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格局新变化与中国政策应对

2022-07-29王梅婷

价格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贸供应链贸易

王梅婷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沉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但其带来的供需缺口促进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步入后疫情时代,大国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和结构,国际贸易格局和中国外贸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结合疫情下全球贸易发展特征,分析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新趋势,总结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中国外贸稳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疫情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和构建 “双循环”新格局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探讨了贸易数字化等热点问题,分析后疫情时代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但外贸数字化加速发展。一方面,疫情大流行带来各国经济增速放缓、需求萎缩和全球供应链中断,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1]引发贸易物流成本上升和供应链重构。[2]同时,疫情下大国博弈持续演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体系下各国外贸关系转弱,国家利益对国际贸易关系和格局的影响进一步增强。[3]另一方面,疫情常态化下,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到国际贸易中,带动数字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与数字技术密切衔接,提升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4]也带来贸易增量空间和发展机遇。

后疫情时代,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是研究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指出,随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美国或将加速“制造业回流”,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5]使后疫情时代外贸格局发生变化[6]。考虑到疫情后新兴市场制造能力逐步恢复,中国外贸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增加。[7]同时,中国外贸还面临国内关键领域“卡脖子”、要素成本上升、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等挑战。[8]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一个研究重点。不少研究指出,应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着力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区域开放、开放安全等制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9]深化多边和双边贸易关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改革,拓展外贸发展空间;[10]建立跨境电商新机制、建设高开放度的自贸港;[11]以国内生产为主轴构建区域产业循环,集聚全球金融资本,加强国际科技合作;[12]加强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13]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重构、外贸新业态发展,并探讨了“双循环”下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但缺少对疫情下全球贸易发展特征的总结,也较少涉及后疫情时代贸易格局变化和发展趋势。对此,笔者将在总结疫情下全球贸易发展特征基础上,展望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格局新趋势、新变化以及中国外贸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稳定外贸基本盘、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贸易格局的特征

(一)疫情下全球贸易增长“一波三折”,亚太地区贸易占比继续提升

疫情冲击下多国采取经济封锁,出现经济增长放缓,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其中英国、美国、日本GDP分别萎缩9.9%、3.4%、4.8%,发展中国家萎缩2.5%。经济活动减少带来了全球贸易萎缩,2020年上半年国际贸易萎缩15%,下半年由于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疫情控制较好、供应链修复,替代效应带动出口大幅增长,促进全球贸易增速反弹,四季度环比增速达到8%。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全球货物贸易额超过疫情暴发前的峰值。

从区域结构看,亚太地区货物贸易表现突出,中国出口保持超预期增长。2020年,亚洲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8%(2019年为38.9%),出口份额首次位居第一,超过欧洲出口额的全球占比(39.8%)(见图1)。同时,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货物出口占全球的54.8%,也创下新高。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出口贸易增长的引擎,2020年全年出口增长3.6%,占全球出口贸易份额上升到14.7%,创历史新高。2021年,中国出口持续超预期高增长,同比增长29.9%,两年平均增速为16%;前三季度出口的全球份额分别为14.2%、14.9%、16.3%。

图1 主要地区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贸易的比重

图2 中国出口额和累计同比增速

(二)欧美产业链遭受重创,供应链重构加强贸易区域化

过去20年,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贸易区域化逐步成为新趋势,形成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其中,亚太和欧洲区域经贸一体化水平较高,主要通过区域内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而北美仅39%的国际贸易发生在本区域内 (见表1),对全球供应链依赖度相对较高。疫情下全球供应链中断对三大区域产生差异化影响,带动欧美加快调整供应链布局,增强了国际贸易区域化趋势。

表1 2019年全球三大生产网络的相互依赖度 (%)

其一,亚太产业链重要性提升,北美产业链备受冲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三大产业链中心均受重创,但东亚疫情控制较快、产业链恢复正常,为缓解全球供给紧张提供重要支撑。对比之下,疫情冲击凸显了北美供应链的脆弱性。北美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虽然掌握诸多产业链的上游和关键环节,但依赖全球化分工完成中下游生产,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交隔离、停工停产降低了产业链上游的效率和产量,产业链中下游国家工厂停工进一步拉长工序时间,加剧了相关产品供给紧张,进而波及关联产业和其他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以“芯片荒”为例,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疫情下欧美、日本芯片产能下降,同时东南亚疫情延缓了芯片测试、封装进度,加重了“芯片荒”,并带来汽车、电子产品供给不足。

