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纷呈竞风流
——明末清初安徽画坛的绘画艺术
2022-07-27天津美术学院万大伟
天津美术学院/万大伟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画派的兴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仅安徽地区,就有“姑孰画派”“新安画派”“宣城画派”等,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为主,风格并不局限于临仿某家某派,而是以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和笔触墨韵描绘安徽地区,尤其是黄山一带的壮丽景色,其笔下的山水形式奇巧又不失自然生动。这些画派中的优秀画家,其画风清峻苍茫,境界冷逸,多表现出一定的遗民气节,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和地域风格。作品是画家艺术思想的物质载体,下文将结合画家的具体作品,分析其绘画艺术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
“姑孰画派”开创者——萧云从
明末清以降活动在安徽当涂、芜湖、繁昌一代的移民画家,受董其昌绘画理论思想影响,多以宋元诸家为宗,并尤其推崇“元四家”,他们提倡从自然中体会艺术的真谛,追求疏简萧条的绘画意境,其中以萧云从最具代表性,并因血缘、亲缘或艺术追求的相近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画家。清代戏曲家徐沁在其所撰《明画录》里首次将其命名为“姑孰一派”。萧云从为这一画派的开创者。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安徽芜湖人。幼年时便勤读好学,笃志书画诗文,十五岁开始临摹唐寅作品。明崇祯十一年参加“复社”,与东林党人亲近,入清后不仕,闭门读书绘画。善画山水,构图多变,山石林木坚实深厚,笔墨疏秀清雅,自成一格。兼工人物,版画创作极佳。其绘画技艺和艺术追求对稍后出现的“新安画派”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日本南画艺术也有影响。工诗文,精六书,著有《梅花堂遗稿》,今已佚。
萧云从《秋岭山泉图》(图1)以设色绘秋日山居景致,行书自题五言诗,诗句既点明画意,又抒发了作者遁迹山林的思想追求。山石干笔勾廓,笔墨简淡,多方折之笔。敷色淡雅,苔点松秀,与弘仁的苦涩冷逸有别。萧云从虽然入清后不仕,但与弘仁、戴本孝等遗民色彩浓重的画家相比,其作品格调较为温和。《溪桥遇客图》亦是如此,从题款“千尺飞流泻碧潭,空山六月自生凉。桥边忽遇同心客,游暑披襟到夕阳”可知,此图描绘的是六月夏日作者到山中避暑时偶遇友人之情景。画中高山耸立,流水环绕,云卷云舒,烟笼渺渺,一派恬淡虚静之美,似是一方可游可居之处所,气氛也没有“新安画派”诸家的荒寒感。构图深远幽邃,画面工整古雅,山石结构布局错落有致,画风苍润,树木描绘细致,画法多样,“点叶法”“夹叶法”兼有,近处人物神态描绘生动有趣。《雪峰访旧图》尺幅较大,纵约230厘米。此图以“高远法”构图,上染天,下染地,烘托雪景,笔墨硬挺方健,皴染明显比“新安画派”的弘仁要多出许多。前景的树木造型精准,描绘细致,足见萧云从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山峰巨石极富装饰性,画风别具一格。款署:“雪峰访旧图乃刘松年画,今日寒威括地,彤色铺天,围炉呵墨,一月而成。此画山阴之棹,灞水之桥,几从壁上观之,昌黎不独以北风图为珍矣。萧云从”。钤朱文方印“萧云从”等。
“新安画派”奠基人——弘仁
“新安”一词用于画坛流派称谓,始见于清初书画鉴赏家、画家张庚之语:“新安自渐江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对于这一画派人员的认定,学界观点各异,最早提出“新安四家”(即“海阳四家”:弘仁、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的是王士祯(王渔洋)。也有人将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丁云鹏列入“新安画派”先驱,将弘仁称为画坛领袖,将程邃、方式玉、戴本孝、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程正揆等列为主要成员。