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研究现状

2022-07-27潘钟杰廖世杰丁晓飞赵劲民陆荣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8期
关键词:组织细胞梭形真皮

潘钟杰,廖世杰,丁晓飞,赵劲民,陆荣斌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广西 南宁 530022)

0 引言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Plexiform Fibrohistiocytic Tumor PFHT)是一种位于真皮和皮下的肿瘤,在最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被归类为具有中等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1],偶有转移,由Enzinger和Zhang于1988年最先描述[2]。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所报道的病例仅200余例。目前的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切除,尽管其临床病程通常为良性,但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容易局部复发而且偶有转移。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综述甚少,以病例报告居多,本文结合近十年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进行归纳、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细胞瘤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plexiform、fibrohistiocytoma、histiocytoma”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Medline 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 2010年1月至2021年11月。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发明专利等类型的文献;②研究内容与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密切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①质量不高、证据等级低的文献;②非中、英文文献。共检索到文献48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21篇。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图1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研究现状综述文献检索流程图

2 结果

2.1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可以从2个月到71岁,但大多数患者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为14.5岁,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年龄小于20岁。它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的上肢,特别是前臂、肩膀、手腕和手指[3],也可出现在下肢、臀部、躯干,较少出现在头部和颈部[2]。虽然早期病例报告中女性占优势,但是随后的病例报告显示性别分布均等[3]。通常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变大小直径不超过3cm[2],目前为止被报道的最大的直径是8.0 cm[4]。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表现为无痛、孤立、生长缓慢的真皮或皮下结节,较少表现为坚硬、硬化斑块,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形成溃疡[5],也有一个报告的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表现为骨的囊性病变[6]。病变通常表现为一个惰性的临床过程,有时可以保持数年稳定的大小[7]。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形态上分为3组:成纤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和混合型,大多数肿瘤在真皮和皮下交界处呈丛状和浸润性细胞排列[2]。

诊断上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通常位于真皮深部,可能延伸至真皮下和其他较深的皮下层。它由两个主要的细胞群组成,以特有的丛状结构排列。组织细胞样细胞与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混合,聚集形成结节;另一方面,成纤维细胞、梭形细胞成束排列,相互连接相邻的结节;轻度的细胞异形性和较低的有丝分裂活性是常见的;然而,具有显著细胞异型性的变异是可能的,尽管很少观察到;同样,血管侵犯也很少有报道。免疫组化分析可以用于支持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8]。在这方面,组织细胞和破骨细胞样细胞表达CD68,而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此外,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细胞的S100、desmin、细胞角蛋白和CD34均为阴性。同时骨膜蛋白和CD163+、CS20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真皮浸润显著,因为它们可能是诊断标志物,并可能有助于确定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免疫学背景[9]。王艳霞等人对10例临床病理观察的结果提示:肿瘤由单核细胞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丛状或结节状,外周围绕短梭形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按病理学分型,以组织细胞居多,其中7例为组织细胞型,2例为混合型,1例为成纤维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 样 细 胞CD68(8/10)、CD10(6/8)、CD163(5/8)、cyclinD1(8/8)、CDK4(5/8)、PGP9.5(4/5)、βcatenin(4/6)和MiTF(2/6)阳性;瘤细胞及周边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波形蛋白(9/9)阳性,其经典病理切片见图2[10]。

图2 肿瘤主要由单个核组织细胞样细胞以及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构成,结节周边围绕短梭形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长梭形/短束状 HE 低倍放大[10]。

在对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中,由于缺乏特定的染色体特征,目前对丛状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进行分子诊断是不可靠的[11]。

MarcusGhuman等人对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对13个肿瘤患者的肿瘤原发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女性8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15.9岁(3-41岁)],大多数肿瘤在MRI上呈纯粹的斑块状或浸润形态;部分患者无圆形或椭圆形肿块;t1加权成像显示肿瘤与肌肉呈等信号,液体敏感成像显示为高信号,钆造影剂增强后为增强;残余肿瘤常在初次手术后出现,并可能与术后改变难以区分[12]。

鉴别诊断应包括丛状生长模式的其他病变,即婴儿纤维错构瘤、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梭形细胞痣、纤维瘤病(腹外硬纤维瘤)、细胞性神经瘤[5]和软组织巨细胞瘤[3]。

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仍然是主流的治疗方案,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虽属低度恶性肿瘤,需按恶性肿瘤原则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治疗,如按良性肿瘤切除,较容易复发。然而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局部复发率高,在12.5%~50%之间[2,4],而且偶有转移至区域淋巴结,甚至转移至肺部[13]。术后的辅助放化疗目前还未得到共识。尽管其临床病程通常为良性,但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容易局部复发和偶有转移,大多数学者建议及时治疗和彻底的长期监测。

2.2 回顾报道过的发生于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表现(肿瘤位置、病理学分型等)。

目前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国内外均以单个病例报告居多,文献内容总结见表1。

我们也对所报道的病例集进行了统计,包括了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人口资料,文献内容总结见表2。

表1结果表明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较小,平均约19.3岁,女性好发,临床表现一般以无痛性皮下肿物为主,肿物直径很少超过3cm,病理学分型以混合型为主;在免疫组织学上,CD68和SMA几乎均为阳性,而S-100蛋白几乎均为阴性。在表2中,肿瘤局部复发常见,偶有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

表1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文献分析

表2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人口统计资料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属于具有中等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虽然局部复发常见,且偶有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但患者很少因本病死亡。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比较罕见,临床表现以无痛性皮下肿物多见,但疾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发现本病时肿物直径很少超过3cm。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上要除外纤维错构瘤、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梭形细胞痣、纤维瘤病(腹外硬纤维瘤)、细胞性神经瘤和软组织巨细胞瘤等,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按恶性肿瘤原则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治疗;而目前化疗和放疗目前还没有共识。由于没有可靠的数据可以预测局部复发、局部淋巴结或全身转移的风险,我们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贡献:陆荣斌教授、赵劲民教授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廖世杰、丁晓飞负责文章修改及定稿,潘钟杰负责收集资料、成文。

致谢:感谢陆荣斌教授、赵劲民教授一直以来的悉心教导和培养,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给予我热忱鼓励;同时感谢师弟们的帮助及支持。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梭形真皮
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揭示中国成年LCH患者病变组织基因突变谱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原发性前列腺梭形细胞肉瘤1例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物质进出组织细胞演示模型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