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企业大数据产教融合中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2022-07-29史竹琴张志文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培训课程企业

○史竹琴 张 璐 张志文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包括职工教育)的重视,我国行业企业人才培训或职工教育培训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对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与成绩并存的一系列问题却慢慢地突显了出来。一是培训的方法上与新技术脱节,未能紧跟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步伐,大多行业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线下、集中、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二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未能将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企业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注重通用性而忽视专业性,企业培训往往是开大班,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层次,大家都听同一套课。这种培训模式声势大、效果差,它的弊端就是不能因材施教,更多注重的是理论性培训,对于专业性或实践性的培训明显不合适。为了解决上述企业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尝试将大数据、“互联网+”、移动学习、数字图书、远程培训、碎片化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行业企业人才培训或职工教育培训之中;将“产教深度融合、实训生产不分、企业学校双体”等新概念贯穿于行业企业培训的始终;将培训模式、培训手段、培训方法进行模块化构建,构建后的模块可作为培训最小单元,当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时,可将这些培训单元进行再组合,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学中干干中学”,最终在行业企业构建出与普通专业院校无缝链接的企业培训大学或企业培训中心,形成以企业为引领、行业为助推、“新技术”和“产教融合”为两翼、企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培训体系。

一、新技术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行业企业乃至职业院校要想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与时俱进,考虑将数字化、大数据、互联网、企业网、校园网等先进手段引入职工教育培训之中,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职工职业素养,或许是我国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进行职工教育培训的最佳出路。那么,如何将“互联网+”概念、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手段全面引入职工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学到评价、从学员到老师、从课堂到云端、从城市到山区、从理论到实操、从线下到线上、从禁止到移动的空中立体数字化网络教育培训与管理体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国家及行业企业计算机网络现状

1.国家计算机网络现状。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无形)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2.行业企业网络现状及应用状况。经调查,我国大型行业或跨地域企业几乎都建有广域网,而中型企业也都建设了城域网或局域网,甚至许多小型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局域网。但无论是大型行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它们都开通了互联网。可以说,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有。调研发现,其实许多行业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都在尝试着将“互联网+”概念、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手段引入职工教育培训中去,并基本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数字化网络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远程网络培训、云端课堂、直播课堂、移动学习、微课堂、培训电影院、数字化管理、网络考试与视频监考、数字图书馆与移动图书柜等培训及管理方式。

(二)网络教育培训及管理的可行性

1.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纵观国内外对网络培训平台的研究,无论是在系统的业务应用方面,还是在系统的产业标准和技术实现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从业务应用方面来看,国内外主流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功能已经非常完善,基本涵盖了培训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课程开发和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学习和教学过程、教务管理、考核和反馈、在线学习和离线跟踪等方面。

2.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关于网络教育培训的定义,许多著名的网络教育专家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过,其中,最有影响并被广泛认可的是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对远程教育的概括,即“远程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的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和学习集体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国内的学者对远程教育也都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开发、设计、制作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

(三)网络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1.系统总体结构及模块框架结构。(1)系统总体结构。网络培训平台应该由行业总站、企业分站、下属单位站点来构成。各级站点的职能和管理权限必须有明确划分,整个平台管理任务要分解到位。远程总站:实现平台的整体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功能。远程分站:实现资源分配、信息统计、学习评鉴、报表提交、人员学习过程等功能,且具有独立的内容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等。下属站点:实现内容镜像(或者缓存),接受分站的管理和控制。(2)模块及框架结构。行业企业远程培训平台框架可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行业的多级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构建,支持跨地域访问和网络数据传输。

远程培训平台模块由资源库、培训支撑子系统、培训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以及课件制作子系统组成。

2.网络培训平台主要功能。(1)学习功能。包括:登记在线课程、培训班报名;培训信息浏览(新闻);学习记录、成绩浏览;个人笔记;查询其他学习者、浏览其公开的个人信息;论坛、聊天、电邮;个人喜好设定(语言、界面、内容服务器、个人信息设置等);课程评价、评分;同学沟通、师生交流;查询自己学过的课程、取得的证书;资源库的上传、下载;学习测试;培训差距分析(将特定的职位、技能的课程信息与已完成的课程进行对比,为学习者提供培训差距分析);知识中心功能,将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同学、老师、参考资料、测试、课程评价、课程相关的新闻、课外作业、论坛、聊天室、电邮等)整合在一起,方便学习者使用。(2)教学功能。包括用户审阅,即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审阅操作(成绩评定、颁发证书、培训计划设置、分配课程、查看学习费用、批准特定用户的请求);批准登记,即教师在这里对需要批准的课程进行批准以允许学习者学习;统计分析,即教师可以生成各种学习报表;课程审阅,即针对用户进行课程审阅和课程编辑,该功能仅限于老师或管理员。(3)管理功能。包括目录管理,即目录编辑器,主要用来对系统内所有类型的课程进行基本信息设置、权限设置。这些课程涵盖在线课程、培训班、在线课程包等,也可以设置课程的各种状态。比如,只能在某个时间段内登记、报名,只能由某个部门的人注册该课程,课程需要领导审批才能学习等。