未有定论,但由王士祯所提出的“新安四家”还是被学界广为认同的,其中弘仁奠定了“新安画派”的基础。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父亲早逝,少年孤贫,明朝灭亡后约1647年于武夷山出家为僧,自取字无智,号渐江。早年山水学孙无修,中年师法萧云从,后从宋元及明初各家入手,尤其推崇倪瓒。但他的山水相较倪瓒笔法更显刚逸冷峻,线条更趋尖峭方硬。与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僧”,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著有《画偈》等。
据陈传席考证,弘仁祖上极有可能是商人,弘仁父亲也是徽州商人,徽州人重商又重文化,弘仁(当时还叫江韬)从小就熟读诗书,并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是有大节的志士。明亡后,他作为遗民画家,对新朝持不合作态度,曾作诗:“衣缁倏忽十余年,方外交游子独坚。为爱门前五株柳,风神犹是义熙前。”有追仿陶渊明忠义晋朝之志,这种民族气节从他的画里也可以反映出来。他画中的线条多简括、瘦硬,并通过清峻冷逸的山水格调,传达苦涩、孤寂、愤懑的遗民情怀和高洁的情操。弘仁在1645年36岁时赴福建抗清,后在武夷山出家,辗转多年于1651年之前,大概1649或1650年其四十一二岁时回到了安徽黄山,此后弘仁几乎每年都会登黄山,有时就住在黄山云谷寺慈光阁中。他曾自言“天地是吾师”,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粉本,以宋人笔墨写元人气质,画出了黄山的真性情。
《松溪石壁图》(图2)是其回到黄山六七年后所作,这时他的山水画风格已经十分成熟,绘画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幅画是他风格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具有弘仁山水画十分典型的面貌:峰峦陡峭,空旷深邃,竖勾横皴,山体多用大小不等的几何形体组成,层层叠叠,疏密堆积。黄山由花岗岩组成,石头多,树木少,山体似石块堆砌,远观就是大大小小的几何体,石体光滑,少有肌理。此画山石用细笔勾廓,略以干笔淡墨横扫,很少皴染,形象地再现了黄山的地理特征,同时也准确体现了黄山以及画家自己的真性情:沉寂冷峻、超迈尘俗。
另一套山水册页虽不如《松溪石壁图》经典,但也可以反映出弘仁的绘画面貌。此套册页共八开,分别用不同的墨法、皴法、图式来表现山水、树石等,风格多样,从中可见对萧云从、倪瓒、黄公望、米芾等多家的师法。但他在师法前人的同时,更多表达的还是自己对造化和艺术的认知。第一开是仿倪瓒、黄公望的笔法,但黄公望的画线条浅淡、顺畅,此幅比黄公望线条更肯定,更富有变化。第二开块面的处理富有形式感,例如画面中间不作渲染就会显得“闷”,染出一个小块面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构成的成分和变化。第四开和第八开描绘的是枯枝、松树,线条简、瘦、劲、挺,用笔肯定,运笔过程中笔锋旋转带来的线条变化,像极了黄山岩松倔强、坚韧的性格,也反映出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虽未署年款,但从绘画风格特别是松树的描绘特征来看,此作应是其五十岁左右的作品。此套册页意趣高洁俊雅、娴静简远,未见有题记与名款,只是钤有弘仁印信。弘仁和同为“海阳四家”的查士标交往甚密,查士标的绘画艺术也曾深受其影响,此套册页对开均有查士标诗题,如第六开“奇峰留半面,老木不繁枝。闲来无个事,一艇泊溪滨”。第七开“雨重烟浓山更深,半山楼阁昼阴阴。道书一卷香凝榻,岩翠千层鸟堕林”。诗情紧扣画意,二人堪称知己。
图1 萧云从 秋岭山泉图
图2 弘仁 松溪石壁图
“新安四家”之一——查士标
查士标(1615—1697),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入清后不应举。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承董其昌,写董几可乱真,诗文颇负盛名。擅画山水,风格俊逸豪放,与弘仁、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亦称“新安四家”,著有《种书堂遗稿》。