其二,供应链中断促使欧美调整产业链布局,推动国际贸易区域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供应链危机使欧美被迫大幅增加进口中国防疫物资、电子产品,激发各国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问题,反思全球化背景下以效率为主导的产业链政策,并开始将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作为战略任务,加快调整供应链网络,减少依赖中国等单一供应商。如日本、美国、部分欧洲国家提供补贴引导本国企业将产业链撤离中国市场,鼓励回流本国或在本国周边布局产业链。数据也表明,全球疫情下,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转移的步伐并未停止。2020年,首批享受补贴的日资撤离企业有87家,第二批增至1670家;2%的在华美国企业将部分产业链迁回美国,12%的企业已将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苹果公司正逐步将产能转移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回流和多元化布局在降低欧美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同时,使产业链供应链缩短,区域性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

(三)中美贸易恢复性增长,贸易关系出现缓和迹象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贸易大国、贸易网络遍布全球,两国各自贸易体量、双边经贸关系对全球贸易增长和格局变化的影响举足轻重。疫情下中美经贸摩擦有所缓和,对国际贸易走势影响明显。

一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呈恢复性增长。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造成中国对美出口明显下降,2020年疫情暴发后中美经贸关系并未缓解、特朗普政府甚至对中国掀起病毒溯源舆论战,两国政经关系继续恶化,但在贸易领域呈现截然相反的走势——中国对美国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202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7.9%,中国商品占美国总进口额的19%,占比居首位。这一变化主要在于:疫情下美国防疫物资短缺,居家办公和生活用品需求激增,被迫增加进口中国商品。2021年,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供给紧张持续拉动中国出口增长,全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8.5%。二是中美经贸争端出现缓和迹象。2021年6月以来,中美高层领导多次展开经贸沟通对话,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首次阐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主张,指出中美停止贸易并不现实,中美经贸不应“脱钩”而是要“再挂钩”。

图3 中国对美国出口累计同比及贸易顺差规模

(四)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加快

全球疫情虽然重创线下消费,但加速了数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直接促进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带来跨境电商、数字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增长。

一是数字化技术赋能货物贸易,减缓了疫情负面效应。疫情前传统外贸盈利良好,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有限,而疫情下外贸企业订单减少、销路不畅,倒逼外贸企业加快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线上展销会、直播促销与客户对接,从而精准获取订单、开拓外贸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缓解疫情对出口的负面冲击。同时,数字化逐步覆盖外贸全链条。不少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以销定产”、加强个性化设计和品牌拓展;面对集装箱短缺和海运物流效率下降,部分外贸企业采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海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保障外贸运力。可见,外贸数字化转型使跨境电商等贸易新模式成为稳定全球贸易的新力量。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规模下降了5.3%,而B2C跨境电商贸易额逆势上涨,年均增速约23.5%。

图4 2015—2020年全球B2C跨境电商交易额及其增长率

二是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国际分布不均衡。疫情也推动了线上医疗、金融支付、协同办公等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0年,全球数字服务出口额约3.2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2%,对全球服务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98.3%。但从国际格局看,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一方面,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截至2019年,发达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占全球的76.1%,而同期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份额为67.9%,表明欧美主导了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并获得了比传统服务贸易更具优势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异军突起,位居全球前列。依托良好数字经济基础(见图6),近年来中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数字服务贸易额持续增长 (见图7)。2020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947.6亿美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同时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五位,创近十年历史新高。

图5 2019年不同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比情况

图6 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图7 中国电子信息服务出口占比不断上升

(五)全球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碳关税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2020年,中国、美国、日本等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降低碳排放、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方面加大政策力度。2021年7月,欧盟在一揽子气候应对方案中提出建立“碳边境调整机制”,对碳排放管制宽松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税或出售碳排放许可证,覆盖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碳产品。同时,美国也计划从2024年开始对未明显降低碳排放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征税对象涵盖石油、天然气、钢铁、铝制品等,适用于约12%的美国进口商品。显然,碳关税正在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和发展格局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将冲击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导致高碳排放产品出口国贸易成本上升,使不同碳排放强度贸易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影响各国出口。同时这也将倒逼高碳产品出口国加快贸易低碳转型,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三、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格局发展新趋势

