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中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2-07-27衡明强王福江
衡明强,王福江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0 引言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在心内科为常见疾病类型,虽然目前临床诊断尚无统一定义标准,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管直径<2.88mm,管腔狭窄直径大于70%,则可以定为小血管病变,该病占介入治疗的比重较高,约30-50%之间,通常在冠脉中远段[1]。现有研究[2]证实,血管直径与病情恢复关系密切,通常冠脉小血管管径小,即使轻度内膜增生也会引起管腔狭窄情况,导致病情恶化,在具体治疗中药物洗脱支架应用广泛,但易出现残留,容易导致血管狭窄情况,临床用在小于2.5mm的小冠状动脉病变中或是糖尿病患者中会因为晚期管腔丢失而导致药物洗脱支架失效,血运重建,引发不良事件[3]。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临床重视探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应用时将药物涂布在球囊表面,利用导管送至局部病变部位,球囊扩张后会释放药物并发挥疗效,优势是无支架梁,无聚合物的残留,因其无异物植入,血栓风险较低,应用价值更高。我院在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运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次研究随机从2019年7 月至2021年3 月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中选取78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对比研究方式分析了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中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 机 从2019年7 月 至2021年3 月 新 疆 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中选取78 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2组。对照组男24 例,女15 例,年龄41-78 岁,平均(59.13±3.82)岁,其中吸烟史14 例,合并高血压19 例,合并高血脂12 例,既往PCI 手术史14例;试验组男22 例,女17 例,年龄42-77 岁,平均(59.56±3.76)岁,其中吸烟史13 例,合并高血压20 例,合并高血脂15 例,既往PCI 手术史13 例。两组上述资料均衡性理想,可比性存在。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口服拜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前者用量100mg/d,后者为75mg/d,服药持续1 周,若时间不足1 周,在术前24h 服用两种药物各300mg;且术后需持续服用上述药物,约1年左右;全部患者接受PCI 术治疗,进行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判断血管腔口径,确定血管造影量,必要时使用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处理。
进行具体病变处理,对照组:药物洗脱支架,使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由北京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组:药物涂层球囊,使用紫杉醇涂层药物球囊,由德国贝朗医疗提供,合理确定血管直径与药物球囊直径比值,具体为1:(1-0.8),扩张时合理调节速度,扩张至6atm, 速度为递增1atm,最大扩张压控制在8atm,最大压力需要持续30-50s,治疗结束后缓慢减压,若患者术中存在严重夹层情况,需要进行补救救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成功率统计,标准[4]:手术顺利完成,病变血管状态良好,短期内未出现丢失或者堵塞情况;(2)管腔状态比较,包括: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晚期管腔丢失(LLL),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测;(3)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统计比较,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2*2 析因设计,其中管腔状态指标为连续性变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成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定性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若比较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 或P<0.01 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管腔状况
术前两组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均大于术前,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晚期管腔丢失(LLL)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管腔状态比较((±s))
?
2.3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血管管腔直径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对于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则存在诸多困难。若小血管管腔直径较小,即使出现轻度内膜增生情况,也会存在导致管腔丢失的风险,因此与大血管比较,小血管病变植入支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支架内血栓、支架狭窄、破裂、穿孔或夹层情况[5]。而目前现有研究[6]结果已经证实,支架内血栓、再狭窄情况主要与药物洗脱支架金属铬、聚合物遗留有关,导致血管内出现慢性炎性反应,引起内膜增生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上述不良问题,因此创新治疗方式意义重大。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应用药物支架后出现再狭窄的概率高,较多风险因素是药物支架引发的血管内皮化,导致亚急性或是迟发支架内血栓,而切割球囊的应用虽与普通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优势明显,可低压扩张[7-8],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但仍不可避免术后发生较高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涂层球囊自从用于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以来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有诸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肯定。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药物涂层球囊早已有循证医学证实在冠状动脉小血管中应用疗效确切,这时一项心内科临床新兴的技术,旨在克服药物洗脱支架在某些病变处无法植入,且植入后需要长时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缺点,同时还能弥补血管内皮修复缓慢,增加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的不足之处[9]。目前,诸多的国内外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证实了药物涂层球囊的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有效性,尤其是在冠状动脉小血管中的应用。翟东东[10]等在研究结果中指出,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药物球囊与切割球囊治疗相比,即刻效果相似,但远期疗效药物球囊更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当,但是试验组患者近期血管状态不及对照组,而远期管腔狭窄或血管丢失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说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应用价值更高。具体分析如下:针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无异物植入,血栓发生风险较低,同时患者双抗血小板时间较短,利于患者预后恢复。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过程中,存在PDA 扭曲成角畸形情况,导致支架未通过病变,从而导致手术指标,而药物涂层球囊则无这一弊端。同时为了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需要注意夹层情况,通常普通球囊预扩张后,不会出现B 型以上夹层,相应地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后也不会出现严重夹层,药物涂层球囊的压力在7-8atm,低于普通球囊8-14atm,会出现C型以下夹层,但是这种为良性夹层,无需过度干预,且这样的内膜撕裂更利于药物渗透,可达到血管内膜,对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起到预防和抑制作用,进而有效预防管腔再狭窄或丢失情况。有研究指出,药物涂层球囊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晚期管腔丢失,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药物洗脱支架相似,且耐受性好,无异物置入,即刻及短期疗效肯定,具有出良好的应用价值[11-12]。何松坚[13]等研究认为,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采用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可以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药物球囊相比于切割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综上,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效果理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同时长期疗效突出,能够有效预防管腔再狭窄情况,抑制血管丢失,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