查士标家富收藏,家中藏有很多宋元真迹。他初师倪瓒,后参以宋元诸家及董其昌等人画法,并受弘仁影响,与恽寿平、王翚等交从甚密,所以绘画风格多样。如《溪亭独眺图》以俯视构图,以较高的视点描绘远近两岸,中间石岛将“一河两岸”的格局打破,并与近处的树木交映,笔墨有明人绘画的豪润,构图有元人的萧散。款署:“溪亭独眺,时乙卯桂月写于待雁楼,查士标。”“乙卯”为康熙十四年(1675),作者时年60岁。《云容水影图》笔墨疏简,风神萧散;布局开合有度,深邃荒寒;运笔粗犷豪逸,特别是水草的用笔,俊逸豪放。画面层次丰富,近景绘坡石水草,中景为河流与渔舟,人物虽没有刻画五官,但造型简洁概括,姿态生动有趣,将二人交谈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款署:“云容水影仿白石翁画于邗上寓楼,辛酉查士标。”“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时年作者67岁。钤“士标私印”白文方印,“查二瞻”朱文方印。《仿倪山水图》绫本墨笔,构图分为近、中、远三岸,远处运用黄公望的笔法描绘山体结构,中段为一坡岸,近景的坡岸上绘有茅亭和树木,具有典型的倪瓒特征。左上角自题诗文一首,之后又记述了曾在数年前看过倪瓒真迹之事,此幅是“略记其意拟之”。款署:“无数归鸿落照边,浅沙零乱走寒泉。正如十月江南岸,闲倚荒村泊钓船。倪云林有此真迹,数年前吴门友人携来邗上,因得纵观,略记其意拟之,此幅虽录其诗,时酷热如焚,挥汗濡毫,未足称合作也。丙寅七月三日,查士标识。”钤“士标私印”白文方印,“查二瞻”朱文方印。《青山卜居图》中疏树几棵,远山几座,茅屋一间,空无一人,这些都是倪瓒作品里标志性的元素。作品以仿倪云林笔法墨笔绘疏树、孤亭、远山,干笔淡墨勾皴,布局疏朗清旷,意境空幽寂静。笔墨、图式均极富韵味,引人遐思。自题七言诗:“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洲渚见真庐。疏篁古木悠悠思,何处青山好卜居。”款署:“仿倪云林画法。查士标。”钤“查士标印”白文方印,“查二瞻”朱文方印。《深山樵径图》明显受弘仁画风影响。作者淡墨空勾山石轮廓,山体略加渲染,极少皴擦,敷色清雅。树法变化多样,点缀在线条简括的丛山间,繁简对比,平淡中见自然生趣。自题七言诗:“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过水西。宿酒欲醒茶正熟,一帘风雨竹鹤啼。”钤“士标私印”白文方印,“查二瞻”朱文方印。
“新安画派”重要成员——戴本孝
戴本孝(1621—1691),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安徽和县人。工诗文善书画,还精于篆刻。他的绘画多取材黄山景貌,构图空疏枯寂,笔墨松秀,枯淡处亦有一股苍浑之气。特别擅长运用干笔。与弘仁、龚贤、石涛等相交友善。
戴本孝父亲戴重为明末抗清将领,明朝灭亡时绝食而死,父亲的忠义气节言传身教与他,他怀抱家国之痛,在入清后绝意仕进,以布衣隐居鹰阿山中,终生不仕。他的绘画章法严谨精妙,在师法自然的宗旨上独辟蹊径,作品与同期的其他艺术家相比,个人艺术风格独特。《山川磅礴图》以“高远”“深远”法构图,山石形态各异,并以干枯的笔墨擦写,山体陂陀不做苔点,山石间的古松、枯树同样以枯淡的笔墨描绘。干涩的笔墨,凝滞的笔痕,枯树无叶,空屋无人,营造出一种空疏萧瑟的意境、枯寒冷逸的格调。绘画是造型的艺术,但中国画自北宋以来在画上题诗逐渐成为一种流行,题画诗有时是对绘画本身很好的诠释和延伸。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遗民身份,戴本孝诗文书画创作多表达胸中的愤懑、孤寂、桀骜不驯与愁苦,内容多借荒僻幽寂的山水抒发自己的心境和对明清鼎革之变的哀痛,情感真挚。戴本孝在此幅画作中题道:“迂性善违俗,远心恒嗜奇。山川自磅礴,笔墨生逶迤。苍莽复萧散,真气相追随。古木不竞荣,巉岩不趋卑。结屋倚云根,疏泉下苔衣。伊人潜其中,使我动所思。石田发异璞,云林挺高枝。前踪已云迈,后辙焉可靡。至化超言象,吾道岂磷缁。亭亭千仞上,青云当与期。”孤寂和不随时流的清高跃然纸上,既体现了作者高旷的性情,也表达了个人对绘画的态度。款署“戊辰壮月画为鸣老道年翁并题请正。鹰阿山樵长本孝”。
