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C2 C3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
2021-03-19沈永波黄良辉钱丹
沈永波 黄良辉 钱丹
颈源性头疼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动力性因素或者其他各种机械性因素引起交感或动脉神经压迫、刺激进而导致血管折曲、狭窄造成的[1-2]。目前颈源性头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是颈椎,尤其是钩椎关节产生的增生性改变引起颅表神经疼痛。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提出颈源性头疼是由C2、C3 神经节段病变引起[3-4]。颈源性头疼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穴位埋线、手法推拿、小针刀、药物治疗以及封闭治疗等,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也有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目前针对脊神经后支展开的颈源性头疼治疗研究仍在少数,考虑到C2、C3 神经节段病变也是诱发颈源性头疼的原因[5-6],为了更全面的了解颈源性头疼的治疗方式和临床效果,为提高颈源性头疼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现开展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置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9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68 例颈源性头疼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91 例,女77 例;年龄44~62 岁,平均(54.58±6.30)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关于颈源性头疼的诊断标准[7];(2)病程1 周至2 个月;(3)非鼻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头疼;(4)非感染、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原因引发的头疼;(5)颈部未发生病理性变化;(6)颈部无明显神经放射症状;(7)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实验并同意参与。
1.2 方法 (1)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颈源性头疼常规治疗。患者将单侧手放于头颅对侧颞顶部,由护士将患者头部逐渐牵拉侧屈至患者用力手臂的方向,若患者被牵拉一侧的颈枕部出现牵伸感则保持该位置30 s。30 s 后更换另一侧进行牵拉。1 次/d,每次训练两组,共训练2 周。(2)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支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支注射治疗。由患者患侧C2、C3 棘突旁1 cm 垂直进针,进针确保针尖抵达C2、C3椎板骨质处。注射2%利多卡因1.25 ml+曲安奈德20 mg+甲钴胺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5 ml 的混合液。1 次/周,共进行2 次。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 个月模拟视觉疼痛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 个月平均每周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 个月颈枕部压痛评分(COT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 治疗3 个月观察组 7.12±2.31 4.33±1.10 1.32±0.51对照组 7.09±2.08 5.38±1.44 2.79±0.87 t 值 0.984 2.330 2.541 P 值 0.812 0.020 0.014
2.2 两组患者病情发作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发作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发作情况比较(±s)
组别治疗前 治疗1 个月 治疗3 个月平均每周发作次数(次)持续时间(h)平均每周发作次数(次)持续时间(h)平均每周发作次数(次)持续时间(h)观察组 32.28±6.64 2.23±0.77 24.20±4.43 1.76±0.45 11.08±3.22 0.98±0.13对照组 33.10±5.39 2.15±0.82 31.08±5.32 2.02±0.57 16.92±5.49 1.43±0.46 t 值 0.887 0.843 3.242 3.445 6.535 7.343 P 值 0.935 0.976 0.008 0.008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 治疗3 个月观察组 14.18±3.40 26.38±3.08 35.29±5.33对照组 14.30±2.97 21.77±3.97 27.94±4.34 t 值 0.668 2.287 7.233 P 值 1.453 0.024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n)
3 讨论
颈源性头疼是临床常见的颈枕部疾病,肌肉源性因素和神经炎症刺激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颈源性头疼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协调性和疲劳耐受力下降、颈部屈伸活动范围降低、上颈部棘突压痛、颈部肌肉僵硬等症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治疗颈源性头疼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其中C2、C3 脊神经作为参与颈源性头疼神经炎症刺激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治疗颈源性头疼的有效介入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通过C2、C3 脊神经治疗颈源性头疼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现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研究结果显示就疼痛程度而言,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支注射治疗的患者VAS 评分明显处于更低水平,表明此方法相较于单纯的常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临床认为颈源性头疼的直接原因包括肌肉源性因素和神经炎症刺激,肌肉源性因素的控制和干预主要通过斜方肌牵引得以实现,斜方肌上束和肩胛提肌是保证颈部正常活动的重要肌肉,此部分肌肉的痉挛和紧张状态能直接影响颈椎的正常形态[8]。因此,通过斜方肌牵引训练能够调整肩胛提肌和斜方肌的痉挛状态,从而帮助缓解颈部僵直状态,有利于颈源性头疼的缓解。因此,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下降。颈源性头疼的神经炎症刺激主要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第三枕神经等分布区,通过超声引导对C2、C3神经进行阻滞和注射治疗能够控制该区域的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异常放电的频率,同时也能够起到与牵引训练相当的缓解椎板间短肌痉挛状态的作用。因此观察组患者相较对照组患者VAS 评分下降更为明显。
本资料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支注射治疗的患者颈源性头疼的发病频率和发病持续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复发。单纯的斜方肌牵引治疗虽然也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病情严重程度,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对患者发病的原因进行控制。借助脊神经后支的注射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神经,避免神经的异常放电[9],直接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和发病时间。最后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发现脊神经后支注射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更高。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C2、C3 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应用于颈源性头疼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能够降低患者疼痛和压痛程度,减少患者发作次数,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