(四)网络技术在职工教育培训及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1.网络大学建设。企业网络大学是基于企业内网或借助互联网建设的网上教育培训平台,它具有系统性强、规模大、覆盖面广、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企业网络大学的建设要按照“企业总部统筹、企业分部负责、培训机构实施”的原则,构建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两级(企业总部、分部或基层单位)管理、全员应用体系,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其主要功能:一是搭建知识中心,建立适应网络查询的知识体系,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知识援助;二是共享课件,建立基于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滚动开发丰富的网络培训课件,逐步满足员工的全天候碎片化学习需求;三是建立丰富的考试题库,包括系统的岗位资格考试题库,执业技能鉴定题库、专项考试题库和课程测试题库,以支持各种在线考试活动;四是建立网络培训师与专家队伍,通过开设网上公开课,解答员工在线提问,加速企业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承;五是自主学习和自测;六是学习社区;七是课程学分与绩效工资挂钩。

2.远程网络课堂及网络直播课堂建设。(1)远程网络课堂。远程网络课堂特别强调远程和课堂。网络课堂不同于网络大学,它的规模较小、系统性较弱、知识点相对独立,主要指针对某个专题或某门课程开设的网络课堂,如“红色课堂”“技能讲堂”“第二课堂”“技术讲坛”“每周一班”等。远程网络课堂同样是建立在互联网、企业网甚至局域网基础之上。(2)网络直录播课堂。网络直录播课堂特别强调的是直播和录播。随着演讲式教学的增多和讲座规模的渐渐扩大,利用网络课件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改进现有的课件制作模式,提高课件制作效率,减少课件制作成本已势在必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例如,电脑、投影仪、服务器、视频采集设备、调音台等),结合一些成熟的录播软件将教师授课现场直接录制并存储下来,网络课件的资源问题就得以解决了。(3)培训电影院主要是引入现代视听、人机互动等技术建成的企业职工培训“电影院”。在培训电影院里发布各类培训“影片”,培训“影片”紧贴生产实际和职工岗位,以各工种应知应会、实作技能、安全知识、应急处置等为主要内容,将培训课件、教材以数据形式存储在数据库里,通过视频、文档、图片、FLASH等方式虚拟场景,把信息清晰地展示给职工,让职工有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增强培训的趣味性。(4)O-TO-O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O-TO-O混合式学习主要强调的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是利用线上仿真实训系统与线下实际设备操作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现培训师1对N的授课,实现现场互动与实时交流,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资源。(5)移动互联学习平台建设。移动互联学习是指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利用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实现交互式教学的一种学习模式。它的特点主要为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设备的无线性、学习方式的混合性、学习时间的间隔性和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可以让学员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学习。(6)远程网络考试与视频监考平台建设。远程网络考试主要是指在PC端或手机端的考试。其方法是将传统的闭卷考试逐步推广成网络考试,让学员自由地在网上答题,考试结果由网上考试系统自行批改,其分数自动地生成到学员的成绩库中,也可将成绩折算成相应学分,通过学分银行转换成奖励卡来鼓励学员。如果在教室或工位上安装了摄像头并通过网络进入主控室,那么网络考试的全过程就可实现无人监考。(7)数字图书馆和电子移动图书柜。数字图书馆及电子移动图书柜特别强调的是数字图书。数字化网络图书馆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平台,以通信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内容建立起来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特点:电子图书可以进行网络传输,传输面广、跨时跨地,快捷便利,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式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电子图书以其特殊的优势,为读者全天候开放,并且通过网络能及时地收集读者的意见或建议;数字图书的数字存储方式能够同时供多个读者进行阅读下载,从而减少图书馆副本量的采购;电子图书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充馆藏容量;电子图书的使用则可以使人们在任何一个地点对图书馆进行访问,增加图书使用方式和途径,有效解决了时间与需求的矛盾,从而使更多人群受益;纸质图书价格昂贵(每本几十元),且为满足读者需求要置备多本副本,而电子书价格低廉,且一本就可以满足所有读者的借阅需求。

