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07-28李儒烨齐斐陈超常乐冯世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置换术

李儒烨,齐斐,陈超,常乐,冯世波

(武汉市汉口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2)

0 引言

老年人由于骨折较为脆弱,使其具有较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风险,交通事故、跌倒损伤等均会引发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问题。在各类股骨转子间骨折中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其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上针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选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解剖钢板固定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1]。由于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等具有不同影响,为保证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需选择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的治疗方式。据近年来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2]。本研究选取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探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2 例武汉市汉口医院于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6 月间接诊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置换组与对照组。置换组41 例患者的年龄在60-82 岁之间,平均(71.16±4.33)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6 ∶25,其中跌伤骨折患者22 例,交通事故骨折患者12 例,坠落伤骨折患者7 例;对照组41例患者的年龄在61-82 岁之间,平均(71.79±4.28)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7 ∶24,其中跌伤骨折患者23 例,交通事故骨折患者10 例,坠落伤骨折患者8例。所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诊断确诊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机体无其他严重的外部创伤,血压与血糖处于正常水平,不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且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项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并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于股骨粗隆顶部作切口,扩髓后依照患者髓腔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髓内钉,将髓内钉加压打入并实施固定治疗,固定完毕后对切口实施缝合。

置换组患者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经全麻后采取侧卧位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在患者髋关节后外侧作切口,探查患者的髋关节与骨折部位。将股骨头取出,对患者骨折部位实施复位处理并实施扩髓,根据髓腔情况选取合适的人工半髋关节进行安装,采用骨水泥对人工半髋关节进行固定。确认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已复位后对切口实施缝合,并置管引流。

术后48h 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采取常规抗凝治疗措施。

1.3 术后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为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康复锻炼初期以锻炼手术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与开展远端踝关节主动非负重活动为主,之后逐渐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的主动运动。对照组患者术后7d 开始下肢主动活动练习,术后21d 开始下床活动,并逐渐开展下肢负重行走锻炼。置换组术后2-3d,患者可尝试进行下肢活动锻炼,术后7d 患者开始下床活动,并逐渐开展下肢负重行走锻炼。通过X 光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在锻炼前后是否出现畸形、移动等情况。

1.4 观察指标

将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作为临床治疗指标。术后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量表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分为4 个层级,90 分以上患者髋关节评价为优;80-90 分患者髋关节评价为良;70-80 分患者髋关节评价为可;70 分以下患者髋关节评价为差[3]。患者治疗优良率=(优+良)/患者数×100%。记录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置换组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对比(±s)

?

2.2 髋关节功能评价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12%,有1 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价为可,1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价为差;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5.61%,有6 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价为可,4 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价为差。置换组较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价对比(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置换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其中发生感染问题的患者有2 例,发生压疮问题的患者有1 例;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其中发生感染问题的患者有6 例,发生压疮问题的患者有5 例,发生内植物位移问题的患者有1 例。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的骨质下降明显,其骨质的硬度与韧性表现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骨折问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质愈合修复能力较差,临床上通常需要采取各类手术措施进行治疗。传统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解剖钢板固定等传统手术方式,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或骨折粉碎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对患者骨折部位复位难度较大,且复位效果的稳定性较差[4]。此外,髓内钉在加压固定过程中可能发生加压过度问题,导致产生肢体短缩与外旋畸形问题,从而引发髓内钉远端骨折、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问题,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据有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缩短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与术后卧床时间具有显著效果,在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同时,还能有效预防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问题的产生,不仅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还能帮助患者减轻医疗开销负担,是当前临床上对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5-6]。

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骨质疏松严重、骨折波及股骨上段、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与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距缺损患者可通过使用加长柄假体来提升稳定性[7]。长柄人工股骨头假体在骨折位置较低的转子间骨折中,不仅能够防止患者患肢缩短,保持股骨长度,还能确保股骨髓腔插入的股骨柄具有足够长度,为假体的稳定性提供保障。此外,老年骨折患者的翻修概率较低,选用加长柄假体能够增加股骨髓腔内的人工股骨柄长度,从而对患者的人工股骨固定强度起到巩固作用,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效果。对于部分能够重建股骨距,对骨折部位实施复位固定的转子间骨折患者,无需使用加长柄假体,采用普通柄人工股骨假体即可。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关联较小,借助假体植入与骨水泥的粘着效果,能够促使骨折部位在术后早期便取得稳定效果,并以此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影响下,患者术后早期便可下床参与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减少卧床休养时间,从而防止肺部感染等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重大的并发症发生。依照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理念,在高危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半髋关节置换术中施加骨水泥,能有效巩固患者假体的稳固性。骨水泥是一种相当成熟、可靠的外科关节治疗仪技术,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半髋关节置换术中,非骨水泥假体治疗不仅会在术后加重骨丢失问题,其假体股骨柄远端还具有较高的穿透骨皮层风险,从而对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的患者产生疼痛反应[8-9]。而骨水泥技术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使患者术后骨质溶解问题的发生率与假体松动翻修率得到明显降低,其充分表明骨水泥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表现。

由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对比可见,半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用时上明显少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而在术中出血量上,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半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表现,不会对老年骨折患者造成手术出血量过多问题[10]。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对促进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的骨质解剖结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但患者术后需要较长的休息时间进行恢复,过早的进行运动活动与负重锻炼容易引发骨折畸形或骨折块移位问题,从而对患者的骨质愈合效果带来不良影响,致使患者的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进一步延长,髋关节负重功能恢复需要花费更长时间。老年人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属于高危人群,其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在长期卧床休养的影响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容易产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表现,进而诱发肺动脉血栓、呼吸衰竭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而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骨质愈合时间的依赖性较低,患者在术后早期便可下床进行活动,从而预防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围术期的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本次研究中,置换组患者经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手术用时为(94.82±14.35)min,较对照组患者(106.57±18.32)min 的手术用时更短(P<0.05),且置换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缩短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治疗费用具有显著效果,且不会为患者带来大量出血问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表现。经Harris 髋关节评分量表评价后,置换组患者中有39 例评分在80 分以上可评价为优、良的患者,剩余1 例患者评价为可,1 例患者评价为差,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12%;对照组中有31 例患者评分高于80 分,10 例Harris 评分在80 分以下的患者中,有6 例患者评价为可,4 例患者评价为差,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5.61%,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半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施加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从而促使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的对比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有2 例患者出现感染问题,1 例患者出现压疮问题,无患者发生内植体位移问题,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7.32%;对照组有6 例术后感染患者,5 例压疮患者与1 例内植体位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27%,置换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半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防控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质量保障。

综上所述,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能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加强患者的肢体负重能力,在减少患者手术治疗与卧床修养时间的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当前临床上针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作为科学、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对照分析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对比股骨开窗技术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在股骨侧翻修术中的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