(一)供应链重构叠加区域贸易协定,国际贸易将更加区域化

第一,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将加快,贸易区域化进一步发展。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造成欧美商品供给紧张、消费者恐慌性抢购,推动欧美“经济民族主义”抬头,部分国家认为需要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构建供应链,以便应对下一次危机,可见,疫情使欧美更加关注供应链韧性而非成本因素。展望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分散化、区域化、本土化将不断演进。一是欧美国家将引导跨国公司评估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鼓励其向东南亚、美洲等地区分散产能,备份多条供应链,降低危机下的断供风险,带来贸易网络结构变化,可能冲击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地位。二是全球各地的供应链逐步向跨国公司本国周边地区集聚,供应链区域化将更加明显,预计将形成北美、中日韩、东盟等区域性供应链网络。三是战略性商品的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加快。疫情下的医疗物资紧缺、芯片荒促使欧美国家加快战略性行业供应链回流,由此产生的供应链本地化将减少对外贸易,也会造成成本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第二,RCEP等区域性贸易协定将加强区域经贸一体化。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危机和“K”型经济复苏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大国博弈下,美国与盟友将继续构建排除中国在外的价值链联盟、贸易联盟,加快贸易区域化步伐。各类区域经贸协定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欧美主导的EPA、USMCA、CPTPP相继生效,其区域覆盖范围大、排他性强、标准高,有力强化了欧美联盟内部的贸易关系。同时,中国主导的RCEP将逐步生效,成为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自贸区,低关税、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将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在这些区域性贸易协定下,预计后疫情时代全球将形成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区域性贸易版块“三足鼎立”之势,并将在区域内形成稳定、密切的贸易网络,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继续上升。比如,2021年中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的贸易额为1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占中国外贸总规模的30.9%。

(二)中美经贸关系仍将面临多重挑战

展望后疫情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继续演进,中美经贸关系难有实质性缓和,多种挑战将制约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贸易地位持续上升。

第一,双边关税或部分取消,但中美贸易增长难回正轨。中美经贸关系能否有实质性缓和,关键在于美国是否取消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取消对华实体清单和对华为的打压,但拜登政府只承诺取消部分关税,不会轻易放弃全部关税,也不可能放弃遏制中国高科技行业发展,中美经贸利益分歧决定了贸易关系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缓解。虽然事实证明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已经失败,后疫情时代,在双边协商下美国或削减部分关税,但取消全部关税的概率不大,未来“削减关税”或成为美国对华贸易谈判的筹码。

第二,贸易问题政治化趋于长期化,持续影响中国出口和关键贸易品进口。拜登政府将中国作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并出台美国《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因而后疫情时代美国对中国的竞争策略将常态化、机制化、联盟化,中美经贸关系或将面临两重恶化风险。一是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冲击中国外贸发展和产业链安全。美国《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提出增加科技创新投资,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遏制中国发展,并保持美国科技领先,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可能面临更多高科技封锁和进口限制,进而影响产业链完整性和相关产品生产与出口。二是通过贸易规则和国际舆论,形成“价值观联盟”对华进行贸易制裁。2021年美国发布的拜登国安战略指南提出,美国将加强与北约、澳大利亚、日韩等国家盟友合作,建立更有效的国际规范让中国承担责任,同时,美国将资助大量媒体用于遏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这些举措可能使中国外贸面临更多规则限制和负面国际舆论冲击,影响中国扩大出口贸易空间。

(三)全球贸易数字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数字服务贸易份额将有所提升

后疫情时代,贸易数字化将持续发展,较早推进贸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国家将显著改变贸易模式、贸易对象和贸易结构,吸引多样化消费群体、减少贸易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数字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将占据贸易数字化领先地位。传统货物贸易数字化离不开大型数字平台的载体作用,如亚马逊、eBay(易贝)、淘宝、京东、Shopee(虾皮)等,能够跨越地理空间便捷、高效地进行贸易。同时,贸易数字化也需要B2C、C2C的高效支付结算体系以及数字化海关、智慧物流体系,从而实现货物运输流通高效透明、可追溯化。目前中国、美国拥有规模领先的电商平台,中国持续提升海关数字化、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智慧物流、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美国海关也全面取消纸质单证,采用区块链技术等验证进口商品信息。未来,中美贸易数字化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在利用数字平台和优质产品吸引更多跨境消费者同时,也通过高效、透明的海关、物流服务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表2 2020年全球主要电商平台及月访问量

数字化带动发展中国家数字服务贸易份额上升。后疫情时代,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全球数字鸿沟逐步缩小,预计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将快速发展,改善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局面。一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完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中国数字技术优势、数字贸易平台运营经验,这将带动中国数字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二是数字技术将保持快速渗透,促进发展中经济体的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进入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技术在全球的普及、数字鸿沟逐步缩小,更多发展中国家将融入全球数字贸易,促进双边、多边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份额提升。据WTO测算,若发展中国充分应用数字技术,2040年其全球服务贸易份额或增加15%。

