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胫针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2-07-30王家豪马星星张卫华
王家豪 马星星 张卫华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以腰部疼痛、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或并见条索状结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疼痛疾病。其发病主因与第3腰椎(L3)独特之解剖结构密切相关。L3是腰部活动的中心,其横突最长,当腰部肌肉用力收缩时,L3横突处受力最为明显。突发的腰部扭伤或频繁的腰部活动易导致L3横突上附着的肌肉出现劳损,从而出现局部渗出、水肿及无菌性炎症,继而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引起局部疼痛、压痛等[1],久之因局部逐渐纤维化而形成组织粘连、肌腱膜挛缩,卡压周围血管及神经而见局部压痛性结节、下腰及臀股部疼痛等[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本病好发于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男性。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久坐人群渐增,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态势[3]。故本病尤其是急性发作腰痛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西医多应用非甾体消炎药镇痛、物理疗法、封闭等方法,中医采用针灸、内服中药、药膏外敷、拔罐等方法均有疗效[4-5],但由于L3横突处的组织粘连均得不到彻底解除而易复发,西药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应用针刀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属微创手术,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和不安全性[6],因而探求疗效佳、安全性高的非手术疗法仍是当前医界的热点之一。本团队应用尺胫针疗法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能够配合完成研究且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治疗手段;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可导致腰部疼痛的疾病者,如肿瘤、风湿、脊柱结核、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等;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者;局部皮肤感染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或接受其他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馆张卫华工作室就诊的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共7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依照《针灸治疗学》[8]取穴与操作。取穴:肾俞(双)、大肠俞(双)、腰夹脊(双)、阿是穴、委中(患侧)。操作: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取1.5寸(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江苏吴江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右手持针,直刺进针1.2~1.3寸,行针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后起针,中途行针1次。
1.3.2 观察组 采用尺胫针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第一步应用尺胫针,其优良的即刻止痛效应针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急性疼痛期,效果尤佳,取急则治其标之理。第二步行围刺滞动针,在L3横突中心点及周围施针,刺向核心病损肌肉,使病变部位的较强气感和针感,可以更好发挥针刺行气的作用,亦有缓则图其本之意。1)尺胫针。刺激点:依据尺胫针疗法定痛位、定病经、定尺胫、定区带之四定原则[9],本病(腰三横突综合征)病位在躯体横膈线之下,病位和主症均隶属于足太阳经,故刺激点取胫部(膝关节-踝关节之间)足太阳经之皮部。刺激点的数量以取效为依据,少则1针,多则数针(在同区带内的同一水平面或不同水平面)。操作: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用1.0寸(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毫针,左手固定刺激点皮肤向下牵拉,右手持针,针尖向上与皮肤呈10~15°穿过皮肤后,将针身压倒与皮肤平行,将针身全部平刺入内(深度仅在皮下)。进行手法行针:上抬下压法(将针柄上抬25~30°,恢复,反复6~9次);左右摆动法(持针柄行左右各25~30°的摇摆动作,一左一右为1次,反复6~9次);左右捻转法(持针柄各向左右捻转180~270°,一左一右为1次,反复6~9次);环转法(将针尾上抬后环转1周约360°,顺逆时针方向各环转1次,反复6~9次)4种手法按顺序进行[10]。2)围刺滞动针法。刺激点:痛侧(双侧痛者取双侧)L3横突处1针,再在其周取半径约1~1.5 cm(据疼痛范围和结节大小确定)向疼痛中心包围状斜刺4针。操作分为围刺、滞针和动针三步[11]。(1)围刺: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取3.0寸(0.38 mm×75 mm)一次性无菌毫针,左手以夹持法固定针身下部,右手持针,先于L3横突处直刺1针(称为中心针),当针尖触及横突后上提针柄,再稍向外方呈10~15°斜刺,使针尖正好紧切在横突尖的外侧(针刺深度依患者胖瘦而定),上提下插6~9次以解除横突尖部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再于中心针外1~1.5 cm处之上、下、左、右呈45°向中心针针尖方向围刺4~6针,其深度与中心针基本一致,捻转行针使各针“得气”。(2)滞针:行针得气后,呈单方向捻转各针针体,使局部组织与针体发生缠绕,以提拉时局部涩滞、局部组织被拉动、患者有轻微抽痛为度。(3)动针:在滞针后,施以外甩、震颤、环转手法使针身周围粘连组织随针动而动,起到松解粘连、消肿之痛之效。外甩法:医者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于滞针状态下小幅度向外甩动6~9次。震颤法: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于滞针状态下小幅度提插(微动)、小角度、快频率捻转,使针体产生震颤,持续1~3 min。环转法:右手拇示二指夹持针柄,顺、逆时针方向各环转1周约360°各1次,共6~9次)。尺胫针与围刺滞动针法,两法均留针30 min后起针,15 min时先后手法行针1次。
