因此,本研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出现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肌群僵硬(扳机点)致椎动脉(V3为主)受到压迫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引起的供血不足有关。

从解剖学角度看,头夹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斜方肌上部等肌腱均附着在上项线附近。已有研究显示,该部位γ-肌梭中含有丰富的机械感受器[13]。不但控制着颈椎关节的屈伸旋转,还通过前庭和视觉系统建立了直接的神经生物学上的联系[14]。项立敏等提出关刺可以促进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起到舒利筋肉、消灶解结的效果[15]。姚芬芬等认为针刺扳机点可纠正经筋痉挛所致的颈部本体感觉紊乱,疏通经络,改善眩晕症状[16]。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后枕部上项线风池穴附近的扳机点、条索状物或痛性结节作为关刺的经筋部位。可以以通为补,直达病灶。通过反射性扩张局部血管,降低扳机点的活性;还可迅速纠正经筋痉挛,使经通筋舒,纠正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17],使治疗更彻底。

采用坐位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是根据解剖特征及临床效果积累而来,认为侧向推顶横突及小关节的方法能够微调颈椎的小关节的紊乱,使失偿后的颈椎解剖结构恢复正常的生理学结构,让僵硬的颈肌松弛下来,快速解除或缓解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的目的。矫正过程中颈椎的运动幅度仅为10°左右,可有效避免颈部软组织、内外神经以及血管发生应力性伤害。与借助颈椎的拔伸或旋转等纠正错位的小关节的传统疗法相比较,该法操作得法、幅度可控,具有改善颈椎内环境,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的作用,安全性高。同时,避开了“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增强了患者的治疗感受。

通过上述机理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认为采用关刺扳机点配合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通过调节颈椎失衡的经筋系统,建立了颈椎新的内外平衡关系,恢复椎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可靠有效地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操作简单。

猜你喜欢

颈源经筋微调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乐海乐器“微调轴”研发成功
超声引导下C2 C3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
针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