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江苏样本

2022-07-29丰志勇

唯实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京苏州中心

丰志勇 黄 南

(丰志勇: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南: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8年国家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被国务院率先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号召,《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南京、苏州、徐州、无锡列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培育打造。上述四个城市均为具有区域引领性的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一、江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

江苏以培育四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着力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消费品牌、提升消费品质、激发消费活力,增强了消费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但在新发展格局下,江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中心城市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乏力。2021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1%,分别高于广东和浙江5.2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从南京情况看,2021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7%,对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仅为64.2%,分别低于广州和杭州57.4个百分点和76.4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5.8%,分别比广东和浙江低0.5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6.2%,对江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06.9%,分别比广州和杭州低78.8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吸引优质和高端消费资源能力相对较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概念提出后,“首店经济”作为优质和高端消费资源,引起国内各大中心城市高度重视。“首店经济”不仅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功能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2021年,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广州、重庆、天津、南京、苏州开设“首店”数量分别为1078家、901家、801家、360家、261家、203家、194家、175家、158家。与成都、杭州、广州相比,南京和苏州“首店”数量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中心城市线上消费规模相对较低。数字经济时代,线上消费成为驱动消费经济发展新动力。2020年,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的网上销售额分别为25782.2亿元、17799.9亿元、11981.9亿元、10602.4亿元,江苏分别比广东、浙江和北京低15179.8亿元、7196.5亿元、1377.5亿元,还需进一步扩大网上销售规模。从中心城市线上消费引领作用看,2020年杭州、成都和南京网上销售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0.5%、70.2%、51.3%,但从网络零售额看,南京比杭州低3000亿元,还需进一步扩大网络零售额规模。

中心城市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相对较弱。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Z世代(主要是指1995后出生的青年群体,也被称为“95后”,群体数量接近3亿人)逐渐成为重要消费主体。Z世代的消费具有爱“搞活动”、爱“打卡”、爱“开放空间”、爱“大牌”等特征。文旅商综合体融合发展所打造的新消费场景,更加符合Z世代的消费偏好。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文旅商综合体欢乐指数百强榜数据显示:上榜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27个)、上海(23个)、深圳(9个)、天津(9个)、成都(3个)、广州(3个)、南京(3个)、苏州(2个)等。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南京和苏州新消费场景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打造。

二、国内主要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

自2018年国家层面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积累了若干实践经验。

顶层设计引导。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18年,西安率先出台《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2019年,武汉出台《全市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2020年,成都印发《成都市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0年工作计划》;2021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深圳公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商贸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各地通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力。

挖掘特色消费资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而要通过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消费资源潜力,探索一条重振消费经济新路径。上海提出挖掘“老字号”特色消费资源,重振消费经济。上海现有“老字号”品牌222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8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上海以打响“四大品牌”为重要抓手重振“老字号”,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通过扩大特色消费供给,重点培育以旅游、文化、体育、餐饮、健康等为代表的消费产业。西安积极发展传统美食、地方风味餐饮、商务餐饮、时尚创意餐饮、快捷轻餐饮等各类特色餐饮业态,通过打造彰显西安特色的餐饮聚集区、引进世界各地风味美食和特色餐饮,着力打造“西安国际美食之都”。各地通过挖掘特色消费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打造消费空间载体。消费空间不仅是承载城市消费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集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消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上海围绕南京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小陆家嘴、北外滩“两街四圈”,聚焦城市中央活力区,打造一条世界级消费“金腰带”。深圳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后海超级商圈建设,打造湾区顶流消费新地标。成都提出培育1个千亿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商圈、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商圈。各地通过打造消费空间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促进消费业态升级。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已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内容。上海依托杨浦区、徐汇区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通过培育一批“会商旅文体”融合项目扩大外来消费。深圳大力发展主题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创意民宿等新兴业态,激发各层级消费需求。武汉通过构建高品质、便利化、智慧化、标准化商业社区新场景,推动餐饮品牌质量提升、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老字号”振兴发展。西安重点打造曲江盛唐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潼秦唐文化产业聚集区、古城国际文商旅聚集区、大唐西市丝路文旅聚集区,围绕“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等建设项目,推动“博物馆+文创互动”新业态发展,培育国际文创消费新高地。各地通过打造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三、江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江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为早日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针对江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集聚优质消费资源,丰富高端消费供给。发挥南京、苏州中高端消费人群集聚的优势,加快高端时尚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商品丰富度和品牌集聚度。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大力吸引国际高端品牌、时尚前沿品牌、原创设计品牌入驻南京、苏州并首发新品。引进高端品牌旗舰店、概念店、主力店等“首店”落户南京、苏州。引导南京、苏州打造进口商品汇集交易中心、时尚消费展示发布中心、新兴消费体验输出中心。鼓励南京、苏州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建设跨境电商示范体验店和进口商品交易平台,多渠道扩大消费品及服务贸易进口。

引领消费融合创新,促进消费业态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购物、娱乐、健康、餐饮等行业集聚化、融合化、一体化发展,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通过IP授权、合作运营等方式打造线下沉浸式休闲娱乐主题场馆。引导苏州引进与培育一批面向未来消费市场的科技企业,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资源传播平台。鼓励无锡、徐州发展在线娱乐、直播带货等业态,通过建设直播基地促进“网红经济”发展。

聚焦新兴消费场景,提升国际商圈品质。依托南京、苏州等城市核心商圈,加快新兴消费场景布局。引进世界知名、国际时尚的风味美食、特色餐饮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美食集聚区。围绕国际商务与休闲旅游,推动苏州、无锡旅游住宿业品质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支持南京、苏州围绕“点线圈带”消费空间,打造“品质化商业体—特色化商业街区—国际化大型商圈”城市消费空间体系。充分挖掘南京、徐州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文化空间、小剧场、时尚书店等文化空间,培育有品质、有知名度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加快重点项目布局,完善消费枢纽支撑。依托江苏自贸试验区,鼓励南京、苏州片区建设国际合作服务区,全力打造跨境消费中心,重点发展临空经济区,深化免税消费登机一体化项目建设,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苏州自贸区设立产品定制中心、采购结算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拓展自贸区高端消费服务功能。支持南京、苏州申报国家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建设指定进口商品集散中心、O2O体验中心和展示中心,以及符合监管条件的自贸购物中心。依托南京、苏州教育和医疗服务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医疗与教育项目落地,构建语种丰富的国际教育体系、对接国际医保的医疗服务体系,引进国际医养、美容、健身、宠物服务高端专业机构,打造国际医疗和教育消费高地。

对标国际品牌活动,塑造区域品牌形象。围绕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徐州举办“购物嘉年华”“深夜美食趴”等促销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发挥南京和苏州会奖、体育、文化特色优势,重点推动国际会议、高端论坛、学术讲座等会奖项目,推出会奖、体育、文化等旅游主题线路,扩大南京和苏州会奖、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支持南京、苏州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国际赛事、知名时尚秀展、高层论坛对话等高端活动,增强区域消费引领性。加强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商业IP打造,通过线上线下全场景布局、全业态联动、全渠道共振,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商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优化消费促进政策,营造舒适便捷环境。强化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新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商圈街区公共空间亮化、美化、国际化提升改造,并推动智能车位预订和导引系统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南京、苏州建立包容审慎的新消费监管机制,创新新型跨界产品和服务审批制度,不断放宽融合性消费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探索“前店后厂”经营消费模式,并利用地下闲置空间培育多元融合型消费业态。引导南京、苏州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更加贴近消费需求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通过探索消费纠纷调解新路径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南京苏州中心
“南京不会忘记”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南京大闯关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