(四)碳中和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中国出口竞争优势

后疫情时代,碳关税将推升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的竞争力,给全球贸易格局带来不确定性,同时碳关税将加速低碳产品、新能源设备贸易增长,为绿色技术先进国家带来贸易优势。

第一,高碳排放产品出口份额波动加剧,全球贸易竞争格局不确定增多。一方面,碳关税落地的短期内,对欧盟出口规模大、产品碳排放高的国家将面临出口下滑和外贸企业亏损等挑战,钢铁、石化等相关行业的竞争格局或产生重大变化。以中国出口为例,碳关税落地将使中国钢铁出口成本增加约25%,若以60欧元/吨碳排放征税,以2019年对欧盟的出口47亿欧元钢铁为基数,则中国将被征收2.65亿欧元的碳关税,大幅降低出口价格竞争力。此外,中国出口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机械设备规模大、隐含碳排放多,若欧盟碳关税将上述行业纳入,将极大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部分份额或被贸易竞争国替代。另一方面,碳关税下的动态博弈将使国际贸易格局走向不确定。碳关税将强化各国贸易博弈,引起发展中国家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各国出口份额波动或将加剧。但考虑到碳关税将整体抬高重点工业品价格,造成欧盟通胀压力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钢铁税后价格或仍低于发达国家低碳排放钢铁价格,则发展中国家出口规模、利润水平下降有限,国际贸易格局将趋于稳定。

图8 2020年全球主要钢铁出口国出口规模(百万吨)

第二,清洁能源设施、减排产品的贸易额将大幅增长。全球减碳加速将拉动大量清洁能源投资,带动清洁能源发电设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发电量的90%,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风能、光伏发电,表明未来20多年全球清洁能源装机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利好欧美、中国等技术水平高、装备制造能力强的国家扩大出口。其中,中国产业链协作水平高、综合制造成本较低,预计未来中国出口份额会明显上升,引领未来全球风电、光电产业发展。此外,近年来美国、欧盟纷纷提出未来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目标,不少国家加快工业设备低碳改造步伐,因而后疫情时代,全球新能源汽车、节能机械设备出口占比也将明显上升。

四、后疫情时代中国稳定外贸发展的应对建议

(一)维护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贸发展

应对保护主义加剧和疫情冲击,中国要继续做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维护者,遵循多边贸易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承担大国责任,推动其他成员国积极参与多边协商、凝聚共识,积极推动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的顶层设计,简化执行效率较低的程序和流程,最大限度地兼顾各国利益。同时,发挥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以RCEP协定生效为契机,拓展区域经贸合作、深化高端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加强培育新型、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加入其他范围广、标准高的区域自贸协定,加深与不同区域的产业链协作与贸易往来,维护和巩固经济全球化。

(二)加强中美经贸关系沟通协调,推进中美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

后疫情时代,为降低美国脱钩政策对中国外贸增长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负面冲击,要不断深化双边经贸沟通,拓展多领域合作,避免中美脱钩。一方面,继续加强与美国对话,推动关税豁免和取消对华企业制裁,协调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管控清单,做好分歧管控。另一方面,拓展双方在防疫、低碳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中美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并分享中国基建经验。加大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绿色转型方面的合作,协同建立统一的碳减排激励机制,降低跨境低碳合作交易成本。强化两国在抗击疫情和宏观政策上的协调配合,推动两国和全球经济稳步复苏。

(三)加强传统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对传统贸易的赋能和转型。加快建设物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等,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推动贸易全流程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传统贸易运转效率。鼓励外贸企业加大数字营销力度,通过跨境贸易平台开拓广阔市场空间,基于客户需求与反馈,改进设计与生产。同时,大力推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通过国际合作参与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在北京、深圳等数字经济发达城市打造数字服务贸易示范区,发挥聚集效应和引领效应。

(四)加强国际和区域低碳合作,加快发展绿色贸易

应对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冲击,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社会建立碳关税多方沟通机制。同时,立足中国贸易情况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负担,主动加强与欧美协商对话,在WTO规则框架下对碳关税征收原则、标准、透明度程度进行双边沟通,争取达成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外贸冲击最小的征税标准。进一步加快国内经济低碳转型,扩大投资和应用新能源,持续加强低碳技术研发,降低单位工业生产碳排放量。在建立健全科学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碳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激发碳交易市场活力。

猜你喜欢

外贸供应链贸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