两组患者均2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注意事项:治疗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下床活动佩戴腰围,避免久站久坐,避免腰扭转、屈曲及负重物。
1.4 观察指标
1.4.1 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表[12-13]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JOA评分表主要对主观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膀胱功能等4个项目进行评定,总分为29分,最低分为0分,比较治疗前后分数,得分越高表示疗效愈佳。
1.4.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在治疗前和结束后进行评分,使用标准VAS疼痛卡尺,嘱患者滑动游标在正面标出能代表自感疼痛强度的点,尺上以10等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代表无痛,极度疼痛为10分,记录者根据背面刻度读取准确数值,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
1.4.3 压痛阈值测量[14]选用美国生产Wagner Instruments FPX数字式压痛仪,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压痛阈值测量,具体操作如下:使用指压法确定L3横突附近最明显的压痛点;归零压痛仪,置电子探头于压痛点上,以持续均匀的力度垂直按压,嘱患者刚刚产生痛感时即呼“痛”,以此时显示数值为压痛阈值,注意避免用力过度,以免损伤软组织;记录压痛阈值,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4 安全性评价 观察针刺过程中出现的晕针、断针、血肿、感染或皮肤过敏等情况。
1.5 疗效标准[7]
治愈:腰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腰三横突处压痛(-)。显效:腰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无明显受限,腰三横突处无明显压痛(±)。有效:腰痛症状减轻,活动轻度受限,劳累、受寒后偶发,腰三横突处压痛(+)。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活动仍受限。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本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P<0.05),而观察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JOA 13.55±3.86 30.32±6.79*△13.04±3.51 26.57±5.18*VAS 9.26±1.93 2.92±0.99*△8.21±2.34 4.56±1.23*
2.3 两组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压痛阈值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kg/cm2,±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kg/cm2,±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6 36治疗前2.15±0.53 2.11±0.54治疗后3.61±0.81*△3.15±0.73*
2.4 安全性观察 本研究全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从解剖结构分析,腰部是躯体活动的中心,而L3作为腰椎生理性前凸的顶点则是腰部活动的枢纽,其承受的应力较大。L3横突周围有较为复杂的肌肉和神经附着,形成“L3横突-腰神经支-腰方肌和骶棘肌”交集区。若遇急性腰部扭伤,则此结构更易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合并炎性渗出、水肿、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肌束挛缩、肌筋膜紧张等病理性损伤,进而周围丰富的神经、血管受到卡压,出现急性腰痛症。而反复或慢性持续损伤则易使其陷入损伤-炎症-粘连增生-卡压的恶性循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多采用制动、止痛药、针灸、针刀、手术等手段[15]。本病常存在局部软组织的粘连和肌筋膜的紧张,具有反复发作且疼痛局限的特点,普通针刺方法对解除局部组织粘连疗效欠佳,而针刀疗法虽可松解本病L3横突处局部组织的粘连,但存在局部创伤和安全性问题[16-17]。
腰三横突综合征属中医之“腰痛”“伤筋”“痹证”等病范畴。究其病因多与气血、经络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可因内伤、外感或外伤劳累致使腰部气血不和,经气不利,“不通则痛”,或因腰府不养,“不荣则痛”。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如遇急性损伤造成腰部局部经气不利,血不循常,气血瘀阻而痛;而日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亦会出现失养疼痛。
尺胫针疗法具有良好的镇痛(即刻和远期)效应[18]。可显著提高患者痛阈,其机理与降低外周血浆中的5-羟色胺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有关[19]。在尺胫针迅速止痛后,运用围刺滞动针法通过单方向捻转针体,使其周围的组织缠绕于针身,其作用可加强局部针感,疏通局部经气血,起到活血、止痛、消炎之效[20-21]。在此基础上,有加用外甩、震颤、环转之动针手法,这样变形成了“三动带二动,二动除粘连”的结果,即医者手动带动针动,针动带动针身局部及临近组织动,进而解除了L3横突局限的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运、促进了局部无菌性炎症消退、吸收[22-23]。其治疗要点为保持手下针感的连续性,通过针体牵拉抖动带动,使周围肌肉组织由高张力状态逐渐放松,达到降低肌张力[24]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尺胫针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标本兼治,疗效确切,其总有效率达97.22%,且该联合疗法不仅见效快(大多1次见效),且更好地解除了病因,提高了痛阈,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价值。
限于时间、经费等原因,本研究观察病例数较少,时间较短,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病例数量,并进行中远期随访观察及开展关于作用机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