《古木空斋图》(图3)作于康熙庚午,公元1690年,作者时年70岁。画幅虽小,但画得十分精妙。山石和树木多以渴笔焦墨擦出,笔触不十分明显,以枯笔的浓淡来构造层次,远坡也是横擦而出,简约之余更体现凄寒荒淡之感。清代画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戴务旃本孝,山水擅长枯笔,深得元人气味。大幅罕见,所作卷册、小品,雅与程穆倩笔意相似,盖穆倩务为苍古,脱尽窠臼,鹰阿取法枯淡,饶有韵致,两家各有所长也。”程邃(穆倩)笔墨枯焦,笔力厚重,人称其枯笔为“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表现物象的结构时皴笔很多,其满、密似有王蒙的踪迹。而戴本孝之枯笔,以简淡为主,在塑造物象形体时多做轮廓线的皴描,对物象的结构一般不做过多皴擦。此作笔墨枯淡干渴,画境荒寒萧索,正是其“精华归黯淡,枯槁最鲜妍”的风格表现。款署:“庚午夏六月下弦画,为逸氏老宗台先生,鹰阿山樵子本孝。”钤“本孝”朱文方印。左下角有“弢斋鉴藏”白文方印一方,可知此作曾是近代徐世昌的旧藏,另有“离砂”白文长方印一方。
新安派后学——郑旼
郑旼(1633—1683)乃新安派后学,字慕倩,号遗苏,安徽歙县人。擅画山水,他是位职业画家,艺术师承、来源相对来说较为繁杂,曾取法黄公望、倪瓒,亦受吴门绘画影响,也曾学习过弘仁和萧云从。《洪井图》绫本墨笔,“洪井”又名洪井洞、洪崖洞,是传说中上古仙人洪崖修道炼丹之处,位于现江西南昌。井侧有洪崖瀑布,状若玉帘。洪井之水清冽芳甜,被欧阳修品定为“天下第八泉”,此图即描绘了这一名胜。其构图高远,笔墨秀逸疏落,意境幽深。自题“洪井”。款署:“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着树木,树木霏散远洒若雨。”钤“郑旼私印”“坚石道人”白文方印。
“宣城画派”的创始人——梅清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擅画山水,长于描绘黄山等自然风光。“宣城画派”的创始人。
梅清在二十岁左右(1643年前后)到芜湖拜见过萧云从,绘画技艺上曾受到过萧云从的影响。梅清与石涛相友善,石涛早期山水画受到梅清一定的影响,而梅清晚年的山水画,特别是黄山题材的作品,又可见到石涛的影响因素。总之,安徽地区的这些画家在绘画技艺上相互影响,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
《千峰雪色图》对角线构图,山石的截取自出新意,整体构图奇险,又以题款取得平衡,险中求稳,这也是梅清绘画的一大特点。皴染的线条屈曲多变,富于律动感;以烘染法表现雪色之苍茫、烟云之多变,墨色淋漓,笔法酣畅,但于酣畅中又不乏精微。全图以奇险构图取胜,松树的行笔流动豪放,墨色简淡处给人以苍茫之感。自题:“同云千岭白漫漫,无恙青松映户看。鹤氅不须还踏雪,清风吾最慕袁安。”钤“瞿山清”白文方印、“渊公”朱文方印。《憺园图卷》是梅清为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徐乾学所绘。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等,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1675年春,梅清与族孙梅庚前往昆山徐乾学的“憺园”为徐母拜寿,留住十日,作此图。全图将憺园尽收眼底。园林结构幽深萦纡,一步一景。笔法看似细碎实则老辣古朴,淡墨勾勒大体,浓墨点写树木山石,绘出江南园林特有的清秀景致,显示出主人造景的品位、格调。正如梅清在卷尾题诗中所写:“种松图海岳,叠石见云林。”其后另有梅庚、履忱、潘耒、李慈铭等人的题跋。款署:“健庵老先生属写于高咏楼。乙卯三月既望,瞿山梅清。”钤朱文方印“清臣”。
图3 戴本孝 古木空斋图
小结
明末清初之际,山水画坛以临仿古人为主的所谓正统派即“四王”画风占据主流地位,安徽地区的这些画家,在绘画技艺上相互影响,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其艺术思想大多和家国思想紧密相连,他们的绘画流露出对具有时代特征的笔墨美的探索,且更致力于独特的丘壑美、意境美的创造,他们以皖南地区的山水为创作题材,笔墨荒简,境界冷逸,他们不套用前人的绘画艺术程式,而是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寻找恰当的绘画语汇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创新和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正统派不同的特色,成为当时画坛的一抹亮色。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2][清]秦祖永著,黄亚卓点校,《桐阴论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