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院前救护效果的作用研究
2022-07-29张立霞庄晓虹马敏华
张立霞,庄晓虹,马敏华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急诊科,广东 汕头 515154)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医学上将急救进一步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理、ICU 观察3 个阶段[1],不同阶段急救内容、目的也存在显著差异。院前急救是指患者或家属拨通急救电话至救护车到来送患者进入医院这一过程中实施的救援措施,有研究[2]表明,院前急救是急救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视患者院前急救,强化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对进一步提高患者救护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院前救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2 月至2020年12 月本院接收的200 例院前救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院于2019 年12 月开始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2019 年12 月前收治的1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 年12 月开始收治的1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 照 组 男57 例,女43 例;年龄24~78 岁,平均(48.68±6.42)岁;病因:交通事故42 例,心脑血管疾病31例,钝器击打致颅脑损伤18例,高处跌落6例,摔倒3 例。观察组男56 例,女44 例;年龄25~79岁,平均(48.69±6.40)岁;病因:交通事故43 例,心脑血管疾病31 例,钝器击打致颅脑损伤17 例,高处跌落5 例,摔倒4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诊断需要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者。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①本院定期开展护理培训工作,丰富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提升其急救护理及病症辨别能力,并熟练掌握各类急救设备的使用。②规范急救护理流程,通常为接到急救电话-出车-车上定位患者具体位置及大致状况-接到患者-辨别评估患者疾病并给予相应救护措施(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等)-救护车回程-入院交接-患者入急诊科急救。
观察组行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①本院对患者进行重点管理,即依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患者和普通患者两类,重症患者主要包括冠心病、严重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急重症;普通患者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道疾病、骨折患者等,并依照患者分类予以不同的救护服务。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本院院前救护中给予患者强心、镇痛等急救措施,同时给予患者情绪疏导等护理。②本院进一步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综合以往病例急救经验,归纳总结,生成纸质或数字化资源,分发给急救护理人员及医师,定期考核,对考核成绩较差者予以批评,并分析成绩不佳者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学习。③急救站人员24 h 值班,采用三班制,做好交接工作,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刻沟通出车,并及时核对患者信息,反馈给救护车,便于救护车与患者之间沟通。④救护车上需确保各急救物品齐全。急救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出车前、出车回转后,详细检查救护车内的相关物品,确保物品齐全、功能完备,若有异常,及时反馈并处理。⑤规范现场急救制度及救护车出车急救制度。本院应用初级创伤救治、三先三后等急救原则[4-5]。现场急救中,护理人员需沉着应对,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抗休克等急救措施。救护车出车时,需遵守就近就急、专科优势、患者意愿的转送制度,认真检查患者状况,若患者不愿前往医院,还需详细的排查。此外,急救护理人员要正确掌握搬运技术,固定伤者,避免二次创伤,同时,详细评估患者,联系院内做好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院前救护时间,包括呼车反应时间、患者入院接诊处理时间。②比较两组急救效果。急救效果分为显著、良好、残疾、植物生存、病死5 项[6]。显著:经由相应救护,患者顺利康复,无后遗症;良好:经由相应救护,患者身体基本康复,遗留少许功能障碍问题,但可自理生活;残疾:经由相应救护,患者存在严重功能障碍问题,无法自理生活,需继续照护;植物生存:经由相应救护,患者保住生命,但失去意识,对外界无认知反应;死亡:患者在救护过程中死亡。③比较两组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于患者入院急救后发放,由家属匿名填写(不包含死亡患者家属),内容包括出诊速度、救护操作、救护效率等[7],总分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70~<90 分)、不满意(0~<70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救护时间比较 观察组呼车反应时间、入院接诊处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前救护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院前救护时间比较(±s,min)
组别对照组(n=100)观察组(n=100)t值P值呼车反应时间5.85±1.22 2.53±0.74 23.268 0.000入院接诊处理时间3.66±0.72 2.08±0.44 18.725 0.000
2.2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著率、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n(%)]
2.3 两组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院前救护是急危重症患者抵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及运输途中进行监护的医疗活动,在我国急诊医疗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院前救护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救护成功率,同时,也影响患者抢救预后,若患者在院前救护中获得及时、准确的急救措施,可有效阻止其病情进展,争取更多的治疗时机,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8-9]。
近年来,因我国亚健康上升趋势、交通行业迅猛发展等因素影响[10],严重创伤、猝死患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严重创伤患者最佳治疗时间仅10 min,猝死患者最佳治疗时间更短,仅4 min[11-12]。因此,及时、准确的院前救护工作及科学化、系统化的救护措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医院尚未足够重视院前救护管理[13]。传统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操作不熟练、急救物品准备不全等问题[14],且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不够精细化[15],致使患者急救时间较长,救护成功率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较低,不利于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车反应时间、入院接诊处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缩短急救流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有效提升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分析原因为,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中,本院强化救护车的准备工作,在救护车出车前及出车回程后,即刻安排护理人员进行详细检查,补充急救用品,查探功能是否完善,异常状况立刻反馈处理,缩短了安排出车期间为准备急救物品所造成的时间损耗。此外,在救护车回程期间,可由车内护理人员先联系院内,并反馈患者资料和评估结果,由院内做好急救准备,缩短患者入院交接时评估及准备物品所需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率、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分析原因为,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中,本院进行重点管理患者,同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及医师的培训工作,规范急救制度,提升了急救护理人员及医师的急救能力,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二次伤害的发生,从而增强院前急救效果。此外,本研究还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患者家属对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认可度较高。但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较少,无法作为各级医院院前急救接纳患者标准,研究结果准确性尚待进一步验证,本院将于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续纳入更多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各级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增强院前救护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