二、企业、院校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面临的突出问题

1.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剖析。进入本世纪,专业高等院校考虑到教学与市场的脱节,于是在开设课程上有所调整,虽最近几年越来越好,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注重理论,忽略技术的实战操作。许多技术或理论现在已经过时,甚至已经不用了,但老师还按部就班地去讲解。老师没有机会接触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造成了专业老师只能上讲台而不能当专家的怪现象。又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新知识和新内容不能及时补入,课程范围也不够宽泛。另外,不注重工厂实习,实习往往是走过场、走形式,没有直接到最前沿、最现代化的企业去实习。还有就是教学设施、教育设施未能与时俱进,与市场变化脱节,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术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2.中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剖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社会关注度低、生源紧张、就业出口小、理念陈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为:一是社会认可问题。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高职教育也没有固定的经验或模式可学习和借鉴。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成长道路、经济收入与普通本科生存在差异。这些都让普通民众对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产生疑惑,甚至不能接受。二是资金投入问题。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是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实际投入还不高。三是校企行联动的体制机制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四是教学改革乏力问题。长期以来,行业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学校及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落到实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也缺乏应有力度。五是生源质量还需提升。

3.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对象转移剖析。过去,许多行业或大型企业大都办有针对本企业的高等本专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这些院校隶属于行业企业,所开课程大多是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设置的,所招学生全部是从国家统考中录取而来,实习的场所也基本选择在本企业内,学生毕业后又几乎全部被本企业录用。那时,企业的工厂就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的课堂就是企业职工的培训场所;企业的专家能到学校登台讲课,学校的老师也能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工作。但是,自从企业办的高等院校被划归到地方后,上述情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企业不参与办学后,学校的课程渐渐地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教学设施的更新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也不再进行岗位交换。由于学校毕业生并非定向于具体企业,企业不再热心于学生的实习,而学生毕业后因为就业方向不明,在校期间也就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了。

4.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剖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检验,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优化行业人力资源结构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一是注重通用性,忽视专业性。二是职业技能鉴定站数量过多,鉴定的标准不高,考核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三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存在培训科目不全面、覆盖的领域不平衡等问题。除上述提到的问题之外,当然还有诸如培训基地、培训形式、培训手段、培训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5.行业企业教育培训管理剖析。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是企业和培训机构都要思考的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这里,企业和培训机构在规划下一时段或者未来几年的教育培训规划时,如果不把过去教育培训的数据和资料详加分析就列出规划,那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历史数据和资料不能忘,那是我们未来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数据,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很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好的经验都能如实反映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精确的分析,才能画出曲线,得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优势。过去,培训计划书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对于未来的企业培训,拍脑袋下计划是不可取的,必须摒弃。

6.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剖析。近几年,“产教融合”虽然补充了职业院校供给的短板,其所带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也遍地开花,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产教融合”在研究方面还是不够深入的。宏观上,“产教融合”领域现在还处在以思辨讨论为主的研究方式上;微观上,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也非常有限。

(二)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如何相互渗透

1.企业里建立毕业后流动站。现在,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不能立刻上岗工作的现象,然而,社会上许多单位的招聘条件特别强调工作经历。为什么刚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呢?不是在学校已经完成实习课程了吗?原因是学校里的实习没有涉及到具体工作或涉及不深,况且时间又短。如果院校与企业联手,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毕业生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先到流动站工作半年到一年,那么从流动站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我们不妨叫这样的流动站为“毕业后流动站”。

2.院校里建立职工培训学院。专业院校尤其高等院校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对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经常为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课程尽量涉及前沿技术、国际先进技术、新概念、新能源、交叉学科等具有学术性质的内容。这是专业高等院校的独有优势,且企业的培训中心无法做到。因此,专业高等学校要想打造成合格的人才摇篮,就必须开办继续教育工作,因为继续教育是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们既是因果关系,又是递进关系。

3.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目前,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由于系统性弱、连贯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因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专业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开设陈旧、技术技能滞后等原因造成了毕业学生进厂后不能尽快上岗工作的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课堂(理论)——实验室(验证)——专业实训室(操作)——实训基地(职业技能)——企业现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路径;才能完成学校和企业合作设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思想意识的融合与渗透;才能完成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塑造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职业历练过程;才能最终达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的彻底转化。

4.建立校企共同体。校企共同体在强调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创新合作办学体制。二是创新合作运行机制。三是创新合作动力机制。政府需要深度参与,通过建立恰当的机制和体制,来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5.建立产学研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是推进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是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和高校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发挥主体作用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运行机制等决定的,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内驱力量及外部推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下,让企业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培养主体、管理主体及评价主体。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市场的研究导向和应用导向,在技术创新、知识产出方面寻求突破性进展。

(三)行业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作用

1.发挥行业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目前,行业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在实践的初期是被动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随着行业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入,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1)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这就显得不够保护合作中的企业利益。校企合作的突破点还是要突出在制度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可以对企业进行驱动和约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务之急还是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充分考虑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并且尽快付诸实施行动。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以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2)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具体包括:加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社会舆论导向力度。

2.发挥行业作用,建立毕业生流动工作站。为了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人才,我国行业企业目前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行业有关的专业院校(包括行业外院校)也必须随着企业的改革而改革,使院校里有企业培训基地,使企业里有院校毕业生流动工作站,彻底改变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一直脱节的被动局面。专业院校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经常为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课程尽量涉及前沿技术、国际先进技术、新概念、新能源、交叉学科等具有学术性质的内容,这也是专业院校的独有优势。企业要与专业高校联手,在有条件的企业里建立一些毕业生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先到流动站工作一段时间。届时,从流动站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3.发挥行业作用,不断提高全员培训率及人才密度比率。具体包括:加大教育培训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全员培训率;重视在职学历教育,稳步提高人才密度比率;开展继续教育,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的不断更新;加强技术等级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企业参与院校教育(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并发挥主体作用是由院校教育的属性、特征、运行机制等决定的,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内驱力量及外部推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下,让企业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院校教育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培养主体、管理主体及评价主体。

(五)完善企业主体作用的政策保障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在院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第二,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激励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保障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第四,强化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第五,加强宣传激励机制建设,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大数据”在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实,大数据对于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同样重要,只有掌握了数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培训数据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准确性;有利于使教育培训的任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环节更好地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面就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建设人力资源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平台

人力资源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是现代企业(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机关(单位)做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掌握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变化状况、制定规划政策、研究分析规律、评价企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加强教育培训的科学化统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准确性;有利于使教育培训的任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环节更好地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力资源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平台的设计既能用于日常教育培训管理,又能用于分析决策;既能记录管理数据,又能产生各种报表;既能兼顾传统的管理习惯,又能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既适用于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又能用于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其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职工在职学历情况、职工参加各类培训情况、培训机构设置及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情况等报表。

图1 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及统计平台页面图

(二)数字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平台

数字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平台主要是深化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表现为从学员入学、住宿、就餐到培训、考核、结业的一条龙综合管理新模式。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整合、集成应用形成一体化;二是自动采集学员身份证信息,并将信息分发到对应的数据库,作为共享信息应用到食宿、考勤等环节;三是办班的自动结算,轻松实现培训班费用收支的快捷计算;四是培训档案实现电子化,包括培训项目档案电子化和学员学习情况档案电子化。

(三)建设教育培训评价平台

在行业企业教育培训管理中,实施教育培训评价,不仅可以鉴别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优劣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准确、科学地对教育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价值判断,为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培训管理队伍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提高产学研以及校企合作等能力,最终达到连续不断地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之目的。本平台的理论支撑主要是基于模糊数学建立评判模型,采用二级综合评判方式对教育培训过程进行综合评判,具体包括对评价因素的随机化和权重的归一化处理,其研究学科领域主要涉及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和综合评判理论。

(四)用教育培训大数据研究人力资源结构

经过近几年对职工教育培训“大数据”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职工学历教育对我国人才密度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每年将人才密度的量至少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占人才密度的5.3%;每年将人才密度的质加强了2.51个百分点,占人才密度的6.2%。职工继续教育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每年将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至少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48%。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对技能人才的结构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每年可将技能人才的比例至少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占技能人才的15.68%。我国行业企业人才密度预计每年以1.34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全员培训率预计以4.6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上述数据有力地说明:行业企业教育对于优化我国职工队伍的人才结构起着巨大作用。

四、企业培训大学(培训中心)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变革的重要方式。企业培训大学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新兴产物,已经在全球范围获得发展,并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一)企业培训大学战略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及发展之道是建立内部的、以人为核心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培训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历史潮流,并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缺位呼唤企业培训大学的发展

合理的人才培养必须在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间建立起互动。高校教育相对稳定,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根基扎实;而企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则更加灵活,他们研发对企业更具适用性的教材和实践案例,拥有具备实际企业经验的讲师团队,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实践要求,专业化、高标准的人才。可见,企业培训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适时地承担起弥补高校教育缺位这一重担,成为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

(三)人才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使企业培训大学成为必然选择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是否有意愿并有能力提供一个供人才自由学习发展的平台,是否将重视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筹码。送员工参加零星的培训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员工个体对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培训大学这样的机构,为员工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包装,甚至是量身打造的学位项目。所以,由于人才个体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注,也使企业培训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必然。

(四)企业培训大学和高等院校互认学分

企业职工到高等院校里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攻读研究生课程,院校一定要严格要求,为每位学员建立学习档案,并将每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及时归档,学习结束后,将学员的成绩及学分准确地反馈于企业。企业将学员的成绩及学分转交于企业培训大学,企业培训大学将其计入到学员的档案里,作为该员工晋级、上岗、转岗、评职称的重要依据。

高等院校的学生可到企业培训大学里进行专业技术及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进行相关科目的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的培训。企业培训大学也要为学生建立培训档案,并将培训内容系列化、规范化,同时,参照高等院校设立学分制。培训结束后,企业培训大学将学生的培训成绩及学分交于院校,经过审核认定,最终将学分统一纳入学生的学习档案里。

(五)企业培训大学的构建原则

企业培训大学内部组织架构的建立,是其高效开展业务的关键。在建立组织架构前,必须考虑企业培训大学的业务架构。正如一个独立的企业一样,需要根据其业务的价值链来设计各个部门。企业培训大学校长或企业主管教育培训的领导当仁不让地承担着整合学习资源、引领企业变革的任务。而教学研究部也有可能担任变革领导者的角色。教学研究部除了开展研究以外,还承担着自主开发课程或二次开发外购课程的任务,即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培训规划部负责对培训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及个人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进行相应学习解决方案的选择,并做出短期与中长期的培训规划。而项目管理部与教学实施部主要承担方案实施的功能。培训中心实施对培训效果转化的评估与跟踪,并将之反馈给方案的选择者与设计开发者,以确保企业培训大学教学功能的不断进步。除了以上这些主要业务部门之外,企业培训大学还应设立校董会,以对企业培训大学的校长安排、预算、战略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企业培训大学既然称之为大学,必然会有很多与大学相似的特点。除了同样进行人才的培养之外,企业培训大学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向大学借鉴。

(六)企业培训大学与远程网络教育有效结合

行业企业既要发展企业培训大学,也要发展远程网络培训。企业培训大学的教学形式将过去的培训中心和专业院校进行无缝链接,且利用企业网络或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大学的现代化培训手段,无疑是给职工教育培训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五、构建大数据产教融合的组合式培训新模式

将大数据、移动学习、数字图书、远程培训、碎片化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到行业企业人才培训或职工教育培训之中;将“产教深度融合、实训生产不分、企业学校双体”等新概念贯穿于行业企业培训的始终;将培训模式、培训手段、培训方法进行模块化构建,构建后的模块可作为培训最小单元,当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培训时,可将这些培训单元进行再组合。

2019年,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推出了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产教融合”的组合式培训新模式。该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全国电力行业,在电力行业产生了较好效果。同年,该项目被“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小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2019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将大数据、“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内容任意组合,也就是说将“六个基地”与“三个平台”在“两个中心”里任意组合。这种组合不仅是公司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方式,而且也为行业企业员工乃至社会百姓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智能平台。

近年来,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依托“两中心、三平台、六基地”,采用大数据、“互联网 +”、产教融合的组合培训模式对全体员工进行了理论与实操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考评与鉴定结合、内容与岗位结合、脱产与工余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研学与生产结合的系统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在册职工28130人、在册农电工15403人,平均年培训率为99.18%。同时,该公司的“两中心、三平台、六基地”为组合培训模式提供了坚强支撑。

六、结语

本文经过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考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对20多家企业培训机构、10多家中高职院校以及全国部分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了全方位人才培训或职工教育培训的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行业企业的人才年度发展报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数据、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网络及互联网在企业的部署情况、远程及网络教学情况、实训基地建设情况、产教融合情况进行了解和收集,对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培训之间的脱钩、实操与培训之间的脱节、线上与线下培训的衔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岗位培训与资格培训的混淆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提出了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无缝连接、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相互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相互结合等理念,大胆尝试将大数据、“互联网+”、“智能+”、信息化”等新技术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应用到行业企业培训之中。努力用新技术打造出若干个成系列且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根据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培训需求从模块群中选择出有关模块,并像垒积木一样地将选出的模块进行组合,使得每一个组合都是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课程。最终形成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引领,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助推,“新技术、数字化”(包括大数据+评价分析、互联网+培训方式、信息化+管理平台、智能+决策)和“产教融合”(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操与实训基地、毕业生流动站、产学研联盟)为两翼,企业培训大学或企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培训体系。

图2 行业企业“一体两翼”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图

猜你喜欢

培训课程企业
教师培训
企业
企业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会议·培训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会议·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